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使其掌握朗读的方法,以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指导;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语言基本功,尤其是在语文阅读中,“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再说,我们祖国的语言优美,而语言中所含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地去品味它,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的精妙。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探索着。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会给学生播放一些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或者自己给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这些优美的语音中感受美的熏陶和感染,从直觉上感悟课文的美和朗读的愉快,增强朗读的兴趣。我还结合教学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朗读能手等,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乐于阅读的习惯。另外,我还推荐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借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朗读过程中要求朗读的正确性和流利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于学生这方面的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因为本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孩子方言较重,有的孩子普通话不标准,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我借助汉语拼音来帮助学生纠正读音,并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多与朗读水平高的同学交谈,以此来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我还教育学生要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朗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不漏字,不添字,咬字清,不拖音,要反复读,反复练,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努力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只有在朗读中富有感情,才能真正领略文字的魅力。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一些孩子只为读而读,生硬而干巴,根本读不出感情。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首先,欣赏课文朗读录音,感知课文的基调。其次,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节奏、韵律,运用不同的语速和语调进行朗读,并通过感受、想象读出感情。如朗读古诗,可以从课文插图入手,解诗意、悟诗情,从而走进诗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要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语速要放慢点,把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呈现出来,激发听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再次,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感情。第四,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如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穿插使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读出感情。
四、指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1.上课伊始进行激情导读。如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如果你一个人环游世界,只允许你带一件东西做伴,你会怎么选择呢?照相机,手机,扑克牌,游戏机……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抉择。可是有一个人坚定果断、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带的是什么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 习——《走遍天下书为侣》。(学生兴致盎然地读课文)
2.引導学生自读自悟,进入课文情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如教学《草虫的村落》时,我先让学生一边初读课文一边想:“作者奇异的游历是怎样的?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然后适时点拨。这样,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初尝读好书的滋味,激发往下读的欲望。
3.在精彩片段中点拨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和体验。如教学《山中访友》时进行“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拜访他的一位老友。请同学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一进山,一座古桥映入眼帘(课文古桥的插图向同学们加以展示),老朋友相见,作者是如何和他交流的呢?心中对他诉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课文。
(默读画出的句子,读后交流、理解“德高望重”的意思,并从相应的句子中体会古桥的“德高望重”,体会古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品质。)
师: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就是古桥。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将老桥当作人来写,语句中包含着对老桥深厚的感情。同学们朗读课文时,要用心体会作者对古桥的真挚感情。现在,让我们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生齐读)
4.反复诵读,积累语言。要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只有经常阅读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将其深刻地存储于自己的知识库中,形成充实的语言积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在课内阅读中感悟积累”和“在课外阅读中感悟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文采的儿歌、诗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美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小学生背诵。
朗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是语文教师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编辑:陈岑)
【关键词】培养;指导;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语言基本功,尤其是在语文阅读中,“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再说,我们祖国的语言优美,而语言中所含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地去品味它,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的精妙。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地探索着。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会给学生播放一些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或者自己给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这些优美的语音中感受美的熏陶和感染,从直觉上感悟课文的美和朗读的愉快,增强朗读的兴趣。我还结合教学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朗读能手等,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乐于阅读的习惯。另外,我还推荐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借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朗读过程中要求朗读的正确性和流利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于学生这方面的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因为本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孩子方言较重,有的孩子普通话不标准,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我借助汉语拼音来帮助学生纠正读音,并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多与朗读水平高的同学交谈,以此来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我还教育学生要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朗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不漏字,不添字,咬字清,不拖音,要反复读,反复练,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努力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只有在朗读中富有感情,才能真正领略文字的魅力。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一些孩子只为读而读,生硬而干巴,根本读不出感情。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首先,欣赏课文朗读录音,感知课文的基调。其次,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节奏、韵律,运用不同的语速和语调进行朗读,并通过感受、想象读出感情。如朗读古诗,可以从课文插图入手,解诗意、悟诗情,从而走进诗境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要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语速要放慢点,把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呈现出来,激发听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再次,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感情。第四,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如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穿插使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读出感情。
四、指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1.上课伊始进行激情导读。如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如果你一个人环游世界,只允许你带一件东西做伴,你会怎么选择呢?照相机,手机,扑克牌,游戏机……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抉择。可是有一个人坚定果断、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带的是什么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 习——《走遍天下书为侣》。(学生兴致盎然地读课文)
2.引導学生自读自悟,进入课文情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如教学《草虫的村落》时,我先让学生一边初读课文一边想:“作者奇异的游历是怎样的?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然后适时点拨。这样,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初尝读好书的滋味,激发往下读的欲望。
3.在精彩片段中点拨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和体验。如教学《山中访友》时进行“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拜访他的一位老友。请同学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一进山,一座古桥映入眼帘(课文古桥的插图向同学们加以展示),老朋友相见,作者是如何和他交流的呢?心中对他诉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课文。
(默读画出的句子,读后交流、理解“德高望重”的意思,并从相应的句子中体会古桥的“德高望重”,体会古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品质。)
师: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就是古桥。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将老桥当作人来写,语句中包含着对老桥深厚的感情。同学们朗读课文时,要用心体会作者对古桥的真挚感情。现在,让我们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生齐读)
4.反复诵读,积累语言。要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只有经常阅读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将其深刻地存储于自己的知识库中,形成充实的语言积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在课内阅读中感悟积累”和“在课外阅读中感悟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文采的儿歌、诗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美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小学生背诵。
朗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是语文教师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各种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