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策略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0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人才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职能由单一的教学向教育教学中心、科研中心和社会发展中心拓展的必然要求,要使高校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一是要积极创设有利于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加强高校人才与地方的互动合作关系;三是要提高高校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高校人才 地方经济 服务策略
  [作者简介]杨允玉(1964- ),女,南通大学人事处,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人事管理。(江苏 南通 22601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7-0036-02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换,高校的职能也从教学向教育教学中心、科研中心和社会发展中心拓展。社会发展使教育、科技、经济成为“黄金三角”,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同时教育也应为经济建设服务,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渠道并不畅通,高校知识成果难以进入社会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关注和研究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逐渐成为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积极创设有利于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外部环境
  
  (一)国家要制定一定的政策法规,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创新的成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创新者不能从自己的创新劳动中获利,其创新的热情必然大大减退。知识产权是一种智力成果权,它是人类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把智力成果当做财产来保护,以国家法律形式赋予知识产品所有者或创造者在一定期限内对知识产品排他的专有独占权,使产权人在一定期限内独占市场经济利润,从而有利于产权人从利润中提取用于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再投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高技术和资本的效益。
  美国1980年制定了贝—道勒德法案,主要涉及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允许大学等非营利组织对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得到的创新成果选择持有权。一旦选择持有所有权,大学可在规定时间内为其选择持有的发明申请专利。大学可通过发放专利许可获得特许费,收入的1/3给发明人,1/3给发明人所在系,其余在发明人所在的学院和学校之间分配。这表明,产权激励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是使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为活动的动力。
  (二)地方政府应为高校、企业搭建合作的平台
  中国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高校人才与地区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注意协调好地方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引导并激励企业、高校和政府的三方互动合作发展。政府要建立促进高校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及成果转化的制度和机制,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和中介队伍的建设,出台鼓励高校人才向本地汇聚的优惠政策,帮助高校人才成立科研开发平台,按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开发。地方政府可以举办高校与企业合作洽谈会,鼓励高校人才对地方企业实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合作,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等方式促进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高校要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创设有利于教师进行可持续性科研的宽松环境
  科研是高等院校直接给社会服务的通道,也是高校与社会接轨的桥梁。科研促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准。但当前科研从教学和服务社会中分离开来,遭遇了“为科研而科研”的怪现象。不少教师科研不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个人职称的晋升。学校对教师科研也存在着偏见,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或期望教师在科研上有惊人发现而赢得社会的注目。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产学研相结合效果。
  
  二、加强高校人才与地方的互动合作关系
  
  (一)高校人才应发挥其科研优势,加强与企业等经济实体的合作
  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一是高校学科比较齐全,有利于相互交叉渗透;二是高校人才荟萃,既可在广泛领域进行自由探索,又可以根据需要联合承担重大综合性科技任务;三是高校与国内外均有广泛联系,信息交流灵便。
  1.努力发展大学科技园,使之成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区都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但两者定位不同。大学科技园是“苗圃”,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要任务,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大学科技园要尽可能建在国家高新区,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高新区的环境、政策、优势及资源,借鉴经验;另一方面创新技术成果可以优先向高新区扩散,孵化成功以后的科技企业优先进入高新区继续成长并得到发展。大学科技园与国家高新区应相互支持、共求发展,大学科技园要建成人才、技术、资本、管理和服务等各类资源汇集、融合的良好舞台,支撑高新区建设;高新区则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高校应与大学科技园加强联系。
  2.引导高校人才走出校门,面向市场,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高校科研人员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通过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了解社会科技动态,捕捉科技信息,将科研与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关键性、重大性问题紧密结合,超前发展与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显示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国有中小型企业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企业往往又是地方科技攻关、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承接者和实施场地,高校科研人员应特别注意与这些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科研与经济有机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自身科研能力。
  (二)企业应主动寻求高校人才为其科研的合作伙伴、技术的支撑单位
  企业持续性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离不开与高校科研人员的合作。多年来,地方高校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并且通过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向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条件支撑,同时也产生了大批科研成果,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应根据本身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寻求与地方高校合作的最佳途径。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国外高校与地方企业界普遍重视合作互动关系。一方面,在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其他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依靠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为其服务;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也主动从地方企业等经济实体的实际需要中选取相关研究课题,与企业界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在合作关系中,企业为高校科研提供资金、实验室与高校科研人员共同研发相关项目,在转化和吸收高校研究的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使高校的科研教学更有针对性;高校可以从企业筹集到一笔可观的经费,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科研人才的素质,提供技术创新资源,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与高校的信息沟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系统在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或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影响企业从大学或研究机构获取科技成果的因素中,“缺乏有关大学或研究开发机构科技成果的信息”居于首位。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多功能单一,结构不健全,提供信息服务不及时或缺乏准确性,而且中介方的地位及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这直接影响我国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技术中介可以借鉴会计事务所或国外等成功的运作方式,全面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有意识地收购有价值的项目和成果,经过二次开发后再转让出去。
其他文献
以电视发射机监控系统的开发过程为主线,利用串行通信协议,使用Access和Visual Basic 6.0作为开发软件,实现上位机对电视发射设备的监控,完成在线数据的采集与监控,报警及事
结合三网融合的大背景,对网络需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石家庄有线IP数据网的建设方案,并对建设方案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
继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五省区之后,2009年6月,又将有辽宁、天津、安徽、福建、浙江、上海六省市迎来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  新课改高考源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为目的,提倡多样性、选择性和探究性,学习科目扩展到社会,人文、技術等领域,意在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恢复高考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