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方法:将13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4年6月20日至2020年6月20日期间收治),平均分为nCPAP干预组和非nCPAP干预组,两组均进行规范的缺血性脑卒中预防。 结果:nCPAP干预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更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概率更低(P<0.05)。 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早期诊断、发现、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呼吸疾病,在医学临床上较常见,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睡眠结构遭到破坏;同时低血氧症呈反复发作性特点[1]。近年来,随着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其可导致心、脑、肾脏等多器官受到损害[2-3]。本文探讨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详细内容如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于2014年6月20日至2020年6月20日收治13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分为nCPAP干预组(65例)以及非nCPAP干预组(65例)。
nCPAP干预组中,女:男=8:57;年龄50-71岁,平均(59.31±10.59)岁。非nCPAP干预组中,女:男=9:56;年龄48-70岁,平均(50.16±9.7)岁。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资料无差异,具有研究价值。
1.2 方法
非nCPAP干预组:只接受缺血性脑卒中预防。
nCPAP干预组:给予nCPAP干预,患者每晚接受nCPAP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设置nCPAP呼吸机压力,通常6-12cmH2O。
选取愿意行多导睡眠监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多导睡眠监测实施日期为患者住院14d,监测时间为21:00-次日7:00,时间>7h。将入组对象分为4组,分别统计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性。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检测内容包含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与纤维蛋白原。
(2)对两组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他们是否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并分别对各组1年脑卒中发生率、2年脑卒中发生率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
非nCPAP干预组血液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高于nCPAP干预组(P<0.05)。见表2。
2.3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进行对比,非nCPAP干预组随访1年脑卒中发生率、2年脑卒中发生率显著更高(P<0.05),且发病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见表3。
3 讨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受上呼吸道狭窄或上呼吸道内阻力变大影响,在呼吸时咽腔负压变大,导致患者咽腔缩小造成患者出现呼吸暂停[4]。一旦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因窒息导致死亡。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可能对大脑功能造成严重损害以及心、肺、脑血管等组织造成损害。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说明发生脑血管意外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就已经存在。本研究结果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增加涉及下列影响因素。一,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血液血流循环过程中阻力变大,血流缓慢,导致脑血流量的减少。二,脑血管血流发生变化。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来说,若夜间出现呼吸暂停时,易引发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三,其他影响因素。男性成年人、肥胖等人群出现糖尿病的概率更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非nCPAP干预组随访1年脑卒中发生率、2年脑卒中发生率显著更高(P<0.05),并且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更高(P<0.05)。
综上所述,及时诊断、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相关症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项目编号:DZKJ,2016ACC1007
参考文献:
[1]庾建英,张恩伟,孙雪芹,等.急性脑卒中合并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伴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6):582-585.
[2]蔄红好,姚树强,于永鹏,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氧化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与脑卒中的关联性研究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3):462-465.
[3]曹毅,唐海红,何疆春,等.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08):834-836.
[4]Mellofujita L, Kim L J, Palombini L O, et al.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stroke.[J]. Sleep Medicine, 2015, 16(6):691-696.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呼吸疾病,在医学临床上较常见,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睡眠结构遭到破坏;同时低血氧症呈反复发作性特点[1]。近年来,随着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其可导致心、脑、肾脏等多器官受到损害[2-3]。本文探讨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详细内容如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于2014年6月20日至2020年6月20日收治13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分为nCPAP干预组(65例)以及非nCPAP干预组(65例)。
nCPAP干预组中,女:男=8:57;年龄50-71岁,平均(59.31±10.59)岁。非nCPAP干预组中,女:男=9:56;年龄48-70岁,平均(50.16±9.7)岁。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资料无差异,具有研究价值。
1.2 方法
非nCPAP干预组:只接受缺血性脑卒中预防。
nCPAP干预组:给予nCPAP干预,患者每晚接受nCPAP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设置nCPAP呼吸机压力,通常6-12cmH2O。
选取愿意行多导睡眠监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多导睡眠监测实施日期为患者住院14d,监测时间为21:00-次日7:00,时间>7h。将入组对象分为4组,分别统计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性。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检测内容包含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与纤维蛋白原。
(2)对两组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他们是否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并分别对各组1年脑卒中发生率、2年脑卒中发生率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
非nCPAP干预组血液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高于nCPAP干预组(P<0.05)。见表2。
2.3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进行对比,非nCPAP干预组随访1年脑卒中发生率、2年脑卒中发生率显著更高(P<0.05),且发病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见表3。
3 讨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受上呼吸道狭窄或上呼吸道内阻力变大影响,在呼吸时咽腔负压变大,导致患者咽腔缩小造成患者出现呼吸暂停[4]。一旦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因窒息导致死亡。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可能对大脑功能造成严重损害以及心、肺、脑血管等组织造成损害。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说明发生脑血管意外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就已经存在。本研究结果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增加涉及下列影响因素。一,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血液血流循环过程中阻力变大,血流缓慢,导致脑血流量的减少。二,脑血管血流发生变化。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来说,若夜间出现呼吸暂停时,易引发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三,其他影响因素。男性成年人、肥胖等人群出现糖尿病的概率更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非nCPAP干预组随访1年脑卒中发生率、2年脑卒中发生率显著更高(P<0.05),并且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更高(P<0.05)。
综上所述,及时诊断、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相关症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项目编号:DZKJ,2016ACC1007
参考文献:
[1]庾建英,张恩伟,孙雪芹,等.急性脑卒中合并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伴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19(6):582-585.
[2]蔄红好,姚树强,于永鹏,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氧化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与脑卒中的关联性研究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3):462-465.
[3]曹毅,唐海红,何疆春,等.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08):834-836.
[4]Mellofujita L, Kim L J, Palombini L O, et al.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stroke.[J]. Sleep Medicine, 2015, 16(6):69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