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取决于如何面对新常态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以及采取的行动。在新秩序、新挑战、新矛盾的面前,我们该如何面对并积聚新的力量,从而更从容地面对变化的世界?本书试图通过分析和回答这些新秩序、新挑战、新矛盾出现的原因、目前的情势,以及应对的策略,对我们无法确定的未来给予更多的指导。
《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
推荐指数:★★★★
作者:郑永年
出版:中信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郑永年:
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执教北京大学,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停留在纸上文件,只会导致更多的麻烦。今天,老百姓对改革的期待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兑现,那么政府就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落实执行政策的意义就比以前任何时候更為重大。改革就是要干活的,无论是包括反腐败、吏治,还是反垄断、反寡头,顶层设计出台之后,人们期待的下一步就是执行。重在执行,舍此无他。可以想见,如果两次全会的几百项改革举措执行下去的话,那就会带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社会。民意如流水。政府应当把民意对改革设计的广泛支持转化成为政策执行动力,而不是等待民意转化成为社会怨言。行动当是今天中国政治的主题。
显然,如果干部官员不作为成为常态,那么国家就很危险。应该说,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后,面临的挑战非常多。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尽管这种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两位数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而非西方一些人唱衰中国描绘的那种塌方式衰退,但要顺利逃脱中等收入陷阱,政府和市场必须都要有作为。只要中国经济巩固住、稳定住,就能顺利逃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社会。不过,这个过程就要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那么,怎样才能使得干部官员有所作为呢?那就是要执行改革,好好干活。一些官员对新常态和如何干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他们眼中,反腐败是和不干活联系起来的,那就索性不作为。这种不作为显然危害巨大。在某种意义上,地方主管官员是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如果在经济下行时毫无作为,势必带来巨大损害。实际上,不作为也是腐败,而且是更大的腐败。再者,这种不作为会直接弱化改革,影响全局。
要广大政府官员有所作为,就要有分权。中央做完顶层设计之后,要执行就必须多条腿走路,在很多具体问题上需要中央、地方、企业、社会一起动起来。而目前看来,中央层面的力度和决心不小,其他角色并无很大的作为。中央政府已经在抑制国企扩张、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冲动方面做了两件好事,并且在自贸区、行政审批权下放等方面推进改革举措,这些都令地方上的改革进展相形失色。各级政府的一些官员不作为、政府空转的现象,正是令人担忧的大问题。
衡量改革进展如何,并不只在改革设计做得如何宏大,而是在于如何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推出的改革方案实施下去。反腐败运动重在遏制官员的乱作为,整治一些“乱作为”的政府机构;而在此后要整治不作为,让政府转向有作为。现在看来,要实现这种转变困难重重。从实践上看,整治乱作为是相对简单的,有时候一纸禁令就能发挥作用;“把事情做好”比“什么都不做”要难得多,对官员而言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责任。
执政党已经把“依法治国”作为下一个要实现的目标。“依法治国”也是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治理官员和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现象。通过告别GDP评比、以“作为”和“不作为”来提拔考核干部,强化“重在执行”,真正避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改革设计停留于纸上的局面。从过去几年习近平、李克强对不作为官员的频繁喊话中,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在努力建立新的干部考核体系。
不过如何让整个官员体系都动起来、有作为,这是一门大学问。我觉得,对一线改革者,不妨宽容些。顶层设计有了,不作为被盯住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呢?那就是动员改革者。这些改革者是哪些人呢?他们其实就是来自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线改革者。不久前,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给县委书记们上课,就是因为在推动改革过程中,一线政府、一线改革者负有重大的责任。要意识到,改革主体不仅仅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是顶层设计者,在财政体制、税收、货币改革等方面是改革主体,但在更多的方面并不是主体。改革的主体还是社会,需要企业和社会组织继续发挥活力,积极创新。很可惜的是,地方官员不作为,企业没有权力,而上面干着急,这就是今天一些地方本不应该出现的新情况。
怎么办?下放权力是关键。但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的改革到了“好肉都吃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的阶段。“啃硬骨头”就是如今中国社会改革者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他们要啃硬骨头,就需要权力,否则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因此,中央一直在强调审批权下放,将其作为改革先手棋,一口气取消和下放了数百项行政审批权。这些举动其实都是在帮助一线改革者。可以说,在一些领域,上级政府部门甚至可以“不作为”,但必须要把相关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一旦权力下放,他们的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成为改革的发力部门。
(文章节选自本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改革的逻辑》
作者:
周其仁
出版:
中信出版社
本书中周其仁教授对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了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各个方面解读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未来走向,既有对过去的回望和梳理,也有对关键问题的深刻解读,同时对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作者:
吴敬琏
《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
推荐指数:★★★★
作者:郑永年
出版:中信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郑永年:
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执教北京大学,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停留在纸上文件,只会导致更多的麻烦。今天,老百姓对改革的期待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兑现,那么政府就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落实执行政策的意义就比以前任何时候更為重大。改革就是要干活的,无论是包括反腐败、吏治,还是反垄断、反寡头,顶层设计出台之后,人们期待的下一步就是执行。重在执行,舍此无他。可以想见,如果两次全会的几百项改革举措执行下去的话,那就会带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社会。民意如流水。政府应当把民意对改革设计的广泛支持转化成为政策执行动力,而不是等待民意转化成为社会怨言。行动当是今天中国政治的主题。
显然,如果干部官员不作为成为常态,那么国家就很危险。应该说,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后,面临的挑战非常多。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尽管这种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两位数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而非西方一些人唱衰中国描绘的那种塌方式衰退,但要顺利逃脱中等收入陷阱,政府和市场必须都要有作为。只要中国经济巩固住、稳定住,就能顺利逃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社会。不过,这个过程就要求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那么,怎样才能使得干部官员有所作为呢?那就是要执行改革,好好干活。一些官员对新常态和如何干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他们眼中,反腐败是和不干活联系起来的,那就索性不作为。这种不作为显然危害巨大。在某种意义上,地方主管官员是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如果在经济下行时毫无作为,势必带来巨大损害。实际上,不作为也是腐败,而且是更大的腐败。再者,这种不作为会直接弱化改革,影响全局。
要广大政府官员有所作为,就要有分权。中央做完顶层设计之后,要执行就必须多条腿走路,在很多具体问题上需要中央、地方、企业、社会一起动起来。而目前看来,中央层面的力度和决心不小,其他角色并无很大的作为。中央政府已经在抑制国企扩张、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冲动方面做了两件好事,并且在自贸区、行政审批权下放等方面推进改革举措,这些都令地方上的改革进展相形失色。各级政府的一些官员不作为、政府空转的现象,正是令人担忧的大问题。
衡量改革进展如何,并不只在改革设计做得如何宏大,而是在于如何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推出的改革方案实施下去。反腐败运动重在遏制官员的乱作为,整治一些“乱作为”的政府机构;而在此后要整治不作为,让政府转向有作为。现在看来,要实现这种转变困难重重。从实践上看,整治乱作为是相对简单的,有时候一纸禁令就能发挥作用;“把事情做好”比“什么都不做”要难得多,对官员而言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责任。
执政党已经把“依法治国”作为下一个要实现的目标。“依法治国”也是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治理官员和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现象。通过告别GDP评比、以“作为”和“不作为”来提拔考核干部,强化“重在执行”,真正避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改革设计停留于纸上的局面。从过去几年习近平、李克强对不作为官员的频繁喊话中,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在努力建立新的干部考核体系。
不过如何让整个官员体系都动起来、有作为,这是一门大学问。我觉得,对一线改革者,不妨宽容些。顶层设计有了,不作为被盯住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呢?那就是动员改革者。这些改革者是哪些人呢?他们其实就是来自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线改革者。不久前,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给县委书记们上课,就是因为在推动改革过程中,一线政府、一线改革者负有重大的责任。要意识到,改革主体不仅仅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是顶层设计者,在财政体制、税收、货币改革等方面是改革主体,但在更多的方面并不是主体。改革的主体还是社会,需要企业和社会组织继续发挥活力,积极创新。很可惜的是,地方官员不作为,企业没有权力,而上面干着急,这就是今天一些地方本不应该出现的新情况。
怎么办?下放权力是关键。但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的改革到了“好肉都吃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的阶段。“啃硬骨头”就是如今中国社会改革者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他们要啃硬骨头,就需要权力,否则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因此,中央一直在强调审批权下放,将其作为改革先手棋,一口气取消和下放了数百项行政审批权。这些举动其实都是在帮助一线改革者。可以说,在一些领域,上级政府部门甚至可以“不作为”,但必须要把相关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一旦权力下放,他们的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成为改革的发力部门。
(文章节选自本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改革的逻辑》
作者:
周其仁
出版:
中信出版社
本书中周其仁教授对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了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各个方面解读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未来走向,既有对过去的回望和梳理,也有对关键问题的深刻解读,同时对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作者:
吴敬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