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和语文高考备考两大体系中,目前似乎更加强调探究性命题,而对于传统语文的基础教学则有所忽略。表现在平时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作文写作等方面语汇贫乏、语言不畅和逻辑混乱,也表现在各科老师对学生因不懂词语意义而使到审题失误的无奈,更表现在高考语文基础题考查成绩的每况愈下。
要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应在阅读教学与高考备考中加强语汇、语法、语段、语体和语境这“五语”知识的落实。因为在欣赏语文这幅山川美景中,语汇、语法是美景欣赏的起点(解读的基础),语段是美景欣赏的桥梁(解读的中介),语体、语境是美景欣赏的背景(解读的背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解读环节,就不能欣赏到语文之美。反过来说,关注三方五大关键点,你就能领略绝美语文。
先从解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卷一道题说起。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原文]: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这是一道文言断句考查题。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要答好这道题,用好“五语”知识是关键。从“语汇”看,找出常处句子开头结尾的文言虚词:遂、也、是,可得1分。从“语法”看,找出结构对称的句子“满招损,谦受益”和找出动宾结构“名小立”、“执叶公之余习”,可得1分。从“语段”看,这是一个结尾总结段,主要是说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满之为害如是夫”理应自成一句,而“满之为害”在文段中对应有两点,一为自以为是,一为因袭而不知与时俱进,因而在分析“满之为害”时,这两点应作为“大败涂地”结局的两个独立原因,所以“遂自以为是”、“狃而不变”可断,又可得1分。从“语体”看,选文是志怪小说,结尾段是有讽喻作用的评论语,如果留心“语体”,就会便于理解段落内容,断句就容易得多了,如“曰”后是评论语,“曰”可为断句标志。从内部“语境”看,前文一开始就提到郭生“家中患狐”他“深患苦之”,接着写他在朋友王生的指点下以狐为师,学业大进,最后写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而“不为狐设馔”,结果失去狐的帮助,学业止步不前;这样,在掌握了本文大意的基础上去对结尾总结段理解分析,断句就有了保证。从外部“语境”(作者、书名、注释等)来看,文章后的“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和“注:……②狃:因袭”也可作为一些句子的断句依据,据“选自《聊斋志异·郭生》”知作者为蒲松龄,其所写各篇结尾都有“异史氏曰”的评论,“曰”字后必要断句;据“注:……②狃:因袭”知“狃”前必得断句。
再从一节阅读教学课例剖析。
课题:铁肩担道义(见《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第2课)
课后“思考·探究·练习”:
一、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三、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出这些资料,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本文是一篇评传,作者不仅叙述了传主从容就义的始末,还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评议。请找出文章中作者评议性的文字,谈谈这些文字的作用。
根据“语汇、语法、语段、语体和语境”五大阅读关键点,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探究:
从“语汇”思考探究,标题中“铁”“担”“道义”三词含义应着力研究。“铁”,坚硬、坚强;“担”,挑起重担,负起重任;“义”是国家民族大义,“道”是共产主义坚定信念;“道义”,文中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
从“语法”思考探究,“担”是行为谓语;“铁肩”是“用铁肩”之意,作状语,它修饰“担”,是“担”的具体状态,包含有人物丰富的内在品质;“道义”是“担”的宾语,它不是实物,而是虚化了的人格力量。总之,“铁肩担道义”就是(李大钊)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用毕生的力量来挑起救国救民这副重担。可见标题对文章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从“语段”思考探究,第7自然段“……高压之下……李大钊……坚持留下来”,可见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第22段“……供词……有意无意地回避共产党情况的倾向……为中国共产党保守秘密……争取到有利于自己和其他被捕同志的形势”,可见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这是忠于革命意志坚;第20段“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全责。唯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诛连,则钊感且不尽矣!”可见他勇于承担责任,体现了一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第20-22段叙述他在狱中写的《狱中自述》“巧妙”“充满智慧”,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这是他大智大勇的精神表现;第26段“判处李大钊……绞刑……神色未变,从容就义”,可见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为党献身,视死如归。通过语段分析,可归纳出课后练习二的答案:我们看到李大钊对于生死处之泰然,渴求生命超越的精神。他慷慨赴死体现了用真理化解生死,用精神赢得不朽的崇高革命境界。
从“语体”思考探究,本文“语体”是人物传记,有史料的引用和思想的评议。引用李大钊自己的文章、“自述”和新闻报道集中在第10、13、14、15、19、20、21、22、23、24、25自然段,佐证了李大钊正确看待生死、视死如归、大智大勇、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为党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风范。通过分析,可回答课后练习三: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个超越生死、革命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大智大勇、富有崇高社会声望的人。而思想的评议集中在第11、12、15、17、18、19这六个较为集中的自然段,其中“无私无畏”“勇敢地面对死亡”“主张发展生命,美化人生”“为自己的同志……革命事业而斗争”“没有……恐惧……大我生命放射……光华”“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自信自己的事业言行有益于国家、社会、民族、人民,有益于全世界、全人类”等词句,高度评价了李大钊的优秀品质、高风亮节和他行为的本质及意义。至此,可回答课后练习四:这些评议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
从“语境”思考探究,课后练习一的句意理解,可从第10、11段“李大钊……无私无畏……态度甚从容……镇静……绝不提家事……来自……信仰……信心”这些前后文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的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当然,这“五语”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以上分开来说,只是为了方便解释而已。譬如对标题《铁肩担道义》的理解就可综合运用“五语”知识来探究解读:对标题本身可用语汇、语法解读(见前),从文章各段寻找信息来佐证解读就要用上语段、语体和语境。如文章第7段的“留下”,第15段的“勇敢地面对”,第17段的“争取”,第19段的“挽救”,第20段的“负责”等等,都是“担”的同义语,在此不一一尽述。我们还可从外部语境来探讨李大钊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上联前面已作分析,此从略。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对联为传主一生人格作注,他永远是我们后辈的楷模。
由此观之,语汇、语法、语段、语体和语境这“五语”知识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和高考语文备考之重要就不言而喻了。我们有理由对“五语”作认真、深入的研究。
怎样才能在极短时间内更有效地掌握“五语”知识呢?下面简谈几点做法,以抛砖引玉。
关于“语汇”积累,可以采用“成语记忆法”,因为成语是勾连古今汉语形、音、义的桥梁。我们在识记文言实虚词时,可以通过成语语素归类来加强积累。譬如文言实词“爱”,可凭借成语记其词义:爱财如命(吝惜,吝啬),爱不释手(喜欢),爱莫能助(爱惜),爱屋及乌(喜爱),节用爱民(爱护),爱才若渴(爱慕,欣赏),甘棠遗爱(恩惠,恩泽),爱而不见(通“薆”)。把这些成语的音义也写出来,并像学英语那样进行“成语天天读”,岂不是既积累了文言语汇,又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汇中的形音义吗?
关于“语法”掌握,遵循由简单至复杂(主谓宾→定状补,字→词→短语→单句→复句→句群,短句→长句)的原则,运用古今汉语比较(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等)的方法,注重汉语(文言翻译、病句修改和语言运用等)“留、换、调、补、删”辨析的共同规律,化难为易,各个击破。
关于“语段”理解,分清对象转换,找出对象特征,辨明褒贬评价,重点分析句群关系。句群关系有:并列、选择、承接、递进、解说、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总分、补充。句群关系应该作为阅读探究教学的重点,它前接词句语法,后连篇章结构,是阅读理解鉴赏的桥梁,不可等闲视之。凡教学一文,选一段作突破口,便能落实语段知识。譬如教《六国论》,首段最堪玩味,“六国”总起,再分说“赂者”与“不赂者”,随手略作分析并补充说明,脉理清晰,构思老辣。之后引承转接下文,章法严谨,又以“六国”煞尾,讽喻当今,含蓄深刻。
关于“语体”学习,论说类说明类语体阅读重在理清逻辑思路,如社科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来进行,科技文按照“提出概念——解说概念——归结概念”思路来进行。文学类语体阅读重在体味情思,如散文、诗歌情思在景、物、人、事之特点与作者之情感理趣相通处,或借景抒情,或移物就情,或借物说理,或托物言志;小说情思往往落在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看法及评价上。实用类语体阅读,是新闻,就重点探究“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之间的关系;是传记,就重点探究“传主、事迹(简历)、性格(思想)、结局、作者评价语、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
关于“语境”探究,按一般说法,所谓“语境”,就是专指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于笼统。就文章内部语境而言,具体的时间、地点、对象(人物或称交际者、景物等)、场景、方式、语体等就是言语使用的语言环境,要重点关注它们,以准确理解字、词、句、段、篇的意义。就文章外部语境而言,指注释信息、作者生平、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高考时,外部语境常为考生所忽略,故平时应多加训练。
郭毅峰,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本文编校:王玲
要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应在阅读教学与高考备考中加强语汇、语法、语段、语体和语境这“五语”知识的落实。因为在欣赏语文这幅山川美景中,语汇、语法是美景欣赏的起点(解读的基础),语段是美景欣赏的桥梁(解读的中介),语体、语境是美景欣赏的背景(解读的背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解读环节,就不能欣赏到语文之美。反过来说,关注三方五大关键点,你就能领略绝美语文。
先从解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卷一道题说起。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原文]: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这是一道文言断句考查题。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要答好这道题,用好“五语”知识是关键。从“语汇”看,找出常处句子开头结尾的文言虚词:遂、也、是,可得1分。从“语法”看,找出结构对称的句子“满招损,谦受益”和找出动宾结构“名小立”、“执叶公之余习”,可得1分。从“语段”看,这是一个结尾总结段,主要是说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满之为害如是夫”理应自成一句,而“满之为害”在文段中对应有两点,一为自以为是,一为因袭而不知与时俱进,因而在分析“满之为害”时,这两点应作为“大败涂地”结局的两个独立原因,所以“遂自以为是”、“狃而不变”可断,又可得1分。从“语体”看,选文是志怪小说,结尾段是有讽喻作用的评论语,如果留心“语体”,就会便于理解段落内容,断句就容易得多了,如“曰”后是评论语,“曰”可为断句标志。从内部“语境”看,前文一开始就提到郭生“家中患狐”他“深患苦之”,接着写他在朋友王生的指点下以狐为师,学业大进,最后写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而“不为狐设馔”,结果失去狐的帮助,学业止步不前;这样,在掌握了本文大意的基础上去对结尾总结段理解分析,断句就有了保证。从外部“语境”(作者、书名、注释等)来看,文章后的“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和“注:……②狃:因袭”也可作为一些句子的断句依据,据“选自《聊斋志异·郭生》”知作者为蒲松龄,其所写各篇结尾都有“异史氏曰”的评论,“曰”字后必要断句;据“注:……②狃:因袭”知“狃”前必得断句。
再从一节阅读教学课例剖析。
课题:铁肩担道义(见《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第2课)
课后“思考·探究·练习”:
一、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三、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出这些资料,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本文是一篇评传,作者不仅叙述了传主从容就义的始末,还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评议。请找出文章中作者评议性的文字,谈谈这些文字的作用。
根据“语汇、语法、语段、语体和语境”五大阅读关键点,我们可作如下思考探究:
从“语汇”思考探究,标题中“铁”“担”“道义”三词含义应着力研究。“铁”,坚硬、坚强;“担”,挑起重担,负起重任;“义”是国家民族大义,“道”是共产主义坚定信念;“道义”,文中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
从“语法”思考探究,“担”是行为谓语;“铁肩”是“用铁肩”之意,作状语,它修饰“担”,是“担”的具体状态,包含有人物丰富的内在品质;“道义”是“担”的宾语,它不是实物,而是虚化了的人格力量。总之,“铁肩担道义”就是(李大钊)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用毕生的力量来挑起救国救民这副重担。可见标题对文章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从“语段”思考探究,第7自然段“……高压之下……李大钊……坚持留下来”,可见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第22段“……供词……有意无意地回避共产党情况的倾向……为中国共产党保守秘密……争取到有利于自己和其他被捕同志的形势”,可见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这是忠于革命意志坚;第20段“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全责。唯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诛连,则钊感且不尽矣!”可见他勇于承担责任,体现了一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第20-22段叙述他在狱中写的《狱中自述》“巧妙”“充满智慧”,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这是他大智大勇的精神表现;第26段“判处李大钊……绞刑……神色未变,从容就义”,可见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为党献身,视死如归。通过语段分析,可归纳出课后练习二的答案:我们看到李大钊对于生死处之泰然,渴求生命超越的精神。他慷慨赴死体现了用真理化解生死,用精神赢得不朽的崇高革命境界。
从“语体”思考探究,本文“语体”是人物传记,有史料的引用和思想的评议。引用李大钊自己的文章、“自述”和新闻报道集中在第10、13、14、15、19、20、21、22、23、24、25自然段,佐证了李大钊正确看待生死、视死如归、大智大勇、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为党献身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风范。通过分析,可回答课后练习三: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个超越生死、革命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大智大勇、富有崇高社会声望的人。而思想的评议集中在第11、12、15、17、18、19这六个较为集中的自然段,其中“无私无畏”“勇敢地面对死亡”“主张发展生命,美化人生”“为自己的同志……革命事业而斗争”“没有……恐惧……大我生命放射……光华”“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自信自己的事业言行有益于国家、社会、民族、人民,有益于全世界、全人类”等词句,高度评价了李大钊的优秀品质、高风亮节和他行为的本质及意义。至此,可回答课后练习四:这些评议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
从“语境”思考探究,课后练习一的句意理解,可从第10、11段“李大钊……无私无畏……态度甚从容……镇静……绝不提家事……来自……信仰……信心”这些前后文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的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当然,这“五语”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以上分开来说,只是为了方便解释而已。譬如对标题《铁肩担道义》的理解就可综合运用“五语”知识来探究解读:对标题本身可用语汇、语法解读(见前),从文章各段寻找信息来佐证解读就要用上语段、语体和语境。如文章第7段的“留下”,第15段的“勇敢地面对”,第17段的“争取”,第19段的“挽救”,第20段的“负责”等等,都是“担”的同义语,在此不一一尽述。我们还可从外部语境来探讨李大钊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上联前面已作分析,此从略。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对联为传主一生人格作注,他永远是我们后辈的楷模。
由此观之,语汇、语法、语段、语体和语境这“五语”知识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和高考语文备考之重要就不言而喻了。我们有理由对“五语”作认真、深入的研究。
怎样才能在极短时间内更有效地掌握“五语”知识呢?下面简谈几点做法,以抛砖引玉。
关于“语汇”积累,可以采用“成语记忆法”,因为成语是勾连古今汉语形、音、义的桥梁。我们在识记文言实虚词时,可以通过成语语素归类来加强积累。譬如文言实词“爱”,可凭借成语记其词义:爱财如命(吝惜,吝啬),爱不释手(喜欢),爱莫能助(爱惜),爱屋及乌(喜爱),节用爱民(爱护),爱才若渴(爱慕,欣赏),甘棠遗爱(恩惠,恩泽),爱而不见(通“薆”)。把这些成语的音义也写出来,并像学英语那样进行“成语天天读”,岂不是既积累了文言语汇,又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汇中的形音义吗?
关于“语法”掌握,遵循由简单至复杂(主谓宾→定状补,字→词→短语→单句→复句→句群,短句→长句)的原则,运用古今汉语比较(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等)的方法,注重汉语(文言翻译、病句修改和语言运用等)“留、换、调、补、删”辨析的共同规律,化难为易,各个击破。
关于“语段”理解,分清对象转换,找出对象特征,辨明褒贬评价,重点分析句群关系。句群关系有:并列、选择、承接、递进、解说、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总分、补充。句群关系应该作为阅读探究教学的重点,它前接词句语法,后连篇章结构,是阅读理解鉴赏的桥梁,不可等闲视之。凡教学一文,选一段作突破口,便能落实语段知识。譬如教《六国论》,首段最堪玩味,“六国”总起,再分说“赂者”与“不赂者”,随手略作分析并补充说明,脉理清晰,构思老辣。之后引承转接下文,章法严谨,又以“六国”煞尾,讽喻当今,含蓄深刻。
关于“语体”学习,论说类说明类语体阅读重在理清逻辑思路,如社科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来进行,科技文按照“提出概念——解说概念——归结概念”思路来进行。文学类语体阅读重在体味情思,如散文、诗歌情思在景、物、人、事之特点与作者之情感理趣相通处,或借景抒情,或移物就情,或借物说理,或托物言志;小说情思往往落在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看法及评价上。实用类语体阅读,是新闻,就重点探究“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之间的关系;是传记,就重点探究“传主、事迹(简历)、性格(思想)、结局、作者评价语、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
关于“语境”探究,按一般说法,所谓“语境”,就是专指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于笼统。就文章内部语境而言,具体的时间、地点、对象(人物或称交际者、景物等)、场景、方式、语体等就是言语使用的语言环境,要重点关注它们,以准确理解字、词、句、段、篇的意义。就文章外部语境而言,指注释信息、作者生平、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高考时,外部语境常为考生所忽略,故平时应多加训练。
郭毅峰,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本文编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