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声声

来源 :赤水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13829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步走在乡间小路上,一种久违的风铃声传入耳膜,心里突然间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与温暖。往事就像长了翅膀似的全都飞到我身边。
  风铃声声,它把我带进那些月儿不明星儿不亮的夜晚,昏暗的煤油灯下,永远是我和母亲忙碌的身影,母亲忙着做她永远做不完的家务活:洗衣、煮猪食、挑水、缝缝补补。而我则忙着每天的题海大战。我不敢停下来,母亲佝偻的身影和她越来越多的白发以及她挑水回来时的喘息声,就是一根每天抽打着我的皮鞭。我知道母亲的期望:她希望我走出山村,希望靠我自己的努力过我想过的生活。尽管我多么想分担一些家务活,尽管看着母亲劳累时我是多么的不忍,可母亲从不让我做任何事。我只能拼命的看书,只有在实在太累时,我会停下来听听那清脆的风铃声,它给我带来一种心灵的宁静。
  ?风铃声声,它把我带进了少女时的暇思,什么也不想做时,我就坐在窗前,听着风铃声,编织着我少女时最美的梦:我幻想着我心里的白马王子能够英俊潇洒,幻想着他也能像母亲一样对我百般呵护和疼爱,幻想着我们能牵手在每一个清晨与黄昏,幻想着我的每一个生日和每一个节日都有他温馨的祝福,幻想着我们儿女成群时还能相依相惜……这种幻想总会让我的心里有一种温暖,让我枯燥无味的生活有了一种期待。
  风铃声声,那是母亲送我上学时踩出的节奏,是母亲轻声的叮咛和切切的等候。
  风铃声声,它记录着我少女时代所有的伤心、高兴与无奈,是我心灵深处除了母亲以外的唯一寄托,是我彷徨、迷茫、颓废时心灵的镇静剂,也是我和母亲在那个时代心酸与苦涩的见证。
  
  偷柚记
  
  一日,母亲打了针便昏昏睡去,我和姐闲着无聊,便怂恿两个侄子去偷柚子,两个侄子一听便都来了劲。
  屋前的柚子树,承载着我们儿时的许多记忆,大姐和大哥们偷过,我和小弟也偷过,到了侄子们这一代,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树的主人对捉贼更是轻车熟路。他常蛰伏于黑暗之中,只要一有响动,他便把早已准备好的石头纷纷扔向树,而侄子们则动作敏捷地跳下树逃之夭夭,待到再无响动时才偷偷溜回家。时值今日,它早已是几经易主,树的主人对它早已不在乎。可我们对它仍是记忆深刻,那满树结得密密实实的柚子,即便是对今天的我们仍是一种诱惑。
  我们找好袋子,两个侄子早已爬上了树,那早已熟透了的柚子,便很快成为了他们囊中之物,一个接一个被扔下的柚子,弄得我晕头转向。初为人母的侄女,见我捡得那么欢,把孩子扔给了四哥,也加入了我的抢柚大战,后来,姐也跑来凑闹热,我们笑着抢着,不过一会儿,我们都有了各自的战利品,见已差不多时,我们便收兵回家,进屋时才发现我手里的柚子实在太少,侄女太年轻,姐体力太好,我还真是抢不过她们。不过还好,吃柚子时她们可就无法与我相提并论了。四哥四嫂嫌柚子太苦,便主动为我们剥皮,这回侄子们可不跟我客套,刚一剥好,便各自伸手抢了去,姐见我没抢着,急了,便起身剥了两个最大的给我,只不过一会儿,便全都被我风卷残云般送进了肚里,我随手又拿起了四哥刚剥好的一个柚子吃起来,这下可吓着他们了,全都停下来瞪大眼睛看着我,姐惊叹了一句:“妹妹可真能吃!”我便大笑。
  柚子吃完了,我们便开始打扫战场,收了几袋垃圾,竟然有人提议把它作为礼物送到树主人家屋前,我们又开始大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开着玩笑,笑得前仰后俯真是开心,我们似乎都在追寻着童年的记忆,重温着那份天真与单纯。
  
  晨游小河
  
  一个潇潇细雨的清晨,我又来到了久违的小河边,那条我们曾经在上面跑步的河堤,已是满目疮痍,上面全是岁月留下的坑坑洼洼的痕迹,早已不能走路。
  信步走在河滩上,心里顿觉有一种亲切与温暖,不知不觉走到了儿时我们曾经经常嬉戏打闹的地方,小时候,我们几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每天总爱找各种借口来到河边,在河里洗澡,打水仗,那水仗可以从水里一直打到河滩上。闹够了,便开始洗衣服,洗干净的衣服全都晒在沙滩上,花花绿绿的衣服铺满了整个河滩,我们也躺在沙滩上晒太阳。那情景,真是让人怀恋。可眼前的沙滩,却静得能够听见自己的心跳,儿时的玩伴都也远嫁他乡,心里不觉升起一丝淡淡的惆怅。
  再往下大约走五百米,便来到稍稍懂事后喜欢独自一个人呆的地方,那里特别幽静,河的一边背靠的全是一大片一大片坚硬的岩石,我特别喜欢在那里看书。看累了,便随手拾起身边的小石块往河里打水漂,看那些石块在水面上不断激起波纹,那种感觉真惬意。有时喜欢一把一把地抓起那些河沙,静静地看它从指缝间慢慢流下,心也会随着那流下的河沙慢慢静下来。有时什么也不想做时,就静静地听流水声,或看对面的岩石,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坚硬的岩石上面,留下了不少精美的图案。那时,你真不得不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叹服,人在它面前是多么的渺小,而你心里的那些烦恼更是微不足道。烦闷时,我还会在那里吹吹口琴。那里,真成了我的一块乐园。只是长大嫁人之后就再也没去过。
  正当我沉迷于往事的回忆时,一阵木鱼声和诵经声惊醒了我,那是对面观音庙里的和尚在做早课,那声音在这样一个带着寒意的清晨,显得有些苍凉。过去的观音庙也被整修,那是世人自欺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细雨不知什么时候打湿了我的头发,周围还是那样的静,在这样一个潮湿的清晨,我的心似乎也跟着潮湿了,一如那条生命里的河……
  
  邻居的阿姐
  
  春节期间,我又回了一次老家,再次遇到邻居的阿姐,已是十几年之后。
  那天,是老家赶集的日子,在集市上,人群中,我一眼就认出了她,一身时髦的超短红冬裙,把她那高挑而又性感的身材包裹得更是线条分明。鹅蛋形的脸上略施了一些脂粉,口红涂得很艳,像是谁家的母鸡刚下完蛋挣红了的屁股,一双好看的丹凤眼真能勾魂夺魄。她的美是无可挑剔的,任何男人见了她不动心都难。真正的一个美人胚子!谁能想象这张迷人的脸经历了十年铁窗磨难之后还是如此的姣好!我不禁有点怜惜起她来,只可惜了上天给她的这副姣好的面容。跟她同行的还有一个背着孩子的女人,站在旁边的侄子告诉我,那是她的女儿,她一出狱就当了外婆。那素衣素颜的女人是她女儿!我都有点不敢相信,我更愿相信是她小了几岁的妹妹。一对多么不协调的母女!与她相比,她的女儿似乎更稳重。
  她也发现了我,十多年不见,我们之间感觉陌生了许多,我们就这样对视了几秒,刚想跟她打个招呼,没想到突然窜出两个嬉皮笑脸的男人,一个在她脸上摸了一下,一个在她屁股上拧了一把,有些暧昧的冲她笑道:“几天不见,是不是又把我们哥俩给忘了?”她笑骂道:“少惹老娘,回去摸你妈去”。她女儿大概有些不过意,大步走开了。她一边追着女儿,一边回头冲我说:“来家玩啊!”便匆匆走了,那两个男人还不甘心,冲着她的背影喊:“今晚去河边,我们等你,记住别带人来啊,不方便做事。”她又回过头来骂:“死鬼些,回去和你妈做去。”说完便大笑着离去。那放肆的笑声充斥在空气中,让我感觉特别的不舒服。看着那个火红的背影慢慢消失在我的视线范围,心里莫名地涌起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就是我儿时那个清纯仗义的大姐吗?有那么一瞬,我甚至怀疑是我的记忆欺骗了我!
  小时候,我们两家仅是一墙之隔,她比我大了几岁,那个头却像春天的野草一般地疯长,几下便比同龄人高出了好多,这也成了她的优势,加之她生性泼辣,天不怕地不怕,人又仗义,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的大姐大。跟着她的那些日子,倒也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那时在我们那里,精神生活极度贫乏,别说看电视,看场电影也要跑去几里甚至十几里远的地方,只要哪里放露天电影,她便集中了她七八个人的小队伍,拎着小板凳,浩浩荡荡地奔赴哪里。到了人家的地盘,她也是毫不在意。记得有一次,在大桥边放映,我们到时已是人山人海,她带着我们好不容易才挤进人群中,还是看不见,便索性让我们全都站在小板凳上看。这下惹恼了后边的人,她们便冲我们喊:“下来,全都下来,还让不让人看。”说着话一个大姐便想过来拉我们,不想她一下子从板凳上跳下来,把那人推去好远,还气势汹汹地冲那些人喊:“来啊,来啊,谁怕谁。”她这一闹,还真唬住了后边的人,那些人一个个都不说话了。我们便又高高兴兴地看电影。那时我个头偏小,回去时总是她帮我拎起小板凳。尽管母亲多次告诫我少和她玩,说是怕惹祸,我还是把母亲的话当了耳边风。因为开心嘛,何况她又是我们的保护神。
  母亲阻止不了我,我还是每天屁颠屁颠地跟在她屁股后面跑。最高兴的事就是和她一起上山打猪草,她总能带我们找到那些茂盛的猪草,当然那都是些特别危险别人都不敢去的地方。记得有一次她带我们来到了一个滑石板下面,看着上面那一大片葱葱茏茏不断向我们示威的猪草,我们心里直痒痒,可是我们遇到了拦路虎,那块几丈高的大石就横在我们面前,上面只有一些被岁月打磨后留下的细小的痕迹,她咬咬牙先爬上去,再把我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拉上去,说实话,到现在我还能感觉出当时我是如何战战兢兢的被她拉上去,上去之后又是如何连往下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就瘫倒在猪草上面的,之后我一个人再也没有勇气去爬那块滑石板。也许也正因为我没有她那么大的胆量,我的人生才一直平平淡淡。而她那过人的胆量却也导致了她悲剧性的人生!
  跟着她总是即刺激又开心,特别是在豌豆胡豆成熟的季节,我们便以打猪草为借口,找一片隐秘的地方,蹲在地上即紧张又开心地偷吃着那些豌豆胡豆,吃够了才想起打猪草的事。记得有一次,我们正蹲在地上吃得欢,便被人发现了,他们放了狗过来,我当时就被吓哭了,她一边安慰我叫我别怕,一边迅速将我的小背篼放在她的大篮子里,拉着我边跑边组织她的人手向狗扔石头,好在那些人也只是吓唬吓唬我们,见我们跑远便唤回了狗,我们瘫坐在地上竟也能笑出声来,那样的日子真是只有童年才有的疯狂!
  在玉米土豆成熟的日子,她便带我们偷跑上山,吩咐我们去拾柴,她自己便用小刀在地上刨坑,之后便用事先准备好的火柴将我们捡来的柴生好火,用些木棍搭好,便在上面烤玉米或土豆。那半生不熟的玉米或土豆,吃起来却是美味无比。当然有时候也会被人告到家里去,不过这时候都是她一力承担,虽然也会挨父母几个巴掌,但她不怕,我们自然也就不怕了。
  现在想起来,好多东西都跟她学会了,就有一样始终没学会,那就是赌博。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我们手里便会有为数不多的压岁钱,我们总舍不得花,而她的压岁钱都拿来翻了本,有时她会赢很多,她赌钱可是精得很,我不得不承认她有这方面的天赋。就这方面而言我是白痴一个,因为我怕输,我总觉得我输不起,就像人生一样,输了一次要想再赢回来就很难。因此做每件事我都必得事先想好没有风险才肯去做,我承认这方面我却是不大器,而她却是一个天生的赌徒,做每一件事都喜欢赌,也因此差点把自己的一生都赔了进去。
  不记得我们到在一起疯玩了多少年,只记得大概在她十五岁那年,她因为带着同村一个叫小三咡的帅哥哥在她家里睡觉被她嫂子发现后,她父母觉得颜面无光,便把她赶了出去,她一气之下便跟小三咡去了他家,好在去的第二年便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间隔一年之后竟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成功地钻了计划生育的空子,也因此而成了夫家的大功臣而被像皇太后一样地宠着,她可以什么都不必做,就连孩子也有她婆婆带着,她只是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去赌钱。从那时起,我们便很少跟她在一起了,以后出外读书,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直到我分工再回到家乡时,她已外出打工,只是偶尔也会听到她的一些事,说是有一年,办事处为了接待好下乡搞村建的县里的同志,特意请了村里一些有点姿色的女人陪他们跳舞,她也是其中的一个,后来好像还和那些人闹了点桃色新闻,差点闹到离婚。
  又过了好几年我回家过春节时,特意问起她,说她已经吃了公家饭,当时不明白,细问之下才知道,她因为赌钱欠了一屁股的帐,便伙同她的二嫂一家把同村一家姓郎的人家的两个孩子拐卖了出去,大点的孩子当时认出了他们,便被他们残忍地弄死了,小的一个被拐卖他乡,至今音讯渺无,而他们以打工为名在外漂了几年,直到有一次,她侄女婿在喝醉酒时无意中说漏了嘴,终于东窗事发,被告上了法庭,她和她二嫂一家全被判了十五年的刑。后来听说因为表现好,减了五年的刑。当时听了,心里莫名地有点痛。我那儿时的记忆突然变得有点灰白。
  再次见到她,便是在她服刑回来后的第三年,听侄子说她出狱后一家人都搬到外面去了,不知是无颜再见父老乡亲,还是心里还有那么一丝丝愧疚。今年春节才又回来,听说过两天还要走,此次回来看她那游戏人生的样子,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只觉沉沉地压着。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儿时那么崇拜的邻居阿姐,那个豪爽仗义的人去了哪里了,也许她的灵魂早已在纷乱的人世间丢失了,只剩了一个躯壳,让人陌生到了极点。
  我落寞地回了家,心里却一直不能平静,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知道儿时有关她的那些记忆已将慢慢褪色甚至消失。突然想起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学会洒脱
  
  那天,朋友把这个词误用在我身上,我便开始笑。其实我不是一个洒脱的人,但我喜欢这个词,它在我的字典中存放已久,只是无缘走近而已。
  洒脱是痛苦之后的一种平静,是苦涩中品味出的一丝甜蜜。是千万次受伤之后的柔韧如丝。洒脱是一种心境,它需要有包容世间一切的广阔襟怀。 洒脱并不是要做到无欲无求,它只需要你放下心中的执着,追求一种自然的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台天平,当它倾斜时,你知道如何用一颗宁静淡泊的心去为它加砝码使它保持平衡。心态平衡了,也就远离浮躁,放弃痛苦,人也就快乐了。
  洒脱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洒脱的人知道如何调节内心的天平,让它时时处于平衡。洒脱的人知道如何放手追求心中的所需,也能平静接受所有的结果。悲与喜看得平常,得与失也能淡化。所谓“荣辱不惊,静观堂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淡看天边云卷云舒。”洒脱的人不计较付出与回报。付出是自愿的,回报则是别人的事,管好自己的就好。洒脱的人在必须放手时能毅然决然,不拖泥带水,潇洒放下。洒脱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把握好心中的度,进退有方,凡事不强求,随遇而安。
  洒脱是一种平淡沉稳的心态,忙时收拾屋子做菜熬汤陪陪家人也不失为一种享受,闲时品品茶喝喝咖啡听音乐也不失为一种情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变不惊。把所有的痛都当做是一种历练,把所有的经历都当做是一笔财富,甚至怀着感恩的心去感谢给予你这些经历的人和事。你的心就会慢慢地平静下来,你也就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学会做一个洒脱的人,你会觉得生活虽不像想象中的那般好,但也不是太糟糕。一切顺其自然,属于自己的就坦然接受,不是自己的就别去想,得到了不必沾沾自喜,失去的也不必耿耿于怀。凡事尽心了,努力了,便无遗憾。该放下的就放下,洒脱地挥挥手,明天依旧美好。
  人能豁达一些,大度一些,洒脱一些,生活就会开心一些,轻松一些,自在一些。放不下心中所有的贪嗔痴怨,必将为其所累。所谓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是非恩怨,得失成败,缘来缘去,缘聚缘散,皆平常自然。珍惜该珍惜的,放下该放下的,用博大的胸襟,让所有的罪恶在宽容面前无地自容。用平常的心,去收集点点滴滴的快乐,让生活因洒脱而飞扬。
其他文献
在我写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我已忽略了这篇文字所能传达出的是不是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感悟。其实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我要的仅仅是灵魂在那一瞬间得到的平静和颤栗,幸福和感伤。它们是我若水般流动的生命中时隐时现的光亮,我从不祈求它能带我重临激情的峰巅:唱惊心动魄的歌,跳飘然若仙的舞蹈。我只需要在一种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从而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活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    一    
期刊
很早就知道花山,多次到过花山,多次采访过花山,走过花山的大部分乡村,用记者的眼光审视过花山,认真阅读过花山,用镜头和笔头展现过花山,因此,自认为了解花山,读懂了花山。但是,这次到花山采风,再次面对花山,再次审视花山,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完全了解花山、读懂花山,才明白花山是一本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名著。  小时候,听说书的说:“牛场花山好坪子,专出洋芋和荞子,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老婆坐月子。”那时,花山
期刊
历经风尘仆仆的旅途,于“车怠马烦”、不胜困惫之际,我终于又投入永别半个世纪的镇雄平坝。这块袖珍状的滇东北高原小盆地,与我的出生地郭家河一衣带水,联袂双姝。从某种意义讲,她同样是我的故乡——因为我对她的感情同生我养我的郭家河一般深厚,尤其郭家河水本就来源于平坝,平坝人与郭家河人才叫名副其实的“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良田共灌溉,人畜同饮水,总之,我为有着两个同胞共乳的故乡自慰。在滇东北重镇、镇雄为
期刊
他住南城,却在北城上班;她住北城,却在南城上班。县城不大,他们每天有四次在两个地点相遇。早上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上班时相遇在一家书店门口,下班时相遇在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一旁是菜市场。  最初相遇当然是没有印象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再相遇时,他总会多看她一眼,她也总是在接应他的目光时迅速把头低下来,躲开他的目光。他极少有与人一起走,她只是偶尔会和碰到的同事一起走。他们彼此并不知道姓什么
期刊
1    吴大力的小儿子吴添从刑拘所出来,没有回家,径直去了发小钟不归的摩托修理店。吴大力在刑拘所郝所长的办公室办完手续走出门,不见了儿子的踪影,本来心里就窝着火,这下火就更大了。他朝刑拘所出口的岔路左右看了看,确定儿子已经先他离开,便骑上摩托,轰大了油门,经岔路出了山,回城。刑拘所离城三公里半,是一个人们不愿提及更不愿光顾的地方,凤城人不叫它刑拘所,而是直接叫三公里半。从三公里半往前走半公里,是
期刊
母爱,是流淌在子女心中的涓涓细流,总是那么甘甜,那么回味无穷。在我的记忆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母亲为我煮的那一碗碗荷包蛋。  在多数人看来,荷包蛋不过是小菜一碟,但在我的眼里,荷包蛋是母亲捧出的一颗滚烫的心,比宾馆饭店的山珍海味更加珍贵;是母亲那一份望子成龙的情,使人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无穷动力。  我母亲是一个非常干练、非常要强的农村妇女,她从小帮人,没有上过学。可能是不是觉得我稍微聪明一点,
期刊
我的恩师——周天忠老师,是我们的写作老师。  我八一年进的师专。那时的我,极其自卑,又极其自负。自卑来自于家庭的贫寒,自负乃自认为的才思敏捷。记得读高中的时候,一次作文竞赛,要求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写一篇命题作文,作文的标题我已经忘记了,但情形还记得。被选拔参赛的一位同学坐在我的旁边,她说:我很想拿一等奖,你帮帮我的忙,我会一辈子做你的好朋友。于是,我先写一篇给她抄,再写自己的一篇。结果,两篇作文
期刊
那一片桃花林  三月,漫步郊野,看见山岗上、溪水边、农舍旁,桃花妍艳,凝霞敷锦,风前笑舞,点染得春光分外明媚,我便感觉一缕温馨的风迎面拂来,弥漫心底,才发现自己一生都无法忘怀那片艳丽妩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桃花林。  那片桃花林在流杯池吹歌山脚下,云蒸霞蔚、如火如荼了很多年,雪一样的梨花培植其间,更显出万般风情。年芳二八以后,每年花时,我和玲总喜爱甩下一串悦耳的笑声,钻进花红叶绿的林里,寻一处幽静地
期刊
你是一条不会消失的河流,恒久地哺育我飘摇的家园。   ——《卫山之子》    1  我完全忘了当时的情景。  山峁上的苦荞花如何繁茂起来如何结成菱形的颗粒又如何让母亲烙成绿黄的薄饼叠成了温厚的一叠塞进我污渍油黄的挎包,屋后竹林里的麻雀如何把醉眼朦胧的黄昏叫成睡意沉沉的黑灯瞎火后又如何进入酸酸甜甜的梦境然后又如何被我们双脚敲打地面的声音惊醒嘶哑地惊呼着颠扑到另一棵竹的黑荫里的,我完全忘记了当时的细节
期刊
少年时代的陈旧往事早已随着记忆的模糊而逐渐忘却。但有一些却至今仍深印在我脑海中,忘记不掉,挥之不去。   那是我初中时候的事情。我和军的家都在尖山乡下,12岁那年我们俩同时考入了离家20多里路的芒部中学读书。   军和我同读一个班,同住一宿舍,同睡一张床。每逢星期六早上读完书后,中午吃完饭,我俩就徒步行走四个小时的路,回到家里,在星期天的下午又结伴到校读书,偶尔也顺便带点吃的东西到学校作身体能量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