俞樾未刊信札两通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iyigjg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樾的著述,在其生前身后曾数次结集增订,皆名《春在堂全书》,其中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订刊本较为精审,而光绪末刻本则最为完备。目前较易见到的版本是台北环球书局及凤凰出版社的影印本,分别据光绪二十五年及光绪末刻本影印。然而,自民国迄今,又陆续有曲园手稿等新资料被发现,其中为《春在堂全书》所未收者甚多。例如早稻田大学藏有岛田翰所寄赠之《春在堂尺牍》第七卷,王宝平、赵厚均先后对其加以研究,辑录俞樾佚函三十五通。此外,近年各拍卖会亦陆续有俞樾未刊手稿面世,故而其集外轶文颇有考订辑录之必要。笔者陆续从嘉德拍卖图录及1945年上海《文史月刊》中辑得俞樾致盛宣怀、王修植札两通,皆为《春在堂全书》所未收。二札系俞樾为侄孙俞箴墀请托而作,用笺相同,作札时间相续,是研究俞樾生平及交游的新史料。
  致盛怀宣札
  杏孙仁兄世大人阁下:
  久违光霁,时切溯洄,时局益艰,想勋猷愈壮矣。弟景迫桑榆,又以小孙在京,日夜悬悬,心绪恶劣之至。兹有渎者,舍姪孙箴墀于戊戌年蒙取入天津大学堂肄业,人尚谨饬,学业不粗,堪造就,颇为教习诸公所赏。今闻大学堂已散,据同学回南者言箴墀因无盘费,不能同行,止写信与小孙商议。伏思京津路阻,小孙何能为力,势必转于沟壑。承公哀怜,设法使之回南,则感犹再造矣。手肃布恳,敬请勋安。
  世愚弟俞樾顿上,正月三十。
  按:本札见于《中国嘉德第十七期拍卖会》(2009)目录第三千七百七十九号,总题曰《赵之谦等清代名人书札》,收录赵之谦、翁同龢、潘祖荫、俞樾等清代名人书札多通,其中俞樾札一通,即上录《致盛怀宣札》。本札一纸十六行,行十一字,右边格上方有“仿唐人行卷式”六字,左边下有“曲园制”三字,为俞樾专用信笺,传世俞樾书信有多通以此笺书写。
  “杏孙”即盛宣怀(1844-1916)之字,“箴墀”为俞樾侄孙,于戊戌变法当年进入北洋大学堂学习。据札中谓俞箴墀因“京津路阻”且无盘费,故尔滞留天津,且有“势必转于沟壑”之语,则俞箴墀当日所处时局必极动乱。复据札中“今闻大学堂已散”一语,北洋大学堂之解散,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时,德意志占据以为兵营。札末落款作正月三十,1900年、1901年正月皆无三十日,则此札系年当为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三十(1902年3月9日)。考夏东光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曰:“3月4日(正月二十五日),因袁世凯想调伍光建去北洋任职,本日复电,不同意调走伍氏。”又引盛宣怀《寄保定袁宫保》电文曰:“伍守一日不能离堂,因公学只此一人,提调兼充总教习。”电文之“堂”即指北洋水师学堂,时伍光建任总教习于此。盛氏电文距俞樾作札仅五日,则此时盛宣怀当在天津,故而俞樾作札请其相助。“小孙”指俞樾嫡孙俞陛云,其在光绪戊戌年探花及第,1902年在翰林院编修任上。
  致定海王苑生氏札
  苑生仁弟馆丈赐览:
  天荆地棘中闻从者间关南下,安抵河乡,良深欣慰。近者有人自沪来,知旌斾仍临黄浦,想振兴西学,仍须大力主持也。兄老病颓唐,无可言者,去年八十生日,有诗有文,附呈一笑。兹有舍姪孙箴墀,自沪还苏,述知有派学生赴西洋学习之举,而又有程士杰等五人,求赴东洋学习,具禀台端,未知批准否?伏思经费虽非充裕,然东洋学习,省于西洋,如减西洋之一,即可供东洋之五,未始非推广早就之一法。若能别筹经费,则每岁不过洋饼一千,在大力亦非所难也。因此五人中箴墀与焉,此人素承栽培,故敢渎陈,手肃敬颂勋安。
  馆愚兄俞樾顿首,十三日。
  按:本札载于1945年上海《文史月刊》复刊第二期,总题作《曲园手札·俞樾遗墨》,后有编者按语曰:“原函由洪舟岑先生(王太史之亲翁)处借来,共二纸,似毛边纸印红格,每纸十六行,横格十一格,右边格外有‘仿唐人行卷式’六字,左边下有‘曲园制’三字。”“仿唐人行卷式”信笺为俞樾专用笺,与第一通《致盛怀宣札》用笺完全相同。据札中“去年八十生日,有诗有文”一语,知此札作于俞樾八十一岁时,即1902年。从用笺及作札日期来看,皆能证明此札与前札时日相近。
  “苑生”为王修植(1858-1903)之字,字又作菀生、畹生,号俨盫,浙江定海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俞樾亦曾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国史馆协修,故而札中称王修植为“仁弟馆丈”,而自署曰“馆愚兄”。自1897年至1902年,王修植任北洋大学堂总办,主馆派遣学生留洋事,是以俞樾乃作此札以為其侄孙俞箴墀请托。俞樾作第一通《致盛怀宣札》时,俞箴墀尚淹留天津,而第二通《致定海王苑生氏札》则谓“兹有舍姪孙箴墀,自沪还苏”,则此时俞箴墀已经自天津南至上海,复归苏州。
其他文献
西晋大诗人张协(字景阳,生卒年不详)同他的哥哥张载、弟弟张亢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张”,其中以张协的成就最高。钟嵘《诗品》将他列入上品,评语云:“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左思),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词采葱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这是极高的评价。西晋诗人进入《诗品》之上品的只有五位:阮籍、陆机、潘岳、张协、左思。钟嵘认为张协高于潘岳、左思,甚
夏夜,忽然停了电。耐不住酷热时,找出了芭蕉扇,却只一摇,便有一些由远及近的事情,携着一缕清凉,徐徐而来。  芭蕉扇是姥姥的。幼年,晚饭过后,姥姥一手牵我,一手执扇,来到村头的那棵老槐树底下,然后,轻摇芭蕉扇,驱走蚊虫的同时,也为我摇启了夏夜的序幕。  一下,两下……芭蕉扇若有若无地摇着时,我就会伏在姥姥的蓝襟大褂上面,在心里默数着芭蕉扇摇动的次数,或者就去看天幕上的那些星星,再或者,就去聆听地上虫
一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界众说纷纭,究竟是何种力量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始终都在寻找背后的某种神秘力量,长于理论分析和理性概括的哲学家们一般说得比较抽象。比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寻求承认的斗争,人类在本质上存在一种被平等对待的精神需求,奴隶希望得到奴隶主的承认,否则就会反抗奴隶主的压迫,于是,在客观上就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
最近一直在读《王阳明全集》。出于个人兴趣,对阳明的文学观和诗学观不免特加留意。我发现,阳明心学并非所谓“立异好奇,漫不省究”的凌空蹈虚之学,而是“求六经之实于吾心”(《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的切身功夫和“实行”学问。阳明最终在诗歌创作上的特殊成就,正是建立在这一种“实学”功夫上。所以,对于阳明而言,所谓“诗学”者,亦可谓之“实学”也。  受宋儒程明道影响,阳明表现出重儒者轻文人、重道统轻文辞的倾向。
1940年3月26日,陈嘉庚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偕庄西言、李铁民等人从仰光乘飞机抵达重庆,开始了长达八个月的回国慰劳之旅。陈嘉庚一行从西南到西北,从西北到东南,足迹遍布国内十五个省,行程达一点四万里。陈嘉庚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慰问国内坚持抗战的军民;二是考察战时国内状况,以便继续发动南洋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1940年是陈嘉庚第六次回国,距离他上次离开
说来凑巧,我任职的单位去年打算做一个“慕课”在线课程,课程名为“文采风流:近现代闽籍文人与作家”,我被安排准备闽籍诗人这部分。熟悉现当代文學史的人也知道,如果没有闽籍文人,现当代文学史可能会减色几分。仅诗人论,从冰心、到林徽因、郑敏、杨骚、林庚、鲁藜、彭燕郊、蔡其矫、舒婷等,排列下来真不少。有一位诗人,他是一位不可遗漏的,他就是闽籍诗人杜运燮。谈“九叶诗人”,闽籍诗人有郑敏、杜运燮。杜运燮是福建古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立国,安土重迁,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秦汉以降的朝代更迭、平息叛乱,以及数量极少的为抗击外族入侵而采取主动出击等战事之外,所遇战争多为守势,故保卫国土、坚守城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战争形式。守城也为军事家所关注,除了在许多兵书中有这方面的专题论述外,还出现了守城的专著,如《襄阳守城录》、《开禧德安守城录》等,其中以陈规等撰《守城录》较为著名。  陈规(1072—1141)字
陈辉新近出版的《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一书,以当代中国的城市治理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实证分析中国城市治理的变迁与逻辑。通过历时性的纵向视角,分析当代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变革过程,在此基础上从共时性的横向视角探究中国城市治理的主要特点。纵览该书,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解读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机制、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作者以问题为导向,将城市基层治理的数据、深描与分析三
2012年开始,因为写作《踪迹史——唐友耕与石达开、骆秉章、丁宝桢、王闿运交错的晚清西南》一书,我走访过近百个村落,但去探访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的情景,却分外清晰。“天王”洪秀全的饮食起居与悟道方式,在多年以后依然历历在目。  大大小小一共十八座山丘呈丰月形环抱村子,左边有天马河和大沙河交汇,右边有山峰拱卫,前面田畴广阔。青龙、白虎守护下,洪秀全故居和洪氏宗祠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堪舆学称为
一、莎士比亚的十大幸运  一幸。威尔出生两个月后,躲过一场由伦敦传来的席卷斯特拉福德的“黑死病”,全镇六分之一人口因此丧命,其中尤以婴儿居多。“黑死病”,即鼠疫,今人难以想象它有多可怕。  简言之,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超级鼠疫肆虐:第一场大鼠疫于公元542至543年间,发生在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它使查士丁尼大帝重塑帝国统一的美梦破碎;第二场始于1346年,持续六年,直到1352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