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分析高职教育统计学基础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分别从课程设计的思想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对高职高专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宋文光(1964- ),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工程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教学与研究。(北京10004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37-01
统计学基础课程现在已被许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成为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数量分析基础,实现学以致用。
一、高职教育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看,我国高职院校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题。具体表现为:
1.教学内容不适应差别性需求。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不能对不同专业、不同授课对象做到因材施教,没有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知识的实际应用。目前,统计课程教学多是在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引进一些案例、多做一些练习,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体现理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案例引进的实际性、统计方法的实用性。
3.忽略与相关学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小。教学中,大多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统计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多有交叉重复现象。
4.教材建设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许多统计教材内容体系相对陈旧,统计数据、案例等没有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并且多沿用本科教材知识体系。如基本没有体现实际统计工作中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操作方法。
5.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统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更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现有教学方式中,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消极的接受者。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高职教育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1.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应该在注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使课程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划分不同的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
2.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是在满足并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的,不能“两张皮”,应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3.统计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统计基础同经济实践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看待经济现象等问题。
4.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统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因专业不同而异。对于非统计专业而言,统计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在一年级第一、二学期,统计教学主要强调对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的教育。而对于统计专业而言,统计学的开设时间、教学内容则需要与相关后续的统计专业课程相互衔接,进行内容整合。
三、高职教育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一)明确课程设计的思想与目标
1.建立“一条主线、两个知识模块、三个突出、四种关键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第一,以培养综合统计应用技能为主线。这种综合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等统计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技能。第二,使学生掌握两个知识模块。一是统计基础知识模块,二是统计的基本分析方法知识模块。第三,注重三个突出,即:突出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突出课程教学的技能操作性。第四,培养学生四个关键能力,即:搜集与调查资料的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经济资料的能力和统计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力。
2.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等;能写统计分析报告,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3.特别注重学生对统计思想的理解,使其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深刻领会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应用理论和常用方法。所以,教学方法应当是启发式、讨论式的,要把课堂讲授与上机实习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并亲自实践。
4.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财经类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始终注重将就业需求与课程目标及时地融合在教学内容中。
5.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做具有高尚道德之人,学会做事,这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该课程应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并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最好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并熟练利用网络技术讲授和练习统计教学软件,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统计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教学形式,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本课程所选案例,均应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要把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不要是结论式的,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的归纳、拓展和升华。
3.实践练习。这是指结合单元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活动。可随堂进行,可课下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安排专门的单元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通常每教学模块结束后都要进行专门单元的实践训练。
4.调查访问。在课外,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经济问题或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进行统计资料调查、整理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统计调查报告。
5.计算机模拟。对于可以运用计算机处理的统计资料,借助统计软件程序,由学生操作计算机,实现对统计资料模拟处理的全过程。
6.自我评估。课程内容结束后,可由学生进行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自我测试或评估。要针对所学内容列出几个选择项,供学生自我评估检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网络冲浪。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特殊的接触实际的窗口。根据教学进度需要,要引导学生登录有关网站,了解现实经济状况,搜集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统计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三)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性教材
在教材建设上,应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理论知识为专业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便于在教学中边讲边练,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教育目标的全面素质化,强调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知识、身体全面素质的培养。例如,我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以及不同专业教学的需要,在教师反复探讨与实践的基础上,正式编写并出版了与《统计学基础》理论教学配套的《统计学基础》(实训篇)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职教育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宋文光(1964- ),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工程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教学与研究。(北京10004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37-01
统计学基础课程现在已被许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成为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数量分析基础,实现学以致用。
一、高职教育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看,我国高职院校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题。具体表现为:
1.教学内容不适应差别性需求。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不能对不同专业、不同授课对象做到因材施教,没有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知识的实际应用。目前,统计课程教学多是在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引进一些案例、多做一些练习,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体现理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案例引进的实际性、统计方法的实用性。
3.忽略与相关学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小。教学中,大多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统计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多有交叉重复现象。
4.教材建设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许多统计教材内容体系相对陈旧,统计数据、案例等没有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并且多沿用本科教材知识体系。如基本没有体现实际统计工作中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操作方法。
5.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统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更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现有教学方式中,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消极的接受者。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高职教育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1.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应该在注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使课程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划分不同的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
2.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是在满足并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的,不能“两张皮”,应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3.统计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统计基础同经济实践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看待经济现象等问题。
4.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统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因专业不同而异。对于非统计专业而言,统计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在一年级第一、二学期,统计教学主要强调对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的教育。而对于统计专业而言,统计学的开设时间、教学内容则需要与相关后续的统计专业课程相互衔接,进行内容整合。
三、高职教育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一)明确课程设计的思想与目标
1.建立“一条主线、两个知识模块、三个突出、四种关键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第一,以培养综合统计应用技能为主线。这种综合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等统计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技能。第二,使学生掌握两个知识模块。一是统计基础知识模块,二是统计的基本分析方法知识模块。第三,注重三个突出,即:突出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突出课程教学的技能操作性。第四,培养学生四个关键能力,即:搜集与调查资料的能力,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经济资料的能力和统计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力。
2.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等;能写统计分析报告,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3.特别注重学生对统计思想的理解,使其能够站在一定高度深刻领会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应用理论和常用方法。所以,教学方法应当是启发式、讨论式的,要把课堂讲授与上机实习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并亲自实践。
4.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财经类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始终注重将就业需求与课程目标及时地融合在教学内容中。
5.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做具有高尚道德之人,学会做事,这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该课程应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并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最好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并熟练利用网络技术讲授和练习统计教学软件,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统计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教学形式,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本课程所选案例,均应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要把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不要是结论式的,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的归纳、拓展和升华。
3.实践练习。这是指结合单元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活动。可随堂进行,可课下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安排专门的单元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通常每教学模块结束后都要进行专门单元的实践训练。
4.调查访问。在课外,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经济问题或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进行统计资料调查、整理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统计调查报告。
5.计算机模拟。对于可以运用计算机处理的统计资料,借助统计软件程序,由学生操作计算机,实现对统计资料模拟处理的全过程。
6.自我评估。课程内容结束后,可由学生进行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自我测试或评估。要针对所学内容列出几个选择项,供学生自我评估检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网络冲浪。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特殊的接触实际的窗口。根据教学进度需要,要引导学生登录有关网站,了解现实经济状况,搜集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统计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三)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性教材
在教材建设上,应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理论知识为专业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便于在教学中边讲边练,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教育目标的全面素质化,强调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知识、身体全面素质的培养。例如,我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以及不同专业教学的需要,在教师反复探讨与实践的基础上,正式编写并出版了与《统计学基础》理论教学配套的《统计学基础》(实训篇)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