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中国社会结构之变迁

来源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u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社会结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演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诸多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变化。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基于物质与意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意识则是对物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反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理论,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阶层的阶段性特征变化,從而更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愿景前行。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变迁
  引言:在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井喷的时代,社会向着越来越注重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的转变而改变。随着中国社会的飞跃发展,当前中国社会同样处于这样一个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带来的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对中国社会原有资源的重新分配,新的社会冲突与矛盾,也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与挑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表象以及本质,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新特征,不仅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机遇,也是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与时俱进的坚实基础。
  一、宏观视角下中国社会结构之变迁
  (一)宏观视角下的社会结构定义
  广义的哲学,是指人们生活在一个直观的、形而上学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超越了人们的直觉的范围,去探索超出范围的部分,这种思想在中国被称为“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系统论方法从广义来讲,当前人们所处的世界,世界上的任何物质都可以当作是一个系统,人们探索和处理的对象,都是各式各样的系统。如何站在系统的观点上去思考问题,以此去分析讨论系统、要素、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辩证的去看待其发展规律具有现实意义。综上所述,从广义的哲学和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既包括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诸要素与系统的关系,也包括群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涵盖微观、中观与宏观的范畴[1]。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必然与群体和环境的相互促进、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复杂交融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站在宏观的角度来讲,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关系结构即是人与自然环境。当代社会观念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已不同以往,不仅仅注重各阶级之间的影响,同时对于各个社会层级与环境之间愈发向资源重新分配的方向发展的哲学思考,有助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新型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变革辨证关系的思想。
  (二)唯物史观与社会结构变革的相互促进
  历史唯物主义的更新迭代依赖于社会结构整体性的变革,而社会结构又是马克思社会发展主义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世界上所有的事务都一定处在统一的矛盾体之中,人类社会亦是如此。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不单单是依靠着自然环境进行着资源与物质的交换,另一方面也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由于在工业革命时期,涌现出的优秀的哲学思想,导致出现了追求工业生产力的思想狂潮,对自然环境以及资源的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时至今日还依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发展。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把握,不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必要的空间。20世纪中期兴起的生态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从人的文化批判与生态道德的角度探讨现存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建构起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维度[2]。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主流哲学话语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无法预料今日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巨大的推进力。
  随着国家积极推动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另外一条道路上积极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过于依赖高投入的生产资源,走向依靠新兴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新型社会。
  二、中观、微观视角下中国社会结构之变迁
  (一)中微观视角下的社会结构定义
  从中微观的角度来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物质存在,而人则是组成社会内部各要素的最核心单元。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发展,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动态的去调整、变化。社会结构则是把这种客观存在的表象以结构化的形式进行表达。因此,深入探索中国社会结构中微观维度的发展规律和动态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以及推进社会发展动力结构的新思想。
  (二)中国社会结构变化面临的挑战
  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动态性把握以及阶段性的变革,不可避免的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阶级层级等核心因素去具体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蕴含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
  (1)中国正在快速的步入老龄化阶段,老龄化压力逐渐增大;
  (2)中产阶级群体占比逐渐增大,中等收入人群进一步扩大,中国已经进入消费型社会;
  (3)中国发达城市与中小城市资源资源掠夺进一步升级,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资源竞争等因素;
  (4)中国农村的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碰见现代化难题;
  综上所述,这些机遇与挑战并存,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等层面,更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新的领域和方向。
  (三)建国以来社会结构之变化
  从阶级层级来看,虽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但是劳动力依然充足,中产阶级群体占比也在逐渐增高。多元化多层级的阶层划分,突破了历史唯物主义单一阶级划分的内在局限,也为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矛盾解决机制提供了实践基础[3]。
  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建国初期,中国的基础工业蓬勃发展,工业基础薄弱。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50%,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2%、40.7%、5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提高23%。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并且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传统农业模式的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着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2018年,农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降至54%,林、牧、渔业比重分别提高至4.8%、25.3%、10.7%。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体系结构在经历了科技发展之后更加齐全,工业生产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比1995年提高6.9个百分点。
  再看服務行业,服务行业一直是社会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行业。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服务业比重最高的业务种类主要是一般生活服务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数据消费、现代供应链、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模式日新月异,服务业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2018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5.2%和6.9%。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消费的经济动力作用日益明显的基础上,创新成为新兴动力[4]。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分别从宏观和中观、微观视角下对中国建国以来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论述。从对要素的整体结构性把握来看,中国社会分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会的整体性、系统性特征凸显并存,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单一二分法提出了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步解构。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社会仍呈现出不断加强诚信和制度化的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推进,为增强社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供了内在动力。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新的网络政治生态逐步构建,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唯物史观对社会结构的一般分析是建立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二元划分基础上的。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驱动时代的来临,二元分化的传统本质主义思维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对社会的理解应该反映出更加综合和动态的观点,这已成为新的历史语境下唯物史观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杜玉华:《社会结构:一个概念的再考评》,《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2]王雨辰、刘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发展观的重构》,《哲学动态》2014年第3期。
  [3]黄金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生长点》,《马克思主义论苑》2016年第6期。
  [4]王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生长》,《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亚洲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逐渐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慢慢地掩盖,从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越来越严峻。本文先是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试着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望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实处境;对策 
期刊
摘要:《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部经典内容庞大,一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我从每一部分中选择几篇阅读,并与《汉书》中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史记》进行评述。  关键词:《史记》;书评  首先,从体例上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
期刊
摘要:还傩愿仪式是湘西苗族民间信仰中由巴代主持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其反映了当地人们祈求家庭美满、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通过对还傩愿仪式的田野调查,不仅能有效记录与保存这一文化事项,还有助于大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苗族;还傩愿;巴代  一、仪式原因及田野点介绍  2019年1月,笔者所参与还傩愿活动第地点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苗王城村,过去名为薅菜村,近年来因其周边的旅游景点“苗王城
期刊
摘要: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了解战争年代伟大的共产主义,能够加强人们爱国主意情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广大党员来说,更要以培养革命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为目标,使他们勿忘国耻,感受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的饱满的革命热情,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以更高的工作激情投入到现实工作当中。南湖的红色旅游正是为这些体会革命精神、重温入党誓词的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和平台。  意义:一九二一年七月底,中国共产党第一
期刊
摘要:和田“于阗”位于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田古称“于闻”,是古代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对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有着数量多、体量大的古遗址,随着历史文物被人们不断的发现,也给文物保护者提出诸多的问题且亟待解决。相关专业人士的缺失,没有足够的文物保护经费,没有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和严厉的打击力度等问题。这在时对文物保护学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怎样突
期刊
摘要: 瓷器作为古代人类生活的重要生产资料,在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发现陶瓷器标本及瓷窑等。本文就陶瓷考古中关于瓷器考古的发展、研究内容及成果做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陶瓷考古;窑址考古  陶瓷考古即利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对古代陶瓷及窑址的考古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科技分析手段,探明古代陶瓷的发展演变规律,进而阐释其历史背景和对古代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陶瓷考古发展简史  (一)发展阶段  2
期刊
摘要:农产品品牌代表了农产品的价值,所以发展陕南农产品品牌是促进陕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本课题通过将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剖析农业产业链构造的角度,研究陕南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成果及陕南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路径,找到陕南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够使陕南农产品品牌规范化、产业化的方法策略,以更好地解决陕南农产品品牌良莠不齐、市场影响力不足、缺乏综合竞争力等制约陕南地方
期刊
摘要:互联网金融在现代中国越来越火热,也有很多种方式存在。互联网金融的快捷和便利使得其发展迅速,与传统金融优劣互补,形成金融行业独特的存在。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互联网的监管成为政府的一大难题。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之后,也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期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问题;思考  互联网金融在当代中国发
期刊
摘要:工商管理作为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促进作用;科技创新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为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企业管理
期刊
摘要: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在2012年至2017年五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政策宽松期、资产管理业务的稳定期。在此期间,证券公司采取的经营方式和开展的业务主要是为混业经营方式,通过采用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以获取资产的积累。但是这些经营方式和业务并不规范,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稳定、长久发展。直至2018年,我国相关部门发布了资产管理的新规定,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并对之前的业务和管理方式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