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研分析。通过调研得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采用“平台 模块 课外培养学分”的课程结构,设置3个专业方向,7个技术专项;存在着公共基础、通识类课程、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偏低,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不够突出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a)-013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与普及,市场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一些高校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截至2013年4月,全国共有212所高等院校创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密切联系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就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做专门的调查与研究,以期为民办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17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广泛查阅近几年关于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相关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研究状况,为本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座谈、电话、微信等方式对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家、教师、在校学生及毕业生进行了访问。了解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就业形势等方面的情况,为本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并作为分析的依据。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演绎、类比、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论证了有关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设置分析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契合市场需求,设置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3个专业方向。采用“平台 模块 课外培养学分”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体现基础能力的培养;“模块”包括专业模块课程和创新创业模块课程,体现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培养;“课外培养学分”体现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见表1)。
2.2 公共平台课程设置分析
由表1可知,公共平台设置的课程,学时分配与《专业规范》中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必修课要求的640~800学时相比[2],比例偏低,学分也低于《专业规范》中30%的要求。由此可见,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公共基础、通识类课程学时与学分设置比例偏低。
2.3 專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设置分析
目前我国一些重点院校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的比例为7∶2∶1,并朝着6∶2∶3的方向发展,体育院校为7∶1.6∶1.4(北京体育大学)、6.8∶2.2∶1(广州体育学院),与国内高等院校的比例基本一致[3]。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的比例为8.5∶0.5∶1,其选修课的比例要低于其他院校。
2.4 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分析
由表1可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的比例为49.2%∶50.8%。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满足市场对实践和创新人才的需求,优化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课程设置的比例上给予保障。
社会体育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要学习和精通一项以上运动技能并熟练指导应用[4]。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模块课程中设置了《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该课程设置了7个专项:篮球、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健身健美、足球与游泳,在第三至第六学期开设,共16个学分。学生七选一,在第二学期确定专项方向,经过两年的学习,达到专业职业岗位要求。
2.5 专业实践环节设置分析
目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管理专业采用“3 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至第六学期完成在校学习,第七学期完成18周的专业综合实习,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两种,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实习岗位,实现和未来职业的有效衔接。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采用“平台 模块 课外培养学分”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创新创业模块课程以及课外培养5个部分;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契合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3个专业方向;根据职业岗位对运动技能的要求,设置篮球、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健身健美、足球与游泳。
(2)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不够突出;由于受到学校场地、设施设备及师资力量的限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完善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公共基础、通识类课程、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偏低,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不能满足学生拓宽知识领域的需要。 3.2 建议
(1)依托民办高校办学的机动性,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优化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5]。应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的变化,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细化专业方向,为服务地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
(2)增加选修课比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在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学分的比例,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优化社会资源,促进专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利用、开发企业平台资源,共建教育实习基地,解决学院自身硬、软件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为专业人才构建适宜其发展的空间,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契合市场需求,强化实践环节。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人才未来的职业和岗位形成无缝衔接。
4 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契合社会发展需要,为市场培养急需人才而快速发展起来的。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體系的构建应以市场需求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办学质量,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贵霞,舒宗礼,唐吉平.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布局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7):104-108.
[2] 简志芬.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研究——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35(6):122-124.
[3] 李壮志,周海云,李长虹.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8):150-151.
[4] 度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17(7):32-35.
[5] 李广学,赵嘉宜.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5,5(5):132-133.
关键词:民办高校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a)-013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与普及,市场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一些高校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截至2013年4月,全国共有212所高等院校创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密切联系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就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做专门的调查与研究,以期为民办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2017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广泛查阅近几年关于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相关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研究状况,为本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座谈、电话、微信等方式对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家、教师、在校学生及毕业生进行了访问。了解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就业形势等方面的情况,为本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并作为分析的依据。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演绎、类比、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论证了有关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设置分析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契合市场需求,设置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3个专业方向。采用“平台 模块 课外培养学分”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体现基础能力的培养;“模块”包括专业模块课程和创新创业模块课程,体现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培养;“课外培养学分”体现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见表1)。
2.2 公共平台课程设置分析
由表1可知,公共平台设置的课程,学时分配与《专业规范》中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必修课要求的640~800学时相比[2],比例偏低,学分也低于《专业规范》中30%的要求。由此可见,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公共基础、通识类课程学时与学分设置比例偏低。
2.3 專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设置分析
目前我国一些重点院校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的比例为7∶2∶1,并朝着6∶2∶3的方向发展,体育院校为7∶1.6∶1.4(北京体育大学)、6.8∶2.2∶1(广州体育学院),与国内高等院校的比例基本一致[3]。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程的比例为8.5∶0.5∶1,其选修课的比例要低于其他院校。
2.4 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分析
由表1可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的比例为49.2%∶50.8%。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满足市场对实践和创新人才的需求,优化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课程设置的比例上给予保障。
社会体育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要学习和精通一项以上运动技能并熟练指导应用[4]。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模块课程中设置了《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该课程设置了7个专项:篮球、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健身健美、足球与游泳,在第三至第六学期开设,共16个学分。学生七选一,在第二学期确定专项方向,经过两年的学习,达到专业职业岗位要求。
2.5 专业实践环节设置分析
目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管理专业采用“3 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至第六学期完成在校学习,第七学期完成18周的专业综合实习,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两种,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实习岗位,实现和未来职业的有效衔接。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采用“平台 模块 课外培养学分”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创新创业模块课程以及课外培养5个部分;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契合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体育健身指导3个专业方向;根据职业岗位对运动技能的要求,设置篮球、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健身健美、足球与游泳。
(2)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不够突出;由于受到学校场地、设施设备及师资力量的限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完善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公共基础、通识类课程、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偏低,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不能满足学生拓宽知识领域的需要。 3.2 建议
(1)依托民办高校办学的机动性,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优化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5]。应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的变化,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细化专业方向,为服务地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
(2)增加选修课比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在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学分的比例,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优化社会资源,促进专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利用、开发企业平台资源,共建教育实习基地,解决学院自身硬、软件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为专业人才构建适宜其发展的空间,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契合市场需求,强化实践环节。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人才未来的职业和岗位形成无缝衔接。
4 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契合社会发展需要,为市场培养急需人才而快速发展起来的。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體系的构建应以市场需求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办学质量,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贵霞,舒宗礼,唐吉平.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布局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7):104-108.
[2] 简志芬.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研究——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35(6):122-124.
[3] 李壮志,周海云,李长虹.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8):150-151.
[4] 度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17(7):32-35.
[5] 李广学,赵嘉宜.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5,5(5):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