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权》是一部刻画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杰作。表面看来,女主人公索菲的悲剧是由于儿子反对她的再婚所造成,然而事实上,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当时虚伪的道德观念以及主人公受此影响形成的软弱性格才是酿成悲剧的真正原因。本文将着重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阶级身份的悬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和当时男权社会的道德、贞操观念等方面探究索菲悲剧的根源,以解读当时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解析 索菲 悲剧 社会价值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著有很多有名的小说,多以威塞克斯哈代的出生地为背景。他同样是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典型代表,擅长描写普通人的悲剧生活、残忍的资产阶级社会对故事主人公命运的影响等。“哈代曾将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爱与计谋小说,浪漫与幻想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袁慧:2008,183)本文要解析的《儿子的否决》则属于第三类。这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描述了来自威塞克斯Gaymead地区一位女性不可避免的悲剧人生。
一.索菲的悲剧
主人公索菲曾是一位教区牧师的女仆,出身卑微贫穷却仁慈善良。牧师的妻子去世后,索菲得以回家并遇到了年轻的园丁朋友山姆。这位年轻人向索菲表达了爱意,但是她却没有立即接受。因为二人间的一次争吵,索菲决定继续留在牧师家做仆人。在牧师生病时,索菲悉心照料牧师的生活,却在为牧师端送食物的时候不慎跌倒而摔伤了腿。因不能再继续站着劳作,索菲决定离开,而牧师认为索菲所遭受的一切皆因他而起,遂决定娶索菲为妻。牧师的决定出于怜爱与同情,而同样索菲出于对牧师的尊重与敬仰,并没有拒绝牧师的求婚。就这样,她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但当时的社会是不会轻易接受社会地位相差如此之大的两个人的婚姻的,为避免舆论,他们把家搬到了索菲完全陌生的地方,在那里索菲要生活在严格的社交礼仪之下。
牧师死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索菲又遇到了年轻时的爱人山姆,而山姆此时也依然爱她。在二人重逢之后索菲想追求一种真正适合她自己的生活,嫁给山姆,却得到了儿子的强烈反对,因为她的儿子认为这会影响到他的形象和在上流社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挣扎,索菲依然没能得到儿子的赞同,身体每况愈下最后郁郁而终。
故事的结局很阴郁,山姆在他所生活的地区成为了最大水果商,但却不得不孤独地面对索菲的葬礼。在短篇小说的最后,山姆湿着眼眶,在索菲的灵车经过的时候,摘下帽子;而在送灵的马车上,一位脸刮得很干净的年轻牧师,身着高领汗衫,对于山姆来说,看起来则像头上的乌云。
一位自私儿子的否决毁掉了一位并不勇敢也不果决的母亲的幸福生活。这到底应该归咎于谁?是索菲的丈夫还是儿子?还是索菲自己?亦或是有其他更深刻的因素可以成为索菲悲剧的根源?
二.索菲悲剧探源
哈代用自己对悲剧独特的意识诠释了故事中索菲的悲剧。首先,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哈代揭露了索菲软弱的性格,这使得她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索菲的悲剧可以反映在她的婚姻中。对她而言,与牧师的结合可以让她进入上流社会,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也正是这一婚姻的结合让她远离了自己所习惯的自在生活。她需要注意自己说话别出错误,她的社交礼仪是否符合规范。丈夫的去世和对山姆的爱给了索菲勇气去表达她内心的想法与渴望,但这受到来自自己儿子的轻视与否定,她却没有勇气反对儿子的想法。直到故事最后她也一直认为自己命该如此。其次,索菲生命中的三个男人:她的丈夫牧师先生,儿子兰道夫,山姆她所爱的人,都是她生命中的重要角色。是他们让索菲在人生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决定,同样也因他们索菲郁郁而终。但终究这应归咎于谁?牧师出于同情娶了索菲,但两人并不属于同样的社会阶层,因此为这一婚姻索菲脱离了自己原有的社会背景与生活习惯,自然她也要为这选择付出代价。索菲的儿子兰道夫无疑是导致索菲悲剧的直接角色。他接受的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传统教育,是贵族学校的知识。他所学到的知识让他忘记了他与生俱来的良心,他认为母亲语法的错误使用是低级无知的,并以非常粗鲁的方式纠正母亲的错误。他把自己的社会圈子局限到少数富有或有头衔的人身上,对自己的母亲则越来越漠然。对于母亲再婚,他希望自己的继父是上流社会的绅士,当得知他母亲想再嫁的只是来自乡下的普通人时,他嚎啕大哭并对这个无辜的女人发了火。接下来的很多年,他对母亲再婚的态度都不曾改变反而日益反对,最后甚至让自己的母亲跪在祭坛的十字架前发誓,没有他的允许她不可以嫁给山姆。最后索菲郁郁而终。在维多利亚时代,父权社会的虚伪教育不仅剥夺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同时迫害了男性的人性。就像哈代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所说:“His education had by this time sufficiently ousted his humanity to keep him quite firm; though his mother might have led an idyllic life with her faithful fruiterer and greengrocer, and nobody have been anything the worse in the world.” (他所接受得教育到此已充分剥夺了他的仁慈,这使得他的态度非常坚定,尽管他的母亲与她忠诚的蔬果商人在一起会过上田园的悠闲生活,而任何人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索菲的丈夫和儿子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价值教育的产物,强调妇女对丈夫的忠贞的美德,重视不同社会阶层的地位差异。是他们二人让索菲的生命更快地走向了终点,直接导致了索菲的悲剧。
索菲的悲劇当然也源于她自己。面对牧师先生的求婚,她 “几乎不敢拒绝她眼中如此可敬可畏的一个人”;当他的儿子粗鲁地纠正她的语法错误的时候,她怯于反驳就像当年不敢拒绝牧师的求婚一样;与山姆再次重逢,她很开心却陷入矛盾的境地:她想与山姆回到家乡过田园的生活却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儿子。索菲过于善良,胆怯,体贴,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敢拒绝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利己主义维多利亚时期,正是索菲的美德,她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使她陷入了不幸的生活,最后成为悲剧。 无论是牧师先生,索菲的儿子兰道夫还是索菲自己,他们都是索菲最终悲剧的直接原因。而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价值和那一时期男性所接受的教育才是索菲悲剧的真正根源。索菲也只是这一时期所有女性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三.索菲时代的社会价值
哈代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很多是资本主义文明所衍生出的贫穷、伪善宗教和资产阶级道德所迫使普通劳动者所遭受的不幸。哈代把人的命运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主人公的悲剧都发生在特定社会背景中。比如《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在哈代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不公正产生:贫穷,阶级差异,不公平的教育体系,宗教、法律和传统的社会习俗都阻碍着志向远大的人去摆脱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追求想要的生活。资本主义社会成了摧残人性的社会,而这正是《儿子的否决权》中主人公所生存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所倡导的平等观念得到部分人群的认可,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男权社会的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力量。在这一时期,女性要忠于并顺从丈夫,要照顾好家人和孩子,在长期的男权压制下,这些观念不仅被男性所认可,并成为女性需要遵循的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就会无意识地忽略她们内心的渴望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成为了男权社会的受害者。索菲只是这一时期女性的一个典型代表,男权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她母亲的角色使她屈从于她的丈夫与儿子,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索菲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同样强调女性优雅、克己、温和等美德重要性的时代。对于屈于第二位的女性而言,他们要被动地依赖并服从自己的丈夫,如果她们试图摆脱自己不幸的婚姻,追求真爱,这对全社会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她们别无选择。在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认为是男性创造了世界,而女性的存在只是被动的,畸形的,隶属于男性的一种生物。而有些观念却也只是男性自己内心的偏见。
在《儿子的否决权》中,索菲在丈夫去世之后遇到年轻时的恋人山姆,当山姆向索菲表达爱意之时,她很兴奋并真得很希望与山姆一起过上全新的适合自己的生活,但同时,她又必须屈从于道德、贞洁、忠诚等传统观念,她甚至要屈从于自己的儿子。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她认为她和山姆的爱是不道德的,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是矛盾的。传统的社会价值让她犹豫不决,同样也因这一社会价值让她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
四.结语
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权》的作者哈代生活在英国社会变革的维多利亚时期。哈代作品的大多数主人公都源自于这一时期下层社会的普通民众,背景多設于威塞克斯哈代所生活过的村镇。在威塞克斯,社会环境传统又保守,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传统宗教和现代社会文明中挣扎,同样也在传统社会观念和新的社会理念中挣扎,最终身心俱疲。哈代作品中的很多角色最终都向现代社会妥协,或者在斗争中死亡,就好像这种悲剧的结局是命运安排好一样。
《儿子的否决权》中的索菲就是这种悲剧角色的一个典型例子。她本是来自乡村的一名女仆,偶然进入上流社会,却因出身与之格格不入。她生活得不幸福,却别无选择。尽管她的内心矛盾困惑,她却不敢拒绝她的丈夫,反对她的儿子。她内心的矛盾让她无法自我认同,最终郁郁而终。而这悲剧就是源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价值,它压抑着女性的思想和地位,形成了索菲软弱无力的性格;它强调不同社会阶层的地位差异,由此形成的社会规范限制着主人公的一言一行;这一价值观念下的教育甚至扭曲人性,所以索菲的儿子用尽各种手段反对母亲的爱情。在男权的社会观念下,所有的规则都由男性确定,这使得索菲的悲剧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Zhang Qun. Thomas Hardy’s Understanding of Tragedy and His Creation of Characters[J].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 2000(17)
[2]袁慧.悲情索菲——浅析哈代的《儿子的否决》[J].安徽文学.2008(10)
[3]王永丹.社会制度的殉葬品——解读《儿子的否决》中的女性形象[J].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报
[4]王永丹.精悍的短篇,一样的精彩——浅析托马斯·哈代的《儿子的否决》[J].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报.2006(5)
[5]刘延超.哈代小说《儿子的否决权》的悲剧审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6]李霖,张喆.浅析哈代《儿子的否决》中的悲剧表现手法[J].新乡学院学报.2009(4)
关键词:解析 索菲 悲剧 社会价值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著有很多有名的小说,多以威塞克斯哈代的出生地为背景。他同样是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典型代表,擅长描写普通人的悲剧生活、残忍的资产阶级社会对故事主人公命运的影响等。“哈代曾将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爱与计谋小说,浪漫与幻想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袁慧:2008,183)本文要解析的《儿子的否决》则属于第三类。这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描述了来自威塞克斯Gaymead地区一位女性不可避免的悲剧人生。
一.索菲的悲剧
主人公索菲曾是一位教区牧师的女仆,出身卑微贫穷却仁慈善良。牧师的妻子去世后,索菲得以回家并遇到了年轻的园丁朋友山姆。这位年轻人向索菲表达了爱意,但是她却没有立即接受。因为二人间的一次争吵,索菲决定继续留在牧师家做仆人。在牧师生病时,索菲悉心照料牧师的生活,却在为牧师端送食物的时候不慎跌倒而摔伤了腿。因不能再继续站着劳作,索菲决定离开,而牧师认为索菲所遭受的一切皆因他而起,遂决定娶索菲为妻。牧师的决定出于怜爱与同情,而同样索菲出于对牧师的尊重与敬仰,并没有拒绝牧师的求婚。就这样,她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但当时的社会是不会轻易接受社会地位相差如此之大的两个人的婚姻的,为避免舆论,他们把家搬到了索菲完全陌生的地方,在那里索菲要生活在严格的社交礼仪之下。
牧师死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索菲又遇到了年轻时的爱人山姆,而山姆此时也依然爱她。在二人重逢之后索菲想追求一种真正适合她自己的生活,嫁给山姆,却得到了儿子的强烈反对,因为她的儿子认为这会影响到他的形象和在上流社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挣扎,索菲依然没能得到儿子的赞同,身体每况愈下最后郁郁而终。
故事的结局很阴郁,山姆在他所生活的地区成为了最大水果商,但却不得不孤独地面对索菲的葬礼。在短篇小说的最后,山姆湿着眼眶,在索菲的灵车经过的时候,摘下帽子;而在送灵的马车上,一位脸刮得很干净的年轻牧师,身着高领汗衫,对于山姆来说,看起来则像头上的乌云。
一位自私儿子的否决毁掉了一位并不勇敢也不果决的母亲的幸福生活。这到底应该归咎于谁?是索菲的丈夫还是儿子?还是索菲自己?亦或是有其他更深刻的因素可以成为索菲悲剧的根源?
二.索菲悲剧探源
哈代用自己对悲剧独特的意识诠释了故事中索菲的悲剧。首先,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哈代揭露了索菲软弱的性格,这使得她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索菲的悲剧可以反映在她的婚姻中。对她而言,与牧师的结合可以让她进入上流社会,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也正是这一婚姻的结合让她远离了自己所习惯的自在生活。她需要注意自己说话别出错误,她的社交礼仪是否符合规范。丈夫的去世和对山姆的爱给了索菲勇气去表达她内心的想法与渴望,但这受到来自自己儿子的轻视与否定,她却没有勇气反对儿子的想法。直到故事最后她也一直认为自己命该如此。其次,索菲生命中的三个男人:她的丈夫牧师先生,儿子兰道夫,山姆她所爱的人,都是她生命中的重要角色。是他们让索菲在人生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决定,同样也因他们索菲郁郁而终。但终究这应归咎于谁?牧师出于同情娶了索菲,但两人并不属于同样的社会阶层,因此为这一婚姻索菲脱离了自己原有的社会背景与生活习惯,自然她也要为这选择付出代价。索菲的儿子兰道夫无疑是导致索菲悲剧的直接角色。他接受的是英国上流社会的传统教育,是贵族学校的知识。他所学到的知识让他忘记了他与生俱来的良心,他认为母亲语法的错误使用是低级无知的,并以非常粗鲁的方式纠正母亲的错误。他把自己的社会圈子局限到少数富有或有头衔的人身上,对自己的母亲则越来越漠然。对于母亲再婚,他希望自己的继父是上流社会的绅士,当得知他母亲想再嫁的只是来自乡下的普通人时,他嚎啕大哭并对这个无辜的女人发了火。接下来的很多年,他对母亲再婚的态度都不曾改变反而日益反对,最后甚至让自己的母亲跪在祭坛的十字架前发誓,没有他的允许她不可以嫁给山姆。最后索菲郁郁而终。在维多利亚时代,父权社会的虚伪教育不仅剥夺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同时迫害了男性的人性。就像哈代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所说:“His education had by this time sufficiently ousted his humanity to keep him quite firm; though his mother might have led an idyllic life with her faithful fruiterer and greengrocer, and nobody have been anything the worse in the world.” (他所接受得教育到此已充分剥夺了他的仁慈,这使得他的态度非常坚定,尽管他的母亲与她忠诚的蔬果商人在一起会过上田园的悠闲生活,而任何人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索菲的丈夫和儿子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价值教育的产物,强调妇女对丈夫的忠贞的美德,重视不同社会阶层的地位差异。是他们二人让索菲的生命更快地走向了终点,直接导致了索菲的悲剧。
索菲的悲劇当然也源于她自己。面对牧师先生的求婚,她 “几乎不敢拒绝她眼中如此可敬可畏的一个人”;当他的儿子粗鲁地纠正她的语法错误的时候,她怯于反驳就像当年不敢拒绝牧师的求婚一样;与山姆再次重逢,她很开心却陷入矛盾的境地:她想与山姆回到家乡过田园的生活却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儿子。索菲过于善良,胆怯,体贴,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敢拒绝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利己主义维多利亚时期,正是索菲的美德,她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使她陷入了不幸的生活,最后成为悲剧。 无论是牧师先生,索菲的儿子兰道夫还是索菲自己,他们都是索菲最终悲剧的直接原因。而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价值和那一时期男性所接受的教育才是索菲悲剧的真正根源。索菲也只是这一时期所有女性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三.索菲时代的社会价值
哈代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很多是资本主义文明所衍生出的贫穷、伪善宗教和资产阶级道德所迫使普通劳动者所遭受的不幸。哈代把人的命运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主人公的悲剧都发生在特定社会背景中。比如《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在哈代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不公正产生:贫穷,阶级差异,不公平的教育体系,宗教、法律和传统的社会习俗都阻碍着志向远大的人去摆脱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追求想要的生活。资本主义社会成了摧残人性的社会,而这正是《儿子的否决权》中主人公所生存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所倡导的平等观念得到部分人群的认可,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男权社会的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力量。在这一时期,女性要忠于并顺从丈夫,要照顾好家人和孩子,在长期的男权压制下,这些观念不仅被男性所认可,并成为女性需要遵循的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就会无意识地忽略她们内心的渴望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成为了男权社会的受害者。索菲只是这一时期女性的一个典型代表,男权社会的婚姻观念和她母亲的角色使她屈从于她的丈夫与儿子,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索菲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同样强调女性优雅、克己、温和等美德重要性的时代。对于屈于第二位的女性而言,他们要被动地依赖并服从自己的丈夫,如果她们试图摆脱自己不幸的婚姻,追求真爱,这对全社会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她们别无选择。在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认为是男性创造了世界,而女性的存在只是被动的,畸形的,隶属于男性的一种生物。而有些观念却也只是男性自己内心的偏见。
在《儿子的否决权》中,索菲在丈夫去世之后遇到年轻时的恋人山姆,当山姆向索菲表达爱意之时,她很兴奋并真得很希望与山姆一起过上全新的适合自己的生活,但同时,她又必须屈从于道德、贞洁、忠诚等传统观念,她甚至要屈从于自己的儿子。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她认为她和山姆的爱是不道德的,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是矛盾的。传统的社会价值让她犹豫不决,同样也因这一社会价值让她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
四.结语
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权》的作者哈代生活在英国社会变革的维多利亚时期。哈代作品的大多数主人公都源自于这一时期下层社会的普通民众,背景多設于威塞克斯哈代所生活过的村镇。在威塞克斯,社会环境传统又保守,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传统宗教和现代社会文明中挣扎,同样也在传统社会观念和新的社会理念中挣扎,最终身心俱疲。哈代作品中的很多角色最终都向现代社会妥协,或者在斗争中死亡,就好像这种悲剧的结局是命运安排好一样。
《儿子的否决权》中的索菲就是这种悲剧角色的一个典型例子。她本是来自乡村的一名女仆,偶然进入上流社会,却因出身与之格格不入。她生活得不幸福,却别无选择。尽管她的内心矛盾困惑,她却不敢拒绝她的丈夫,反对她的儿子。她内心的矛盾让她无法自我认同,最终郁郁而终。而这悲剧就是源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价值,它压抑着女性的思想和地位,形成了索菲软弱无力的性格;它强调不同社会阶层的地位差异,由此形成的社会规范限制着主人公的一言一行;这一价值观念下的教育甚至扭曲人性,所以索菲的儿子用尽各种手段反对母亲的爱情。在男权的社会观念下,所有的规则都由男性确定,这使得索菲的悲剧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Zhang Qun. Thomas Hardy’s Understanding of Tragedy and His Creation of Characters[J].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 2000(17)
[2]袁慧.悲情索菲——浅析哈代的《儿子的否决》[J].安徽文学.2008(10)
[3]王永丹.社会制度的殉葬品——解读《儿子的否决》中的女性形象[J].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报
[4]王永丹.精悍的短篇,一样的精彩——浅析托马斯·哈代的《儿子的否决》[J].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报.2006(5)
[5]刘延超.哈代小说《儿子的否决权》的悲剧审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6]李霖,张喆.浅析哈代《儿子的否决》中的悲剧表现手法[J].新乡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