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真题】
香,有花草之香、书墨之香、品德之香……留住香气,留下香气,濡染自我,感染他人,有益社会。以“留香”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读】
这则命题,延续了近几年扬州中考作文全命题的特点。
从试题结构上,由导语和题目两部分组成。题目简洁明了,以一个两字式动宾短语呈现,没有干扰信息。导语抓住“香”和“留”做文章,先用排比句由实到虚,一一列举“香”的类型,以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寻找到适合的写作题材;再用排比句诠释“留”的效用,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层层宕开,启发考生提炼富有正能量的立意。学生可以从花、物、人各个方面取材。思路一:自然界或者生活中富有香气的事物,如花草、中药、果实、炊烟等,默默无声留香。思路二:生活中没有香气的事物,如泥土、汗水等,因为与之关联的人而留香。思路三:阅读经典篇章或者挥毫龙飞凤舞,著书薪火相传,留下了艺术学术的香。思路四:历史人物的品行美德或者文化古迹的历史底蕴之香,濡染后人。思路五:将自然界的各种花香和各种身边人物润物细无声的德馨之香结合,以物喻人,升华主旨。
从语言特点看,整则命题以两个流畅的排比句贯穿,关键词“香”字出现七八次,虽寥寥数十字,但读来英华斐然,齿颊留香,与扬州城传统文化深厚的儒雅之气倒是很契合。
从命题立意看,前几年的命题“在乎”“呵护”“忍不住”“苦趣”等意在唤醒考生美好的情感体验,而这则命题似乎更近一步,要求考生以自身的点滴行动“感染他人,有益社会”,为让他人、社会、城市、民族更好,每个少年都有传递、传承的义务,有“起而行”的责任。
这则命题不为难考生,没有设置多少审题障碍,每位考生都能很快从自身的生活里激发出写作兴趣,寻找到写作题材。要写好此题,先要准备理解“香”,香是一种好闻的气味,你所写可实可虚,但必须让人能感受到“好闻”。另外,行文中,特别是结尾部分,要充分描述“留”的行为、意义。这两点,任何一点把扣不准,都很难称之切题。
【考场佳作一】
留 香
◎扬州一考生
久久地停驻在心中的,是外公身上的药香。透明的方格中,放的是各式的中药。药房里干燥避光,走进去便幽幽地扑面而来一阵清香。外公便被笼罩在这弥漫的药香中,与之融为一体。
“笃笃”的敲门声轻轻响起,一定是来找外公看病的人吧。他们将外公围在中间,焦急又充满期待的眼神注视着外公,诉说着自己或是家人的不适。外公以他一贯平静慈祥的目光注视着病人的神情,右手轻捻两指,搭脉、问诊,随后慢慢地坐在木制方桌前,取出一支因为久写微秃的狼毫,砚台边轻轻掭一掭笔尖。用娟秀的正楷,一笔一划地缓缓写起药方。病人也就安心地坐在一旁,信任而又崇拜地注视外公笔尖的滑动。他们大多是中老年人,不相信医院冰凉冷酷的器械,或者不愿闻那些消毒水的呛鼻气味,他们更喜欢那些花花草草从陶罐中熬制出来的气息,一口下去,药香便停驻在了每个慕名而来的人的心里。
隔壁阿婆生病了,垂暮的老人如风中之烛,儿女在外地难以照顾。外公拿着药箱坐在她的床前,望闻问切,亲自开方,取药,煎制,丝毫没有马虎。送走了最后一位就医的病人,外公坐进厨房,褐色的陶罐咕噜噜冒着热气,窗前的风铃轻轻叩和,清脆悦耳,合欢树的花香和浓浓的草药香在夜色中静静地氤氲着,这时的外公全神贯注地翻阅着药书。厚厚的书籍,浸渍在月色中,泛着微微的黄晕。
“该给阿婆喝药了。”外公让我倒一碗清水,以便阿婆喝完药后,嘴里苦漱漱嘴。他告诉我这是一和,更苦的是二和,到了三和,药味就淡了。
“想不想和外公学中医,治病救人,这可是很光荣的。”他淡淡一笑问我道。我尚年幼,望着那字典般的厚厚药书,紧张地摇了摇头,他却不恼。“那就学一点常用的药方,对自己有好处。”
当归、党参、黄芪、白术……各味中药都有各自不同的苦辛。在一只碗中静静地释放着各自的药效,有避让伸展,有相辅相成。阿婆皱着眉头喝了下去,喝完却高兴地说:“良药苦口,良药苦口。”不几日,阿婆的病真的好了。我再想起中药的味道,只觉得唇齿留香。
外公身上的药香,是一种医者仁心,濡染自己,救治了他人,久久留驻在被医治的人心中。
【评点】小作者善于从生活中取材,选择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并且紧紧扣准题目选材,以小见大,巧妙地将中药之香和外公的医德之香结合,处处围绕外公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馨香来写,切题又使主旨升华。文中还善于运用细腻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文笔清丽动人,感情真挚,一位德艺双馨的老中医的形象跃然纸上。
【考场佳作二】
留 香
◎扬州一考生
待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之时,总有一抹香气萦绕心头。我欲捕捉她那离奇的神光,却又转瞬即逝。
一月前,我去图书馆。很好的天气,一切仿佛坠落在春之漩涡里。绿意与阳光软茸茸地平铺开来,恍惚间有香气隐隐飘来,如仙乐滑落于青天。
我心惊。
是一株紫藤。虬枝盘旋地伏在树上,一片片的花如瀑布般悬下。紫色真如书中所写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小最嫩的花苞上。走近了细看,那花上有绒绒的毛,仿佛一张铺开的紫色的波斯地毯。香气淡淡地飘来,有午后阳光的味道。我驻足了很久,使劲扇动鼻翼,想留住它。
再相逢已是初夏。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已经看罢,正欲拜读他夫人杨绛先生的作品,闻得杨先生已经离去,不免唏嘘伤感。
香还是那样的香,只是愈发疏淡了,仿佛是随风摇曳的紫色影子。几日的雨零落了藤花。花瓣似船儿在水洼中荡漾。我怜惜地望着她们。只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那香呢?却愈发清雅,没有丝毫埋怨。我忽然意识到,香是不能强留的。你若有心,她便会自留,纵使花落雨降,她也会在你身边萦绕,永不消散。
到了图书馆,借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印象中的杨先生伴钱钟书度过了兵荒马乱,帮他整理《管锥编》,默默耕耘,待读了《我们仨》,才知老先生心态淡泊,德行之味,香远益清。这位被钱先生评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的奇女子,于坚守中,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书中有图:先生提笔著着文章,着一身紫色毛衣,像极了一株静静开放的紫藤。如今花落人走,可这淡紫色的香气却充盈于世间。不必强求,香气自留。瀑布一样的花,瀑布样泼洒,恐怕这才是留香的最佳方式。让自己成香,氤氲他人。纵使离去,也是托体同山阿,清香了这一方世界。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待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时,我定会再见一株相似的藤萝,吐出相似的香;一定会见那相似的人,捧着相似的书,闻着,恋着。
【评点】以花喻人的文章并不鲜见。关键是小作者是一位爱读书、爱思考、关注生活的孩子,善于从最新的时事中选材。前不久杨绛先生离世的新闻一定让他伤痛感慨,小作者及时巧妙地将紫藤萝的宁静芳香和杨先生从容淡定的品德之香结合起来,突出了主旨“留香”。文笔老练成熟,非一日之功。巧妙运用古诗词,文采斐然,善于用短句,短促有力,感情真切,回味隽永。
香,有花草之香、书墨之香、品德之香……留住香气,留下香气,濡染自我,感染他人,有益社会。以“留香”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读】
这则命题,延续了近几年扬州中考作文全命题的特点。
从试题结构上,由导语和题目两部分组成。题目简洁明了,以一个两字式动宾短语呈现,没有干扰信息。导语抓住“香”和“留”做文章,先用排比句由实到虚,一一列举“香”的类型,以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寻找到适合的写作题材;再用排比句诠释“留”的效用,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层层宕开,启发考生提炼富有正能量的立意。学生可以从花、物、人各个方面取材。思路一:自然界或者生活中富有香气的事物,如花草、中药、果实、炊烟等,默默无声留香。思路二:生活中没有香气的事物,如泥土、汗水等,因为与之关联的人而留香。思路三:阅读经典篇章或者挥毫龙飞凤舞,著书薪火相传,留下了艺术学术的香。思路四:历史人物的品行美德或者文化古迹的历史底蕴之香,濡染后人。思路五:将自然界的各种花香和各种身边人物润物细无声的德馨之香结合,以物喻人,升华主旨。
从语言特点看,整则命题以两个流畅的排比句贯穿,关键词“香”字出现七八次,虽寥寥数十字,但读来英华斐然,齿颊留香,与扬州城传统文化深厚的儒雅之气倒是很契合。
从命题立意看,前几年的命题“在乎”“呵护”“忍不住”“苦趣”等意在唤醒考生美好的情感体验,而这则命题似乎更近一步,要求考生以自身的点滴行动“感染他人,有益社会”,为让他人、社会、城市、民族更好,每个少年都有传递、传承的义务,有“起而行”的责任。
这则命题不为难考生,没有设置多少审题障碍,每位考生都能很快从自身的生活里激发出写作兴趣,寻找到写作题材。要写好此题,先要准备理解“香”,香是一种好闻的气味,你所写可实可虚,但必须让人能感受到“好闻”。另外,行文中,特别是结尾部分,要充分描述“留”的行为、意义。这两点,任何一点把扣不准,都很难称之切题。
【考场佳作一】
留 香
◎扬州一考生
久久地停驻在心中的,是外公身上的药香。透明的方格中,放的是各式的中药。药房里干燥避光,走进去便幽幽地扑面而来一阵清香。外公便被笼罩在这弥漫的药香中,与之融为一体。
“笃笃”的敲门声轻轻响起,一定是来找外公看病的人吧。他们将外公围在中间,焦急又充满期待的眼神注视着外公,诉说着自己或是家人的不适。外公以他一贯平静慈祥的目光注视着病人的神情,右手轻捻两指,搭脉、问诊,随后慢慢地坐在木制方桌前,取出一支因为久写微秃的狼毫,砚台边轻轻掭一掭笔尖。用娟秀的正楷,一笔一划地缓缓写起药方。病人也就安心地坐在一旁,信任而又崇拜地注视外公笔尖的滑动。他们大多是中老年人,不相信医院冰凉冷酷的器械,或者不愿闻那些消毒水的呛鼻气味,他们更喜欢那些花花草草从陶罐中熬制出来的气息,一口下去,药香便停驻在了每个慕名而来的人的心里。
隔壁阿婆生病了,垂暮的老人如风中之烛,儿女在外地难以照顾。外公拿着药箱坐在她的床前,望闻问切,亲自开方,取药,煎制,丝毫没有马虎。送走了最后一位就医的病人,外公坐进厨房,褐色的陶罐咕噜噜冒着热气,窗前的风铃轻轻叩和,清脆悦耳,合欢树的花香和浓浓的草药香在夜色中静静地氤氲着,这时的外公全神贯注地翻阅着药书。厚厚的书籍,浸渍在月色中,泛着微微的黄晕。
“该给阿婆喝药了。”外公让我倒一碗清水,以便阿婆喝完药后,嘴里苦漱漱嘴。他告诉我这是一和,更苦的是二和,到了三和,药味就淡了。
“想不想和外公学中医,治病救人,这可是很光荣的。”他淡淡一笑问我道。我尚年幼,望着那字典般的厚厚药书,紧张地摇了摇头,他却不恼。“那就学一点常用的药方,对自己有好处。”
当归、党参、黄芪、白术……各味中药都有各自不同的苦辛。在一只碗中静静地释放着各自的药效,有避让伸展,有相辅相成。阿婆皱着眉头喝了下去,喝完却高兴地说:“良药苦口,良药苦口。”不几日,阿婆的病真的好了。我再想起中药的味道,只觉得唇齿留香。
外公身上的药香,是一种医者仁心,濡染自己,救治了他人,久久留驻在被医治的人心中。
【评点】小作者善于从生活中取材,选择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并且紧紧扣准题目选材,以小见大,巧妙地将中药之香和外公的医德之香结合,处处围绕外公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馨香来写,切题又使主旨升华。文中还善于运用细腻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文笔清丽动人,感情真挚,一位德艺双馨的老中医的形象跃然纸上。
【考场佳作二】
留 香
◎扬州一考生
待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之时,总有一抹香气萦绕心头。我欲捕捉她那离奇的神光,却又转瞬即逝。
一月前,我去图书馆。很好的天气,一切仿佛坠落在春之漩涡里。绿意与阳光软茸茸地平铺开来,恍惚间有香气隐隐飘来,如仙乐滑落于青天。
我心惊。
是一株紫藤。虬枝盘旋地伏在树上,一片片的花如瀑布般悬下。紫色真如书中所写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小最嫩的花苞上。走近了细看,那花上有绒绒的毛,仿佛一张铺开的紫色的波斯地毯。香气淡淡地飘来,有午后阳光的味道。我驻足了很久,使劲扇动鼻翼,想留住它。
再相逢已是初夏。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已经看罢,正欲拜读他夫人杨绛先生的作品,闻得杨先生已经离去,不免唏嘘伤感。
香还是那样的香,只是愈发疏淡了,仿佛是随风摇曳的紫色影子。几日的雨零落了藤花。花瓣似船儿在水洼中荡漾。我怜惜地望着她们。只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那香呢?却愈发清雅,没有丝毫埋怨。我忽然意识到,香是不能强留的。你若有心,她便会自留,纵使花落雨降,她也会在你身边萦绕,永不消散。
到了图书馆,借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印象中的杨先生伴钱钟书度过了兵荒马乱,帮他整理《管锥编》,默默耕耘,待读了《我们仨》,才知老先生心态淡泊,德行之味,香远益清。这位被钱先生评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的奇女子,于坚守中,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书中有图:先生提笔著着文章,着一身紫色毛衣,像极了一株静静开放的紫藤。如今花落人走,可这淡紫色的香气却充盈于世间。不必强求,香气自留。瀑布一样的花,瀑布样泼洒,恐怕这才是留香的最佳方式。让自己成香,氤氲他人。纵使离去,也是托体同山阿,清香了这一方世界。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待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时,我定会再见一株相似的藤萝,吐出相似的香;一定会见那相似的人,捧着相似的书,闻着,恋着。
【评点】以花喻人的文章并不鲜见。关键是小作者是一位爱读书、爱思考、关注生活的孩子,善于从最新的时事中选材。前不久杨绛先生离世的新闻一定让他伤痛感慨,小作者及时巧妙地将紫藤萝的宁静芳香和杨先生从容淡定的品德之香结合起来,突出了主旨“留香”。文笔老练成熟,非一日之功。巧妙运用古诗词,文采斐然,善于用短句,短促有力,感情真切,回味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