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的忠告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6229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90后”网友在微博上问黄永玉:“您一生当中最骄傲和最失意的事情是什么?您对我们年轻人又有什么忠告?”黄永玉答道:“我一辈子没有什么骄傲和失意的,我从来没有丢失自己。年轻人,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错。”这番“90后”与90叟的对话,颇发人深思。
  在中国当代文人中,黄永玉是一个博学多产的大家。前些年,他曾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刻画了多位文化前辈的形象。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转眼,黄永玉已年过90(1924年出生于湖南常德),自己也成了一个老头儿,并且享有“有趣”之名。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永玉全集》在北京首发时,该全集主编刘骁纯以《幽默大家黄永玉》为题,作了编之序。刘骁纯说:“黄老先生在艺术、人格、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统一的、强大的幽默品性。”他说,黄永玉的幽默在中年以后“爆发”。1968年,黄永玉在44岁生日那天被批斗并遭暴打,第二年就被下放到河北的农场,一呆就是3年。从此,他爱上了《楚辞》和醉酒,以宣泄自己的愤懑之情。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他力求内心平静,避免了类似老舍的悲剧,并一步步开启幽默人生,以诙谐和调侃的方式笑谈人生,或者冷眼旁观那个多少有些滑稽和荒诞的年代。
  黄永玉在对话中,特别强调了“我从来没有丢失自己”。这是这位九旬老人的肺腑之言。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年轻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丢失自己”。一个人,如果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就好比盲人骑瞎马,坠入懸崖是迟早的事。因为,以金钱为主导的价值观,必然会出问题。可以说,当今的一些怪象,皆出于信仰的丢失。而丢失了信仰的人,也就丢失了自己。“我从来没有丢失自己。”这是黄永玉对自己的肯定,也是他对年轻人的忠告。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人是需要信仰的。一个人,心中有信仰,就会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再苦再难不动摇,在人生道路上就不会丢失自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共同的信仰。有了共同的信仰,才会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名利、地位等,是黄永玉的又一忠告。尽管黄永玉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中已经取得了闻名于世的成就,可他认为自己一辈子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东西。当然,没有得意也无所谓失意。“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这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虽然老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也经历了种种磨难,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罪,可他始终以诙谐和调侃的方式,看待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喂马、打拳、吹小号、刻烟斗、养动物,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一辈子与文学、艺术为伍,在艺术、人格、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统一、强大的幽默品性。这种幽默品性,使他成长为一个大家。他经常对人说:“在此时此刻世界上有多少艺术家在拼命地奋斗,我们哪有工夫去偷懒啊!”对名利,他是淡淡的;而对艺术,他又充满了激情。
  “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一辈子跟着书走,不会错。”这是黄永玉的忠告,也是他的切身体会。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间变成了巨大享受的时刻。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与自己心中的目标相伴而行。正因为黄永玉在自己的人生低谷中,时时与《楚辞》相伴,才使他对生活不灰心,对前景充满希望,始终与艺术不离不弃,最终成为一个著作等身的大家。养成了“一辈子跟着书走”的习惯,就是交上一位良师益友,让自己一生受益匪浅。
  瓦吉吉荐自《天津日报》2017年5月12日
其他文献
1934年10月,鲁迅先生在《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了题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思考中
期刊
前不久外出走进一个山村,不少村民家的房子看上去清新漂亮,让人眼前一亮。与村民攀谈,才得知这些房子都是危旧房帮扶改造的结果。但它们只是墙面看上去光鲜漂亮,实际上毫无用处,“里子”依旧破败不堪,甚至摇摇欲坠。  原来,当地所谓的危旧房改造,不过是一律在墙上刷一层白灰而已,压根就没进行扶正、加固、补缺、补漏什么的,虽然刷了白灰面面光,但危旧房还是危旧房,贫困户居住条件没有得到丝毫改变。这样的危旧房改造,
期刊
“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作家修改作品的能力,如同药店“炮制”中药的过程,凡是好药,必须经过多道炮制工序才可以入口,好文章亦然。只有拿出“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的精神,才会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有两句话流传很广:“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源于一部电影,更因出自剧中一位明
期刊
前苏联有部电影,是讽刺城市建筑雷同的喜剧片。片名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幽默的内容却经常在脑海里闪现:一个年轻人酒后上错了车,从自己居住的莫斯科坐到另一座城市列宁格勒(彼得堡)。下车直奔自己的家——位于青年近卫军大街。没想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同样有近卫军大街,也是同样模式的楼房,同样的门牌号码。甚至连门锁钥匙都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年轻人就顺利地进了“家”。当时家具也统一购置,年轻人进了屋子后,只是觉得大衣柜
期刊
素,没染色的白绢。简,可以把字写在上面的竹片。在古代,这两者都是寻常却必要之物。素就是素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简就是简单,“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命微若轻尘,活得简单一些、素朴一些,也就会心平气和许多。心灵素简,才不至于让自己慌乱、浮躁。长在乡间小道两边的野花,虽然天天被日晒雨打,甚至被路人践踏,但还是那样色彩动人,气味清香,浑身野趣,充满着生气和活力。  美丽的往往都
期刊
每年秋季开学,瑞典鲍斯达中学的生物课老师玛林·哈马斯托姆,会给新升入八年级的班级讲授性知识。第一堂课,她鼓励学生们把知道的所有关于性的词汇大声说出来,并写上黑板。之后的课上,她会解答学生们有关性的任何问题;如果有必要,男女生将分开上课,方便那些羞于出口的问题被提出來。“性是人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事。”与教授生物知识相比,玛林觉得教授性知识更有成就感,“这些知识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因材施教,坦诚、
期刊
在云冈石窟游览时,经常会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简短单调的“哇”,一种是娓娓道来的“据说这尊造像……”面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杰作,大家都会由衷赞叹,但有的止于“哇”,有的却能说得头头是道。  碰到一对在景区游览的母子,母亲认真且耐心地给孩子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后来得知,他们是第一次来看石窟造像,为了让孩子更多地了解景观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母亲花了不少力气做功课。实际上,与大多数人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相比
期刊
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对物质的迷恋往往可以达到变態的程度。  你看那个锒铛入狱的官员,回忆起当年有人拍他马屁为他在欧洲庆生,“点了一条鳄鱼尾,那条鳄鱼尾有一米多长!”他讲这话时,眼里依然放光,既有享用了一米多长的鳄鱼尾的得意,又有对无缘这道美味的听讲者的鄙夷。可以想象,这个“味蕾高于天”的家伙,一定在梦中反复温习庆生宴会上令人陶醉的情景。  我们的心,是一方不大的天地。塞满了物质,精神就被边缘化了
期刊
毋庸讳言,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思维品质不佳,是基础教育的弊端。学生思维品质为何不佳,需要有冷静客观的分析,应试教育的传统,社会的功利主义,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消极影响。这里仅具体地从阅读状况来观察。  过低的阅读量,狭窄的阅读面,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量不足,诸事皆废。  我们在介绍名人治学成功经验时,用“博览群书”的频率远远要高于“独立思考”。这个“博览群书”是不是很难?在古代,学富五车汗牛
期刊
人说话的目的,大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与他人沟通,说的话就要使人理解。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故意制造语言差异,为沟通造成新的屏障。除了要瞒过圈外人的黑话、行话之外,这些话大多是为了表明其身份地位的“酸话”。  什么叫“酸话”呢?大体上说是指不自然的话。自然的话属于五味调和一类,不自然的话矫揉造作,令人倒胃。试想,一位东北歌星,台下她还用大大咧咧的东北话“侃山”,一到台上,马上换了一副娇滴滴的港台腔,装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