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地处强校林立的武汉市武昌区。五年前,作为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普通中学,学校面临生源质量差、办学空间狭小、办学经费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等诸多困难,学生高考升学率低,家长希望高,教师失望大。为了每年能多考上几个重点学校,多升入几个本科院校,学校办重点班,抓尖子生,教师围绕少数学生转,“保了一小批,忽视了一大片”,“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附中的办学水平跟不上湖北大学发展的步伐,学校成了家长和社会眼中的薄弱学校。
五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办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以良好的校风和逐年提升的办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09年10月,学校通过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省级示范中学评估,2010年12月,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先导学校”、“全国中学生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先进学校”、“全国健美操先进学校”、“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先进考点学校”,连续五年获得武昌区高考质量一等奖。
透视其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而努力”的办学理念统领下,努力探索“主体内化”教育模式,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符合学校实情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在学校发展处于艰难局面之时,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深入的思考和认真的总结,深切感到过去在办学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在培养和造就极少数学业优秀的学生成长成才的时候,相对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和发展权;在重点强化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从学校的办学实践出发,将办学思想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经反复研究、论证,总结多年的办学经验,确定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而努力”的办学理念,以此作为统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基本思想。
我们认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价值观的根本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为了每一个学生”,直接表明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面向一切学生,发展一切学生,促进一切学生的素质提高;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不能落下;就是反对用错误的尺度将学生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就是杜绝将教育资源向少数所谓的“尖子生”、“重点生”倾斜;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最好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最适宜、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既是指学生全面地发展、和谐地发展,也是指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有特长的发展;既是相对于他人更出众地发展,也是相对于自己更出色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各个方面有差异地发展;既要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格、智力、兴趣、志愿、情感、成长环境等差异,因材施教;既要帮助学生在自我与他人比较中评价自我的发展,享受发展的成功,又要帮助学生在反思自我中评价自我的发展,享受成长的喜悦。
面对学生生源质量差的实际,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而努力”的办学理念统领下,我们始终把学生作为“人”的教育放在首位,首先着力于学生人性的启迪,人的尊严的唤醒,人格的塑造,强化学生“自尊、自律、自立、自强”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注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志向远大、视野开阔、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自励自强、敢为人先的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体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制性、单调性所带来的低效率一直是困扰学校德育的老大难问题,我们针对德育工作外部要求多,管理措施多,但目标分解不够,落实到学生主体的活动不够,关注学生内在需要不够的诸多问题,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全员德育的队伍建设和全息化的德育氛围营造,将德育目标、内容要求和任务分解为系统而又相互衔接的德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内在发展规律,探索并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体系,从而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学校生源质量差的具体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简称“三四”、“三三”模式,即以“四自”为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学、自强;以“四生”为德育内容——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以“四大激励机制”为举措——目标激励、制度激励、体验激励、环境激励;以“三级组织建设”为保障——校级学生会、团委会,年级学生会、团总支,班级班委会、团支部;以“三类指导”为手段——自我设计指导、自我实践指导、自我评价指导;以“三大活动”为平台——新生入学教育、文化体育艺术节、综合实践活动。
其一,构建奖励机制。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以增强德育实效性为突破口,通过推广运用学校承担的湖北省教育科研规划“十五”课题《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激励机制研究》系列成果,着力于学校德育激励机制构建,学校各班开展了“每日一星”、“每月十佳”、“每学期金质奖章”系列创优争先评比活动。
其二,形成自主管理机制。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学生“三代”会(学生代表、团员代表、少先队代表),树立学生校园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广泛征集议案,推选“三级”学生会、团委会干部,聘任学生校长助理,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机制已经形成。
其三,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和成才学长制。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将所谓“双差生”、“问题生”、“落后生”一律改称为“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名称的改变是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充分表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出“博爱公正”的胸怀,更能激发教育工作者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我们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成长导师制,近三年来,已经为300多名“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聘任了60多名优秀导师和大学生学长。对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开展“心灵对话”活动,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改正行为;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热心资助,重点帮扶,让他们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健康成长;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答疑,热心辅导,促进他们每天有变化,每周有进步,每月有提升。
其四,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指导。指导学生自我设计,确立发展目标,以“我将如何度过高中三年生活”为题,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高中生活情境;指导学生自我实践,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真诚合作,大胆思考,大胆创新,开展人人当值日班长活动,让每名学生都有管理班集体的实践机会和体验;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开展自我反思,每日一小结,每周一总结活动,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帮助学生自我完善。同时,构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与家长参与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学生人手一本《素质学分制手册》,促进了学生评价机制的改革。
三、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着力打造“主体内化”课堂
历年来,生源质量差成为我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大障碍,为克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消耗、高强度、低效率、低质量”的“二高二低”现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主体内化”型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为“六环节”教学——“一激趣二质疑三指导四思考五研究六反省”,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生积极努力学习为主线,以每个学生的发展提高为主旨,教师在“激趣”、“指导”上下工夫,学生在“质疑”、“思考”、“探究”上做文章,师生共同反思总结,这样的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合作探究,真正做到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设置模式,使课程更具有选择性。
从2005年开始,学校将过去班级值周活动课程化,开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学期每班集中一周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集中开展校长助理、采编与播音、校园卫生管理、图书管理、校园气象预报等五大项目活动,同时集中开设艺术欣赏课、信息技术与网络机器人、研究性学习指导等三大课程。
与省气象局合作共建的校园阳光气象站,是全省为数不多的中学生气象站。每班成立气象观测小组,每天进行早、晚两次气象预报,请省气象协会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开展气象灾害与环境保护科普讲座。学校气象观测活动受到省气象协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在按照教育部要求开齐开足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二十五门校本课程,要求学生每学期选修一门,完成相应的选修学分。
在开展棋牌兴趣活动的基础上,在省桥牌协会指导下,编写《中学生桥牌》教材,建设桥牌专用教室,并已在2009年春季开设中学生桥牌课程。
四、强化体育卫生艺术课程管理,大力实施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
为加强体育、卫生、艺术课程管理与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学校新成立体卫艺处,将体育教研组、艺术教研组、卫生健康备课组划归体卫艺处管理,并建立健全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大力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全面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在抓好“两操”的同时,开设校本课程《体育健美操》,每个班有健美操小组,每个年级有健美操队。学校健美操队已成为全国的知名团队,连续四年获湖北万人健美操锻炼标准大赛一等奖,2009年被授予全国健美操先进单位。学校健美操已成为武汉市和湖北省中学的品牌。
学校艺术教育崇尚“以美育人”,坚持开设音乐、美术课,从培养美术、音乐欣赏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对美术、音乐的兴趣爱好,成立绘画、书法、器乐、舞蹈、朗诵、主持人、曲艺等多种兴趣活动小组,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特长,再展开定向培养,使学生学有所专。在高中招生无体艺特长生招生计划的情况下,学校走出了一条开设欣赏课—培养兴趣爱好—发现专业特长—进行定向培养的特色之路,有320多名学生凭体育、音乐、体育舞蹈、节目主持等特长被全国各级各类大学录取。有126人在省市艺术小人才比赛中获奖,学校被评为武汉市文体活动示范学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合格率达到98%以上,优秀率达到35%以上,教学质量逐年提升,连续五年获武昌区高中教学一等奖。五年来,有800多名同学从学校党校毕业,有180多名学生已发展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有1000余人次被学校授予“校园十佳”、“金质奖章”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00余名同学被评为区以上“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2007年,原高一(1)班学生汪静怡被团中央授予“正泰品学奖”;2008年,原高二(1)班学生赵子龙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文化科技品学奖;2007年11月,汪静怡、刘思佳两名同学被选拔参加共青团中央组织的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会,随团赴日本访问。
近三年来,学生已完成300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撰写各类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报告500多篇,其中以徐冲同学为组长的课题《武汉神龙国际旅游节地域文化资源研究》获全国中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大赛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常平同学制作的班级网页《梦之班》获全国中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大赛总决赛一等奖,有82名同学获全国中学生信息技术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全国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先进学校。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荣获“省级示范中学”称号,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实力的充分肯定,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当前,学校正抓住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在全新的起点上谋求又好又快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打造办学特色,努力走在全省普通高中前列,并为全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达名流
五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办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以良好的校风和逐年提升的办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09年10月,学校通过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省级示范中学评估,2010年12月,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先导学校”、“全国中学生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先进学校”、“全国健美操先进学校”、“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先进考点学校”,连续五年获得武昌区高考质量一等奖。
透视其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而努力”的办学理念统领下,努力探索“主体内化”教育模式,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符合学校实情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在学校发展处于艰难局面之时,学校领导班子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深入的思考和认真的总结,深切感到过去在办学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在培养和造就极少数学业优秀的学生成长成才的时候,相对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和发展权;在重点强化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从学校的办学实践出发,将办学思想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经反复研究、论证,总结多年的办学经验,确定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而努力”的办学理念,以此作为统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基本思想。
我们认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价值观的根本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为了每一个学生”,直接表明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面向一切学生,发展一切学生,促进一切学生的素质提高;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不能落下;就是反对用错误的尺度将学生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就是杜绝将教育资源向少数所谓的“尖子生”、“重点生”倾斜;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最好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最适宜、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既是指学生全面地发展、和谐地发展,也是指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有特长的发展;既是相对于他人更出众地发展,也是相对于自己更出色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各个方面有差异地发展;既要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格、智力、兴趣、志愿、情感、成长环境等差异,因材施教;既要帮助学生在自我与他人比较中评价自我的发展,享受发展的成功,又要帮助学生在反思自我中评价自我的发展,享受成长的喜悦。
面对学生生源质量差的实际,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而努力”的办学理念统领下,我们始终把学生作为“人”的教育放在首位,首先着力于学生人性的启迪,人的尊严的唤醒,人格的塑造,强化学生“自尊、自律、自立、自强”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注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志向远大、视野开阔、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自励自强、敢为人先的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体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制性、单调性所带来的低效率一直是困扰学校德育的老大难问题,我们针对德育工作外部要求多,管理措施多,但目标分解不够,落实到学生主体的活动不够,关注学生内在需要不够的诸多问题,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全员德育的队伍建设和全息化的德育氛围营造,将德育目标、内容要求和任务分解为系统而又相互衔接的德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内在发展规律,探索并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体系,从而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学校生源质量差的具体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简称“三四”、“三三”模式,即以“四自”为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学、自强;以“四生”为德育内容——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态德育;以“四大激励机制”为举措——目标激励、制度激励、体验激励、环境激励;以“三级组织建设”为保障——校级学生会、团委会,年级学生会、团总支,班级班委会、团支部;以“三类指导”为手段——自我设计指导、自我实践指导、自我评价指导;以“三大活动”为平台——新生入学教育、文化体育艺术节、综合实践活动。
其一,构建奖励机制。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以增强德育实效性为突破口,通过推广运用学校承担的湖北省教育科研规划“十五”课题《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激励机制研究》系列成果,着力于学校德育激励机制构建,学校各班开展了“每日一星”、“每月十佳”、“每学期金质奖章”系列创优争先评比活动。
其二,形成自主管理机制。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学生“三代”会(学生代表、团员代表、少先队代表),树立学生校园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广泛征集议案,推选“三级”学生会、团委会干部,聘任学生校长助理,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机制已经形成。
其三,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和成才学长制。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将所谓“双差生”、“问题生”、“落后生”一律改称为“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名称的改变是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充分表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出“博爱公正”的胸怀,更能激发教育工作者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我们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成长导师制,近三年来,已经为300多名“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聘任了60多名优秀导师和大学生学长。对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开展“心灵对话”活动,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改正行为;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热心资助,重点帮扶,让他们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健康成长;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答疑,热心辅导,促进他们每天有变化,每周有进步,每月有提升。
其四,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指导。指导学生自我设计,确立发展目标,以“我将如何度过高中三年生活”为题,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高中生活情境;指导学生自我实践,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真诚合作,大胆思考,大胆创新,开展人人当值日班长活动,让每名学生都有管理班集体的实践机会和体验;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开展自我反思,每日一小结,每周一总结活动,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帮助学生自我完善。同时,构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与家长参与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学生人手一本《素质学分制手册》,促进了学生评价机制的改革。
三、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着力打造“主体内化”课堂
历年来,生源质量差成为我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大障碍,为克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消耗、高强度、低效率、低质量”的“二高二低”现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主体内化”型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为“六环节”教学——“一激趣二质疑三指导四思考五研究六反省”,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生积极努力学习为主线,以每个学生的发展提高为主旨,教师在“激趣”、“指导”上下工夫,学生在“质疑”、“思考”、“探究”上做文章,师生共同反思总结,这样的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合作探究,真正做到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设置模式,使课程更具有选择性。
从2005年开始,学校将过去班级值周活动课程化,开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学期每班集中一周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集中开展校长助理、采编与播音、校园卫生管理、图书管理、校园气象预报等五大项目活动,同时集中开设艺术欣赏课、信息技术与网络机器人、研究性学习指导等三大课程。
与省气象局合作共建的校园阳光气象站,是全省为数不多的中学生气象站。每班成立气象观测小组,每天进行早、晚两次气象预报,请省气象协会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开展气象灾害与环境保护科普讲座。学校气象观测活动受到省气象协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在按照教育部要求开齐开足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二十五门校本课程,要求学生每学期选修一门,完成相应的选修学分。
在开展棋牌兴趣活动的基础上,在省桥牌协会指导下,编写《中学生桥牌》教材,建设桥牌专用教室,并已在2009年春季开设中学生桥牌课程。
四、强化体育卫生艺术课程管理,大力实施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
为加强体育、卫生、艺术课程管理与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学校新成立体卫艺处,将体育教研组、艺术教研组、卫生健康备课组划归体卫艺处管理,并建立健全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大力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全面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在抓好“两操”的同时,开设校本课程《体育健美操》,每个班有健美操小组,每个年级有健美操队。学校健美操队已成为全国的知名团队,连续四年获湖北万人健美操锻炼标准大赛一等奖,2009年被授予全国健美操先进单位。学校健美操已成为武汉市和湖北省中学的品牌。
学校艺术教育崇尚“以美育人”,坚持开设音乐、美术课,从培养美术、音乐欣赏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对美术、音乐的兴趣爱好,成立绘画、书法、器乐、舞蹈、朗诵、主持人、曲艺等多种兴趣活动小组,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特长,再展开定向培养,使学生学有所专。在高中招生无体艺特长生招生计划的情况下,学校走出了一条开设欣赏课—培养兴趣爱好—发现专业特长—进行定向培养的特色之路,有320多名学生凭体育、音乐、体育舞蹈、节目主持等特长被全国各级各类大学录取。有126人在省市艺术小人才比赛中获奖,学校被评为武汉市文体活动示范学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合格率达到98%以上,优秀率达到35%以上,教学质量逐年提升,连续五年获武昌区高中教学一等奖。五年来,有800多名同学从学校党校毕业,有180多名学生已发展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有1000余人次被学校授予“校园十佳”、“金质奖章”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00余名同学被评为区以上“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2007年,原高一(1)班学生汪静怡被团中央授予“正泰品学奖”;2008年,原高二(1)班学生赵子龙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文化科技品学奖;2007年11月,汪静怡、刘思佳两名同学被选拔参加共青团中央组织的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会,随团赴日本访问。
近三年来,学生已完成300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撰写各类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报告500多篇,其中以徐冲同学为组长的课题《武汉神龙国际旅游节地域文化资源研究》获全国中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大赛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常平同学制作的班级网页《梦之班》获全国中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大赛总决赛一等奖,有82名同学获全国中学生信息技术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全国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先进学校。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荣获“省级示范中学”称号,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实力的充分肯定,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当前,学校正抓住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在全新的起点上谋求又好又快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打造办学特色,努力走在全省普通高中前列,并为全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达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