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三年每周去长春的一所郊区村小支教,多次去特殊教育学校做志愿者,大二前往贵州铜仁思南县一所初中支教……虽然毕业后正式走上讲台仅短短两年,但胡帅男的教学经历却非常丰富。她说,她不仅要当老师,更要当一名好老师。
被忽略的中等生
走上讲台之初,一位中等生的故事让胡帅男对学生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中等生姓陈,陈同学内向安静,不善言辞,上课不活跃,平时也很少和胡帅男主动交流。在胡帅男的记忆中,每当她的视线追溯到陈同学时,陈同学总会略显羞涩、默默地低下头。
无疑,这是一位沉默内敛的学生,由于陈同学对平日的作业、笔记都认真对待,久而久之,胡帅男渐渐忽略了对陈同学的关注。直到一次家长会,陈同学的爸爸找到胡帅男沟通儿子近况,说孩子在家因为考试不理想哭了,说身邊一些远不及自己认真的同学却都考得更好……
家长的讲述给了胡帅男内心一击:学生学业出现困惑和情绪,她却丝毫没有察觉,原来,她已经不自觉地忽略了那些成绩中游、没有声音但踏实认真的学生。在胡帅男看来,这是学生的哀伤,更是老师的悲哀。之后,胡帅男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并将班里和陈同学有着类似情况的学生名单罗列出来,贴在了办公桌上,她开始在课堂上、作业里、每次大小测试中,有意无意地追逐这群学生的名字。
果然,这些沉默内敛的学生们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缺乏老师的关注。一段时间后,胡帅男发现他们中的有些人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认真,但是缺乏学习方法,或基础较差,或考试时心态不佳;但也有些人并不是真的踏实,只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缺乏个人的思考和反思,有时,胡帅男甚至可以看到他们上课发呆。
充分了解到情况后,胡帅男愈发关注曾经被她忽略的“中等生”们,不仅定期组织和他们的交流讨论,平日里也常主动关心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在她的留意与鼓励下,不少孩子都变得比从前勇敢大方了些,开始敢于主动来找胡帅男问问题。
在两年多的教学经历中,胡帅男发现,除了个别学生,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怯于走到办公室和老师交流的。于是,一些大型考试后的自修课时间,胡帅男都会学着“算命先生”的样子,在教室门口支一张小桌,坐在离学生们最近的地方摆上“地摊”,开张营业。
最初,往往是她点名和学生谈心,慢慢地,学生们逐渐自己走过来和胡帅男交流学习的困惑,甚至有一次整整一个下午她自始至终被学生围绕着。胡帅男暗自高兴,学生们乐于向她诉说自己的问题,而她幸于可以向学生们提出她的建议。
发扬语文的传承性
语文是一门具有基础性、传承性、育人性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既可以学到专业的语文知识,又能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几个方面中,胡帅男最看重语文的传承性,这其中,包括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在胡帅男看来,这些内容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只有了解它们、爱上它们,才能真正走入语文的殿堂,才能了解浸透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中的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胡帅男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并尝试将一些民族的、传统的因素加在教学之中。比如用古文字来解析词义,用中华吟诵技巧来朗读文本,用一些古老器具来解释观念等等。在给学生们讲中庸之道的时候,备课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胡帅男了解到一种名为欹器的古老器具。据记载,孔子在一次出游中,在寺庙看见欹器,也忍不住感叹这是阐述中庸之道的最好载体。于是,胡帅男特意买来配件自制了一个欹器,希望借此实物,能真实生动地帮助学生们用眼睛去看见、了解“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
除了在教学中融入传统的、民族的内容,胡帅男还尤为重视本土教育。一次主题作文课,胡帅男让学生们写命题作文:《我与绍兴话》。在她的设想中,这次作文的呈现结果应该是生动有趣且各异的,谁知,作文交上来,胡帅男发现学生们的习作普遍立意老旧、缺乏新意、切入点过大。一个并不算难的命题作文,呈现结果却不尽人意,胡帅男总结原因时,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学生们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基于此,胡帅男设计了一堂作文汇报课。从绍兴话的用语特点、绍兴话与美食、绍兴话与吆喝声、绍兴话与童谣、绍兴话与谚语、绍兴话与绍兴人的情感等多个角度展开课堂教学,将丰富的绍兴话语言材料融入其中。教学效果出乎意料,让学生谈而色变的作文课意外的热闹,他们积极向胡帅男介绍与绍兴话相关的方言、美食、童谣、民俗等等。因为课上偶然地谈到了“绍兴十碗头”这个话题,有个学生还一下课就给家里打电话,询问家里的老人究竟什么是十碗头,然后兴奋地来与胡帅男分享。之后的暑期,胡帅男又组织学生开展了“绍兴印象”的研学活动,在这一次的研学成果汇报中,由于对本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们的汇报精彩纷呈。
在教学中,胡帅男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扬:从一次作文任务到一系列整体的本土教学,在深入探索中,学生们了解了家乡的过去、现在,而建设家乡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的壮志豪情,因为一节节语文课的熏陶,已经酝酿产生。
被忽略的中等生
走上讲台之初,一位中等生的故事让胡帅男对学生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中等生姓陈,陈同学内向安静,不善言辞,上课不活跃,平时也很少和胡帅男主动交流。在胡帅男的记忆中,每当她的视线追溯到陈同学时,陈同学总会略显羞涩、默默地低下头。
无疑,这是一位沉默内敛的学生,由于陈同学对平日的作业、笔记都认真对待,久而久之,胡帅男渐渐忽略了对陈同学的关注。直到一次家长会,陈同学的爸爸找到胡帅男沟通儿子近况,说孩子在家因为考试不理想哭了,说身邊一些远不及自己认真的同学却都考得更好……
家长的讲述给了胡帅男内心一击:学生学业出现困惑和情绪,她却丝毫没有察觉,原来,她已经不自觉地忽略了那些成绩中游、没有声音但踏实认真的学生。在胡帅男看来,这是学生的哀伤,更是老师的悲哀。之后,胡帅男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并将班里和陈同学有着类似情况的学生名单罗列出来,贴在了办公桌上,她开始在课堂上、作业里、每次大小测试中,有意无意地追逐这群学生的名字。
果然,这些沉默内敛的学生们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缺乏老师的关注。一段时间后,胡帅男发现他们中的有些人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认真,但是缺乏学习方法,或基础较差,或考试时心态不佳;但也有些人并不是真的踏实,只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缺乏个人的思考和反思,有时,胡帅男甚至可以看到他们上课发呆。
充分了解到情况后,胡帅男愈发关注曾经被她忽略的“中等生”们,不仅定期组织和他们的交流讨论,平日里也常主动关心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在她的留意与鼓励下,不少孩子都变得比从前勇敢大方了些,开始敢于主动来找胡帅男问问题。
在两年多的教学经历中,胡帅男发现,除了个别学生,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怯于走到办公室和老师交流的。于是,一些大型考试后的自修课时间,胡帅男都会学着“算命先生”的样子,在教室门口支一张小桌,坐在离学生们最近的地方摆上“地摊”,开张营业。
最初,往往是她点名和学生谈心,慢慢地,学生们逐渐自己走过来和胡帅男交流学习的困惑,甚至有一次整整一个下午她自始至终被学生围绕着。胡帅男暗自高兴,学生们乐于向她诉说自己的问题,而她幸于可以向学生们提出她的建议。
发扬语文的传承性
语文是一门具有基础性、传承性、育人性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既可以学到专业的语文知识,又能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几个方面中,胡帅男最看重语文的传承性,这其中,包括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在胡帅男看来,这些内容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只有了解它们、爱上它们,才能真正走入语文的殿堂,才能了解浸透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中的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胡帅男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并尝试将一些民族的、传统的因素加在教学之中。比如用古文字来解析词义,用中华吟诵技巧来朗读文本,用一些古老器具来解释观念等等。在给学生们讲中庸之道的时候,备课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胡帅男了解到一种名为欹器的古老器具。据记载,孔子在一次出游中,在寺庙看见欹器,也忍不住感叹这是阐述中庸之道的最好载体。于是,胡帅男特意买来配件自制了一个欹器,希望借此实物,能真实生动地帮助学生们用眼睛去看见、了解“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
除了在教学中融入传统的、民族的内容,胡帅男还尤为重视本土教育。一次主题作文课,胡帅男让学生们写命题作文:《我与绍兴话》。在她的设想中,这次作文的呈现结果应该是生动有趣且各异的,谁知,作文交上来,胡帅男发现学生们的习作普遍立意老旧、缺乏新意、切入点过大。一个并不算难的命题作文,呈现结果却不尽人意,胡帅男总结原因时,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学生们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基于此,胡帅男设计了一堂作文汇报课。从绍兴话的用语特点、绍兴话与美食、绍兴话与吆喝声、绍兴话与童谣、绍兴话与谚语、绍兴话与绍兴人的情感等多个角度展开课堂教学,将丰富的绍兴话语言材料融入其中。教学效果出乎意料,让学生谈而色变的作文课意外的热闹,他们积极向胡帅男介绍与绍兴话相关的方言、美食、童谣、民俗等等。因为课上偶然地谈到了“绍兴十碗头”这个话题,有个学生还一下课就给家里打电话,询问家里的老人究竟什么是十碗头,然后兴奋地来与胡帅男分享。之后的暑期,胡帅男又组织学生开展了“绍兴印象”的研学活动,在这一次的研学成果汇报中,由于对本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们的汇报精彩纷呈。
在教学中,胡帅男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扬:从一次作文任务到一系列整体的本土教学,在深入探索中,学生们了解了家乡的过去、现在,而建设家乡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的壮志豪情,因为一节节语文课的熏陶,已经酝酿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