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阅读习惯的养成又是良好教育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阅读习惯的培养大大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能力,有效推动了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关于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指在不受他人强制的情况下,自觉进行阅读的一种持续性行为。这种行为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热爱阅读、广泛阅读、坚持阅读、有良好的读书方法、有正确的读书姿势、做读书笔记、读书的同时进行思考等,比我们传统意义上对读书习惯的认识要宽泛、深刻得多。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但是在对学生阅读的策略指导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偏少,教师的指导时间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都较少;二是阅读的数量很少,很多学生甚至课外阅读的数量为零,一部分同学偶尔会读一点课外书,但普遍倾向于看漫画、卡通等书籍,而报刊杂志及科技类书籍的爱好者则相对较少;最后,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和有序性,绝大多数学生是处在“有什么就看什么”的状态,没有养成正确的阅读爱好和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想要解决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问题,就要明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样的功利化教学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阅读条件的限制,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阅读材料的缺乏使阅读教学难以顺利进行;最后是课业负担重,压缩了学生可以独立支配的阅读时间,学生只能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只停留在知识表面的理解,并无实际意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小学生的兴趣培养相对简单,主体思想就是把阅读变得“有趣”。
第一,让阅读活动有趣。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趣味性阅读活动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阅读比赛、阅读情景剧、故事情节续编等不同形式的活动,通过小学生喜欢的“娱乐”活动充分吸引其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此外,开展竞技类的活动可以激发和带动学生的求胜欲,使其更加乐于阅读。
第二,让阅读材料有趣。小学生喜欢的阅读材料主要是漫画、故事等有情节有趣味性的书目,对于人文类、科技类的资料兴趣缺失。所以,教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解释“晦涩难懂”的书籍,提起学生对于此类书籍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2.给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欠缺恰当的方法指导,所以成效甚微。对此,教师可以结合预定的阅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的书目、阅读进度、阅读记录等,并安排班干部监督计划的执行。
教授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精读、泛读等,并且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其相应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捕捉关键信息,有侧重点的阅读;充分发挥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将阅读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好词佳句,做好批注,记录读书心得。让学生通过这些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的中心内容,达到对语言文字和阅读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熟练运用。
3.创设愉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乐于阅读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应注意下述两方面——环境和资源,即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精心布置学校环境,加大学校图书管理力度,在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便于学生阅读;适当增加阅读课的课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加强家校交流,在家庭、学校两个方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充足的课外自主阅读时间。同时要保证阅读资源的丰富和充足,及时吸收新的图书资源,对于新图书做好严格把关,保证图书内容积极思想健康。
4.加强课内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能只依靠学校和老师,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课外阅读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阅读行为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将学习到的一系列阅读的方法指导,在课外也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首先,需要家长树立正确观念,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必要性。其次,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家长可以及时、有效的督促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最后,要保证这种家校结合、双重监督的阅读教学模式的长期坚持,以保证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以顺利形成。
作者单位:甘肃民乐县洪水镇黄青小学。
一、关于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指在不受他人强制的情况下,自觉进行阅读的一种持续性行为。这种行为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热爱阅读、广泛阅读、坚持阅读、有良好的读书方法、有正确的读书姿势、做读书笔记、读书的同时进行思考等,比我们传统意义上对读书习惯的认识要宽泛、深刻得多。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但是在对学生阅读的策略指导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偏少,教师的指导时间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都较少;二是阅读的数量很少,很多学生甚至课外阅读的数量为零,一部分同学偶尔会读一点课外书,但普遍倾向于看漫画、卡通等书籍,而报刊杂志及科技类书籍的爱好者则相对较少;最后,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和有序性,绝大多数学生是处在“有什么就看什么”的状态,没有养成正确的阅读爱好和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想要解决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问题,就要明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样的功利化教学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阅读条件的限制,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阅读材料的缺乏使阅读教学难以顺利进行;最后是课业负担重,压缩了学生可以独立支配的阅读时间,学生只能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只停留在知识表面的理解,并无实际意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小学生的兴趣培养相对简单,主体思想就是把阅读变得“有趣”。
第一,让阅读活动有趣。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趣味性阅读活动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阅读比赛、阅读情景剧、故事情节续编等不同形式的活动,通过小学生喜欢的“娱乐”活动充分吸引其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此外,开展竞技类的活动可以激发和带动学生的求胜欲,使其更加乐于阅读。
第二,让阅读材料有趣。小学生喜欢的阅读材料主要是漫画、故事等有情节有趣味性的书目,对于人文类、科技类的资料兴趣缺失。所以,教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解释“晦涩难懂”的书籍,提起学生对于此类书籍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2.给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欠缺恰当的方法指导,所以成效甚微。对此,教师可以结合预定的阅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包括阅读的书目、阅读进度、阅读记录等,并安排班干部监督计划的执行。
教授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精读、泛读等,并且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其相应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捕捉关键信息,有侧重点的阅读;充分发挥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将阅读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摘抄好词佳句,做好批注,记录读书心得。让学生通过这些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的中心内容,达到对语言文字和阅读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熟练运用。
3.创设愉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乐于阅读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应注意下述两方面——环境和资源,即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精心布置学校环境,加大学校图书管理力度,在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便于学生阅读;适当增加阅读课的课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加强家校交流,在家庭、学校两个方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充足的课外自主阅读时间。同时要保证阅读资源的丰富和充足,及时吸收新的图书资源,对于新图书做好严格把关,保证图书内容积极思想健康。
4.加强课内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能只依靠学校和老师,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课外阅读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阅读行为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将学习到的一系列阅读的方法指导,在课外也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首先,需要家长树立正确观念,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必要性。其次,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家长可以及时、有效的督促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最后,要保证这种家校结合、双重监督的阅读教学模式的长期坚持,以保证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以顺利形成。
作者单位:甘肃民乐县洪水镇黄青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