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生物的灵魂所在,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无论怎么强调实验都不觉得过分,这一点在广大生物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基本能达成共识。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成为一项重任而道远的工作。相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实验一般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技能,探索实验技巧,如果能把实验课上好,定能激发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生物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实践摸索,我就在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中如何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 教师以身作则,强调和规范实验操作标准,强调细节,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由于是农村中学,出于对实验好奇,所以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往往不按老师的指示,在不明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的情况下,急于去操作,于是在生物实验中就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操作,如试管倒置,烧杯不按规格乱用,用显微镜观察时睁只眼闭只眼,更有甚者,直接把目镜去下,眼睛直接从镜筒处观察,实验垃圾随处丢弃等。要使学生克服这些陋习,就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从第一次实验抓起。所以在实验操作中,教师规范的操作和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同时就要认真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并且要把细节之处讲解清楚,让学生熟悉操作标准,注意操作细节,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当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教师就必须先强调实验室纪律,强调本次实验的操作标准,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还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细节,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不能坐视不管,敷衍了事,任由学生在实验室胡乱操作一通。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一些常用仪器的操作,同组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检查操作的正确性,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學可以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同学之间互助团结,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二、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技能
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显微镜的使用,其次就是一些简单的仪器使用,如胶头滴管、量筒、烧杯等。由于教学大纲没有给出充足的时间练习,而且接触的次数又少,要让学生的操作达到熟练程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比如,在显微镜的使用上,在短时间内,学生很难掌握其操作技能。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没有真正掌握,另一面是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用时没有用心记,时间一长就生疏了。甚至连具体的操作步骤都忘了,更别说在显微镜下找到细胞了。另外,就是胶头滴管的使用,量筒刻度的读法,在实验中用的次数少,学生要达到运用自如,谈何容易。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室开放的时间,适当增加这些仪器的使用次数,让学生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技能。
三、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必须依赖人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由其是思维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开拓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增强了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从中学会对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创设实验开放性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七年级的《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在该实验中就要求学生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而所选的材料是洋葱的鳞片,但洋葱有个特点含挥发油,不亲水,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气泡,并且不易着色。由于很多教师在实验中忽略了洋葱的这一特点,所以在染色时,遵循书上的实验步骤,从对侧引流,其目的是使碘液扩散整个标本,但如果学生在用吸水纸引流的过程中,把盖玻片下面的水吸干,做出的装片下面就会出现大量的气泡,那么学生在观察时,误把气泡当成细胞来观察。就达不到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效果。
改进方法是,在做该实验时,在载玻片上至少要滴两滴清水,这样盖玻片下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比较好,学生就容易观察到细胞。另外,在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引流,而是把装片倾斜一定的角度(大概10度),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中滴入碘液,让碘液自己流入盖玻片中,如果流到盖玻片外面了就用纸擦一下,但其不可用吸水纸在边缘吸水,只有盖玻片周围有充盈的液体,气泡少,才能观察到清晰的细胞。
综上所述,在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在实验教学中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实验课的较好开展,即使对生物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也逐渐对生物产生了兴趣,让学生觉得生物实验是一件有趣而愉快的事情,而不是一项任务,因为他们在快乐的实验中获得了知识。
经过几年的生物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实践摸索,我就在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中如何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 教师以身作则,强调和规范实验操作标准,强调细节,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由于是农村中学,出于对实验好奇,所以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往往不按老师的指示,在不明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的情况下,急于去操作,于是在生物实验中就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操作,如试管倒置,烧杯不按规格乱用,用显微镜观察时睁只眼闭只眼,更有甚者,直接把目镜去下,眼睛直接从镜筒处观察,实验垃圾随处丢弃等。要使学生克服这些陋习,就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从第一次实验抓起。所以在实验操作中,教师规范的操作和良好的习惯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同时就要认真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并且要把细节之处讲解清楚,让学生熟悉操作标准,注意操作细节,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当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教师就必须先强调实验室纪律,强调本次实验的操作标准,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还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细节,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不能坐视不管,敷衍了事,任由学生在实验室胡乱操作一通。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一些常用仪器的操作,同组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检查操作的正确性,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學可以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同学之间互助团结,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二、通过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技能
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显微镜的使用,其次就是一些简单的仪器使用,如胶头滴管、量筒、烧杯等。由于教学大纲没有给出充足的时间练习,而且接触的次数又少,要让学生的操作达到熟练程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比如,在显微镜的使用上,在短时间内,学生很难掌握其操作技能。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没有真正掌握,另一面是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用时没有用心记,时间一长就生疏了。甚至连具体的操作步骤都忘了,更别说在显微镜下找到细胞了。另外,就是胶头滴管的使用,量筒刻度的读法,在实验中用的次数少,学生要达到运用自如,谈何容易。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室开放的时间,适当增加这些仪器的使用次数,让学生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技能。
三、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必须依赖人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由其是思维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开拓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增强了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从中学会对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创设实验开放性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七年级的《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在该实验中就要求学生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而所选的材料是洋葱的鳞片,但洋葱有个特点含挥发油,不亲水,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气泡,并且不易着色。由于很多教师在实验中忽略了洋葱的这一特点,所以在染色时,遵循书上的实验步骤,从对侧引流,其目的是使碘液扩散整个标本,但如果学生在用吸水纸引流的过程中,把盖玻片下面的水吸干,做出的装片下面就会出现大量的气泡,那么学生在观察时,误把气泡当成细胞来观察。就达不到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效果。
改进方法是,在做该实验时,在载玻片上至少要滴两滴清水,这样盖玻片下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比较好,学生就容易观察到细胞。另外,在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引流,而是把装片倾斜一定的角度(大概10度),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中滴入碘液,让碘液自己流入盖玻片中,如果流到盖玻片外面了就用纸擦一下,但其不可用吸水纸在边缘吸水,只有盖玻片周围有充盈的液体,气泡少,才能观察到清晰的细胞。
综上所述,在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在实验教学中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实验课的较好开展,即使对生物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也逐渐对生物产生了兴趣,让学生觉得生物实验是一件有趣而愉快的事情,而不是一项任务,因为他们在快乐的实验中获得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