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抒情散文,是指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类型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烈,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手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
一、写景抒情
你为什么要流走
文/鲍尔吉·原野
(1)布尔津河像长方形的餐桌,碧绿色的台面等待摆上水果和面包的篮子。河水在岸边有一点小小的波纹,好像桌布的褶皱。(文题中的“你”在文中指的是“布尔津河”,作者把布尔津河比作餐桌,前所未有,想象奇特。)
(2)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只餐桌,它陷在青草里,因此看不见桌子腿。这么长的餐桌,应该安装几百条腿,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腿。小鸟从餐桌上直着飞过去,检查餐桌摆没摆酒杯和筷子。其实不用摆筷子,折一段岸边的红柳就是筷子。红柳开满密密的小红花,花瓣比蚊子的翅膀还要小。这么小的花瓣好像没打算凋落,像不愿出嫁的女儿赖在家里。红柳的花瓣真的可以在枝上待很久,没有古人所说的飘零景象。(围绕“餐桌”意象,接第一段“台面”“桌布”,继续写“布尔津河”的特征:“桌腿”是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筷子”是红柳。)
(3)来会餐的鸟儿飞过了许多拨儿,它们什么也没吃到,失望地飞走了。有的鸟干脆一头扎进“桌子”里面,冒出头时,尖尖的喙已叼着一条银鱼。这就是河流的秘密,吃的东西藏在桌子底下。(接上文写“食客”和“美食”,食客是鸟儿,美食是银鱼,一连串的妙喻令人击节赞叹。)
(以上三段,作者全力描绘“布尔津河”的美妙,是为下文“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这一疑问做铺垫。)
(4)青草和红柳合伙把布尔津河藏在自己怀里,从外表看,它不过是一只没摆食物的餐桌。为了防止人或动物偷走这条河,红柳背后还站着白桦树。白桦树的作用是遮挡窥视者的视线。青草、红柳和白桦树,每次看到藏在这里的布尔津河干净又丰满,心里就高兴,它们竟可以藏起一条河。但它们没想到,布尔津河一直偷偷往西流。表面看,河水一点没减少,仍像青玉台面的长餐桌,但水流早从河床里面跑了。假如有一天青草知道了布尔津河竟然一直在偷偷流,它一定不明白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还有比喀纳斯更好的地方吗?
(5)青草喜欢这里,它不愿意迁徙的理由是河谷的风湿润,青草在风中就可以洗脸。青草身上的条纹每天都洗得比花格衬衣还好看。这里花多,金莲花开起来像蒺藜一样密集。这一拨花开尽,有另一拨儿花开。到六月,野芍药开花,拳头大的鲜艳的野芍药花开遍大地,青草天天生活在花园里。可是,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从青草的角度,写青草不明白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
(6)现在野芍药打骨朵了。我用手捏了捏,一颗手指肚大的花蕾能开出碗大的花。我想把山坡的野芍药的花骨朵全都捏一遍,好像手里捧过百万玫瑰,但我怎么捏得过来呢?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草地、悬崖上都有野芍药花。开在白桦树脚下的野芍药花一定最动人,它像一个人从泥土里为白桦树献花。白桦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仔细看,这些黄花原来是带明黄色调的小绿叶子。能想象,它在阿勒泰的蓝天下有多么美,而它的树身如少女身上的白纱。当晨雾包裹大地又散开后,你觉得白桦树收留了白雾。我甚至愚蠢地摸了摸树干,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肚,又用舌头舔了舔——没沾雾,白桦树就这么白。既然这样,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还要流走呢?(从我的角度,写我也不懂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
(7)有一天,我爬上了对面的山。草和石头上都是露水,非常滑,但我没摔倒。登上山顶,看到了我住的地方的真实样子。黑黑的云杉树如披斗篷的剑客,从山上三三两两走下来。更黑的那块草地并不是一片云杉长在了一起,那是云朵落在草地上的影子。
(8)布尔津河在视野里窄了,像一条白毛巾铺在山脚下,毛巾上摆着圆圆的小奶球,有一些奶球连在了一起。它们是云朵,这是蒙古山神的早餐。云,原来还可以吃的,这事第一次听说。山神那么大的食量,不吃云就要吃牛羊了,一早晨吃一群羊,还是吃云吧。雾从河上散开,一朵一朵的云摆在河上,山从雾里露出半个身子,准备伸手抓云吃。昨晚下过雨,木制的牛栏和房子像柠檬一样黄。不一会儿,天空有鹰飞过,合拢翅膀落在草地上,想要抓自己的影子。野芍药开花了,山神早上在吃云朵,偷偷流走的布尔津河,把这些事情告诉给了远方的湖泊。(写我终于明白了布尔津河你要流走的原因:布尔津河想把自己的美好与“远方的湖泊”分享。)
1.从前三段看,文章把布尔津河比成餐桌,有何妙处?(4分)
①把布尔津河比作餐桌,想象奇特,引发读者对布尔津河秀色的联想。②由此又生发出一连串的妙喻,使河流周围的景物浑然一体。
2.第六段写景富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
选取布尔津河河边典型的景物野芍药、白桦树等,综合运用比喻和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视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
3.“你为什么要流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
①是贯串全文的情感线索。②呼应文题。③突出布尔津河周围景色的优美。④强化抒情,表达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者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
①审美的眼光。②怜惜的态度。③平等的关系。
二、由实到虚抒情
远处的青山
(英) 高尔斯华绥
(1)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的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尋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写三个月前,我登上过这座青山。)
(2)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战争持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的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写现在我又登上这座青山。“这座青山”是“近处的青山”,为下文写“远处的青山”做铺垫。) (3)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远处的青山”是“美、自然、彼此仁爱相待”的象征,文章由实而虚。注意“渺不可见”“破灭”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尽管和平即将到来,但谁又能保证“美、自然、彼此仁爱相待”随之而来呢?)
(4)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通过对“近处的青山”景物描写、渲染,表现重获和平的自由自在、欢欣喜悦。)
(5)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揭示作者在和平到来之际忧虑的原因:竟然有人讴歌战争。)
(6)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厌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不仅有人讴歌战争,而且还有人放着美好的生活不要而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战争岂能永远终止?)
(7)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照应前文,以景结情,表达作者在“这座青山”上享受和平的快乐。)
5.本文第(4)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6分)
①选取青山上代表性的景物,从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远近俯仰,相映成趣。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描绘出青山上明丽轻快、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重获和平的自由自在、欢欣喜悦。
6.如何理解第(5)段中“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这句话?(4分)
①人类就像花朵重放一样能够缓慢而坚韧地从战争创伤中恢复,开创新的生活;②体现作者对于人类走出战争创伤,重建生活的坚定信念。
7.本文作者善于在对比中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全文主要有哪几组对比?请作简要概括。(4分)
①战时登山的恐怖与战后登山的自由、幸福。②不少人的忘却与我的永不忘记。③纵情讴歌战争的诗歌的优美与多得连高空也盛不下的哀歌的深切诅咒。
8.作者将这篇散文取名为“远处的青山”,结合全文,探究“远处的青山”蕴含的深意。(6分)
①“青山”是作者追求的美好理想的象征,包括和平、自由、美与仁爱。②“远处的青山”则暗示出人类距离“美与仁爱”甚远的严峻现实。③表达作者对人类不能永离战争的忧虑。
三、情感含蓄蕴藉
晒麦路上
文/简默
(1)仿佛一夜之间,城里的一些商铺关门了,在它们门口的两边墙上,红纸黑字地写着:回家收麦,停业一天。(点题:收麦,才晒麦。“红纸黑字”是农民工的无奈,还是作者对城里人的同情?)
(2)又是一年麦季,麦熟一晌,熟透的麦子像等待生产的婴儿,攒聚在挺拔的穗上。热辣辣的夏季风吹过,没有人收割,也没有铁器撞它们的腰,它们闭上眼睛弹了出去,似在跳远,比谁跳得远,划过细长的弧线,落入时光偶尔闪现的缝隙中,被从天降临的雨水浸泡,小心地发出牛毛似的芽儿,重新开始一株麦子的旅程。(运用比喻、拟人、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麦子成熟时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麦子丰收的期待。)
(3)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穿着树叶的隐身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个别蛤蟆耐不住寂寞,白天也叫,聽上去寥落而稀疏,叫得四周空荡荡的群山更空了。到了晚上,蛤蟆齐鸣,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在寂天寞地的山里,水窖是热闹的中心,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这个夜晚陡生了无穷的动感,一端连接着我的梦境。我知道,在这个山里,过去人们普遍贫穷,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那意味着土地上的麦子就要成熟了。是蛤蟆在青与黄两种日子间穿针引线,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接续起饥饿和温饱。(插叙过去在麦子成熟之前的乡村生活,宁静而又美好。) (4)墙上的草帽被取了下来,它赋闲快一年了,落满了尘世的灰土,曾经的金黄黯淡了,像个垂暮的农人,但仍条分缕析得出阳光、雨水和农谚;一起被摘下的还有镰刀,它挂在墙上,锋刃向下,像个“7”,现在它被搁到磨刀石上反复磨砺,清水洗去了它隔年的锈与尘,体内的锋利和光芒重新汹涌澎湃。(叙写农人收麦时的情景。)
(5)收割后的麦子面临着脱粒和晾晒。我发现他们的院子小得晒不开麦子,有的人家看得远,想得周全,翻盖房子时在房顶上打了水泥地,可以由房内提了粮食上去摊开晾晒。有一条名为“村村通”的水泥路,像一根牛绹绳,牵起了山里和山外,湖沟就是这上头的一个绳扣。这条路迎合山势修筑,漫长而曲折,仅可容一辆车驶过。村民偶尔会挑平坦的路段撒上刚收割的麦子,叫来来往往的汽车、驴车、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碾轧过,麦粒在尘世的履带下应声脱落。他们也没办法,过去的打麦场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摇身变成了谁家的宅院或承包田,村莊中再没有那一片地方,没了夏夜劳力们各种话题的集散地,也没了孩子们嬉闹玩耍的乐园。
(6)车来车往,一溜烟地。这儿不是天堂,而是尘世。接下来木锨素面登场了,它活在歇后语中: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大头”是说它的锨面,既薄且宽,高高地扬起麦粒,借助风力吹掉糠壳和尘土,撒下干净饱满的籽粒。
(7)没了打麦场,麦子、玉米、黄豆等鱼贯上路了。水泥公路和沥青公路,条条都能通往你想去的地方——已经有麦子提前覆盖在上头了。有时,四周会放着石块,圈起它们,似乎在防止它们拔腿逃跑。(写农村打麦场消失后,人们只能在房顶上、公路上……晒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这是“面”的描写。)
(8)车轮滚滚,一趟趟地飞速驶过,带来了丝丝热风,带走了一些麦子,进入城里。
(9)那个开羊汤馆的中年人,刚刚回家收麦归来,正将扬过的麦粒倒在饭馆门前的水泥地上晾晒。这儿地处城里的腹地。昨晚凭空下了一场小雨,今天上午这一小片麦粒就不偏不倚地落到了这儿,晒着城里的阳光,一点一点地被抽干水分。(写中年人在饭馆门前的水泥地上晾晒麦子,这是“点”的描写。)
(10)中年人熟练地卷起一根烟,迷离的目光越过地上的麦粒,望向高楼阻隔的远方,巨大的阴影像篱笆挡住了他,他突然感到手足无措,内心压抑,泪水无声地划过脸庞,坠落如果核……(在城市里晒麦,这是一种怎样的尴尬?)
9.请赏析第二段文字的表达特色。(6分)
①比喻,把熟透的麦子比喻为待产的婴儿,把麦芽比喻为牛毛。②拟人,把麦子拟人化,使麦子富有人的动作和情感。③细节(动作)描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麦子成熟时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麦子丰收的期待。
10.没有了过去的打麦场,麦子没有了晾晒的地方,请具体说说文中麦子晾晒在哪些地方。(4分)
①自家院子。②水泥公路和沥青公路。③饭馆门前的水泥地上。④在房顶上打的水泥地。
11.文章结尾中年男人为什么会“手足无措,内心压抑,泪水无声地划过脸庞”?
①城市的高楼阻断了他与乡村的联系。②传统农业没落的感伤。③对生活方式变化(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迷茫。④离开家园,思念家乡。
12.请探究本文作者的情感意蕴。
①对麦子成熟、收割的喜悦之情。②对打麦场消失,夏夜村中缺少各种话题的集散地,没了孩子们嬉闹玩耍的乐园的遗憾之情。③对过去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忆。④对农民进城打工却又期待回乡收割的无奈。⑤对时代变迁迅速,有些农民无法适应而手足无措的尴尬的同情。
一、写景抒情
你为什么要流走
文/鲍尔吉·原野
(1)布尔津河像长方形的餐桌,碧绿色的台面等待摆上水果和面包的篮子。河水在岸边有一点小小的波纹,好像桌布的褶皱。(文题中的“你”在文中指的是“布尔津河”,作者把布尔津河比作餐桌,前所未有,想象奇特。)
(2)我坐在山坡上看这只餐桌,它陷在青草里,因此看不见桌子腿。这么长的餐桌,应该安装几百条腿,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腿。小鸟从餐桌上直着飞过去,检查餐桌摆没摆酒杯和筷子。其实不用摆筷子,折一段岸边的红柳就是筷子。红柳开满密密的小红花,花瓣比蚊子的翅膀还要小。这么小的花瓣好像没打算凋落,像不愿出嫁的女儿赖在家里。红柳的花瓣真的可以在枝上待很久,没有古人所说的飘零景象。(围绕“餐桌”意象,接第一段“台面”“桌布”,继续写“布尔津河”的特征:“桌腿”是结实的橡木和花楸木,“筷子”是红柳。)
(3)来会餐的鸟儿飞过了许多拨儿,它们什么也没吃到,失望地飞走了。有的鸟干脆一头扎进“桌子”里面,冒出头时,尖尖的喙已叼着一条银鱼。这就是河流的秘密,吃的东西藏在桌子底下。(接上文写“食客”和“美食”,食客是鸟儿,美食是银鱼,一连串的妙喻令人击节赞叹。)
(以上三段,作者全力描绘“布尔津河”的美妙,是为下文“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这一疑问做铺垫。)
(4)青草和红柳合伙把布尔津河藏在自己怀里,从外表看,它不过是一只没摆食物的餐桌。为了防止人或动物偷走这条河,红柳背后还站着白桦树。白桦树的作用是遮挡窥视者的视线。青草、红柳和白桦树,每次看到藏在这里的布尔津河干净又丰满,心里就高兴,它们竟可以藏起一条河。但它们没想到,布尔津河一直偷偷往西流。表面看,河水一点没减少,仍像青玉台面的长餐桌,但水流早从河床里面跑了。假如有一天青草知道了布尔津河竟然一直在偷偷流,它一定不明白河水要流到什么地方去,还有比喀纳斯更好的地方吗?
(5)青草喜欢这里,它不愿意迁徙的理由是河谷的风湿润,青草在风中就可以洗脸。青草身上的条纹每天都洗得比花格衬衣还好看。这里花多,金莲花开起来像蒺藜一样密集。这一拨花开尽,有另一拨儿花开。到六月,野芍药开花,拳头大的鲜艳的野芍药花开遍大地,青草天天生活在花园里。可是,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呢?(从青草的角度,写青草不明白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
(6)现在野芍药打骨朵了。我用手捏了捏,一颗手指肚大的花蕾能开出碗大的花。我想把山坡的野芍药的花骨朵全都捏一遍,好像手里捧过百万玫瑰,但我怎么捏得过来呢?把花捏得不开放怎么办?草地、悬崖上都有野芍药花。开在白桦树脚下的野芍药花一定最动人,它像一个人从泥土里为白桦树献花。白桦的小碎叶子如一簇簇黄花,仔细看,这些黄花原来是带明黄色调的小绿叶子。能想象,它在阿勒泰的蓝天下有多么美,而它的树身如少女身上的白纱。当晨雾包裹大地又散开后,你觉得白桦树收留了白雾。我甚至愚蠢地摸了摸树干,看了看自己的手指肚,又用舌头舔了舔——没沾雾,白桦树就这么白。既然这样,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还要流走呢?(从我的角度,写我也不懂布尔津河你为什么要流走。)
(7)有一天,我爬上了对面的山。草和石头上都是露水,非常滑,但我没摔倒。登上山顶,看到了我住的地方的真实样子。黑黑的云杉树如披斗篷的剑客,从山上三三两两走下来。更黑的那块草地并不是一片云杉长在了一起,那是云朵落在草地上的影子。
(8)布尔津河在视野里窄了,像一条白毛巾铺在山脚下,毛巾上摆着圆圆的小奶球,有一些奶球连在了一起。它们是云朵,这是蒙古山神的早餐。云,原来还可以吃的,这事第一次听说。山神那么大的食量,不吃云就要吃牛羊了,一早晨吃一群羊,还是吃云吧。雾从河上散开,一朵一朵的云摆在河上,山从雾里露出半个身子,准备伸手抓云吃。昨晚下过雨,木制的牛栏和房子像柠檬一样黄。不一会儿,天空有鹰飞过,合拢翅膀落在草地上,想要抓自己的影子。野芍药开花了,山神早上在吃云朵,偷偷流走的布尔津河,把这些事情告诉给了远方的湖泊。(写我终于明白了布尔津河你要流走的原因:布尔津河想把自己的美好与“远方的湖泊”分享。)
1.从前三段看,文章把布尔津河比成餐桌,有何妙处?(4分)
①把布尔津河比作餐桌,想象奇特,引发读者对布尔津河秀色的联想。②由此又生发出一连串的妙喻,使河流周围的景物浑然一体。
2.第六段写景富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
选取布尔津河河边典型的景物野芍药、白桦树等,综合运用比喻和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视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
3.“你为什么要流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4分)
①是贯串全文的情感线索。②呼应文题。③突出布尔津河周围景色的优美。④强化抒情,表达对河流的热爱和留恋。
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者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
①审美的眼光。②怜惜的态度。③平等的关系。
二、由实到虚抒情
远处的青山
(英) 高尔斯华绥
(1)不仅仅是在这刚刚过去的三月里(但已恍同隔世),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呢。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的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尋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写三个月前,我登上过这座青山。)
(2)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战争持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1914年8月的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写现在我又登上这座青山。“这座青山”是“近处的青山”,为下文写“远处的青山”做铺垫。) (3)在我们一些人中——我以为实际在相当多的人中,只不过他们表达不出罢了——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关于忒俄克里托斯的诗篇,关于圣弗兰西斯的高风,在当今的各个国家里,正如东风里草上的露珠那样,早已渺不可见。即或过去我们的想法不同,现在我们的幻想也已破灭。(“远处的青山”是“美、自然、彼此仁爱相待”的象征,文章由实而虚。注意“渺不可见”“破灭”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尽管和平即将到来,但谁又能保证“美、自然、彼此仁爱相待”随之而来呢?)
(4)和平之感在我们思想上正一天天变得愈益真实和愈益与幸福相连。天空中各种禽鸟的飞翔,海鸥、白嘴鸭以及那往来徘徊于白垩坑边的棕色小东西对我都是欣慰,它们是那样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一只画眉正鸣啭在黑莓丛中,那里叶间晨露未干。轻如蝉翼的新月依然隐浮在天际,远方不时传来熟悉的声籁,而阳光正暖着我的脸颊。张目四望,不管你看看眼前的蜗牛甲壳,雕镂刻画得那般精致,恍如童话里小精灵头上的细角,而且角端作蔷薇色;还是俯瞰从此处至海上的一带平芜,它浮游于午后阳光的微笑之下,几乎活了起来,这里没有树篱,一片空旷,但有许多炯炯有神的树木……(通过对“近处的青山”景物描写、渲染,表现重获和平的自由自在、欢欣喜悦。)
(5)整个世界的逐渐恢复——生命这株伟大花朵的慢慢重放——在人的感觉与印象上的确是再美不过的事了。我把手掌狠狠地压在草叶上面,然后把手拿开,再看那草叶慢慢直了过来,脱去它的损伤。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战争的创伤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身心,正如严霜侵入土地那样。在为了杀人流血这桩事情而战斗、护理、宣传、文字、工事,以及计数不清的各个方面而竭尽努力的人们当中,很少有人是出于对战争的真正热忱才去做的。但是,说来奇怪,这四年来写得最优美的一篇诗歌,亦即朱利安·克伦菲尔的《投入战斗!》竟是纵情讴歌战争之作!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自那第一声战斗号角之后一切男女对战争所发出的深切诅咒全部聚集起来,那些哀歌之多恐怕连笼罩地面的高空也盛装不下。(揭示作者在和平到来之际忧虑的原因:竟然有人讴歌战争。)
(6)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人们甚至在我所偃卧的这座青山也打过仗。根据在这里白垩与草地上的工事的痕迹,这里还曾宿过士兵。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新鲜,星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厌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不仅有人讴歌战争,而且还有人放着美好的生活不要而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战争岂能永远终止?)
(7)这是四年零四个月以来我再没有领略过的快乐,现在我躺在草地上,听任思想自由飞翔,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照应前文,以景结情,表达作者在“这座青山”上享受和平的快乐。)
5.本文第(4)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与表达效果。(6分)
①选取青山上代表性的景物,从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远近俯仰,相映成趣。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描绘出青山上明丽轻快、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重获和平的自由自在、欢欣喜悦。
6.如何理解第(5)段中“我们自己的情形也正是如此,而且永远如此”这句话?(4分)
①人类就像花朵重放一样能够缓慢而坚韧地从战争创伤中恢复,开创新的生活;②体现作者对于人类走出战争创伤,重建生活的坚定信念。
7.本文作者善于在对比中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全文主要有哪几组对比?请作简要概括。(4分)
①战时登山的恐怖与战后登山的自由、幸福。②不少人的忘却与我的永不忘记。③纵情讴歌战争的诗歌的优美与多得连高空也盛不下的哀歌的深切诅咒。
8.作者将这篇散文取名为“远处的青山”,结合全文,探究“远处的青山”蕴含的深意。(6分)
①“青山”是作者追求的美好理想的象征,包括和平、自由、美与仁爱。②“远处的青山”则暗示出人类距离“美与仁爱”甚远的严峻现实。③表达作者对人类不能永离战争的忧虑。
三、情感含蓄蕴藉
晒麦路上
文/简默
(1)仿佛一夜之间,城里的一些商铺关门了,在它们门口的两边墙上,红纸黑字地写着:回家收麦,停业一天。(点题:收麦,才晒麦。“红纸黑字”是农民工的无奈,还是作者对城里人的同情?)
(2)又是一年麦季,麦熟一晌,熟透的麦子像等待生产的婴儿,攒聚在挺拔的穗上。热辣辣的夏季风吹过,没有人收割,也没有铁器撞它们的腰,它们闭上眼睛弹了出去,似在跳远,比谁跳得远,划过细长的弧线,落入时光偶尔闪现的缝隙中,被从天降临的雨水浸泡,小心地发出牛毛似的芽儿,重新开始一株麦子的旅程。(运用比喻、拟人、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麦子成熟时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麦子丰收的期待。)
(3)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穿着树叶的隐身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个别蛤蟆耐不住寂寞,白天也叫,聽上去寥落而稀疏,叫得四周空荡荡的群山更空了。到了晚上,蛤蟆齐鸣,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在寂天寞地的山里,水窖是热闹的中心,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这个夜晚陡生了无穷的动感,一端连接着我的梦境。我知道,在这个山里,过去人们普遍贫穷,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那意味着土地上的麦子就要成熟了。是蛤蟆在青与黄两种日子间穿针引线,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接续起饥饿和温饱。(插叙过去在麦子成熟之前的乡村生活,宁静而又美好。) (4)墙上的草帽被取了下来,它赋闲快一年了,落满了尘世的灰土,曾经的金黄黯淡了,像个垂暮的农人,但仍条分缕析得出阳光、雨水和农谚;一起被摘下的还有镰刀,它挂在墙上,锋刃向下,像个“7”,现在它被搁到磨刀石上反复磨砺,清水洗去了它隔年的锈与尘,体内的锋利和光芒重新汹涌澎湃。(叙写农人收麦时的情景。)
(5)收割后的麦子面临着脱粒和晾晒。我发现他们的院子小得晒不开麦子,有的人家看得远,想得周全,翻盖房子时在房顶上打了水泥地,可以由房内提了粮食上去摊开晾晒。有一条名为“村村通”的水泥路,像一根牛绹绳,牵起了山里和山外,湖沟就是这上头的一个绳扣。这条路迎合山势修筑,漫长而曲折,仅可容一辆车驶过。村民偶尔会挑平坦的路段撒上刚收割的麦子,叫来来往往的汽车、驴车、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碾轧过,麦粒在尘世的履带下应声脱落。他们也没办法,过去的打麦场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摇身变成了谁家的宅院或承包田,村莊中再没有那一片地方,没了夏夜劳力们各种话题的集散地,也没了孩子们嬉闹玩耍的乐园。
(6)车来车往,一溜烟地。这儿不是天堂,而是尘世。接下来木锨素面登场了,它活在歇后语中: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大头”是说它的锨面,既薄且宽,高高地扬起麦粒,借助风力吹掉糠壳和尘土,撒下干净饱满的籽粒。
(7)没了打麦场,麦子、玉米、黄豆等鱼贯上路了。水泥公路和沥青公路,条条都能通往你想去的地方——已经有麦子提前覆盖在上头了。有时,四周会放着石块,圈起它们,似乎在防止它们拔腿逃跑。(写农村打麦场消失后,人们只能在房顶上、公路上……晒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这是“面”的描写。)
(8)车轮滚滚,一趟趟地飞速驶过,带来了丝丝热风,带走了一些麦子,进入城里。
(9)那个开羊汤馆的中年人,刚刚回家收麦归来,正将扬过的麦粒倒在饭馆门前的水泥地上晾晒。这儿地处城里的腹地。昨晚凭空下了一场小雨,今天上午这一小片麦粒就不偏不倚地落到了这儿,晒着城里的阳光,一点一点地被抽干水分。(写中年人在饭馆门前的水泥地上晾晒麦子,这是“点”的描写。)
(10)中年人熟练地卷起一根烟,迷离的目光越过地上的麦粒,望向高楼阻隔的远方,巨大的阴影像篱笆挡住了他,他突然感到手足无措,内心压抑,泪水无声地划过脸庞,坠落如果核……(在城市里晒麦,这是一种怎样的尴尬?)
9.请赏析第二段文字的表达特色。(6分)
①比喻,把熟透的麦子比喻为待产的婴儿,把麦芽比喻为牛毛。②拟人,把麦子拟人化,使麦子富有人的动作和情感。③细节(动作)描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麦子成熟时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麦子丰收的期待。
10.没有了过去的打麦场,麦子没有了晾晒的地方,请具体说说文中麦子晾晒在哪些地方。(4分)
①自家院子。②水泥公路和沥青公路。③饭馆门前的水泥地上。④在房顶上打的水泥地。
11.文章结尾中年男人为什么会“手足无措,内心压抑,泪水无声地划过脸庞”?
①城市的高楼阻断了他与乡村的联系。②传统农业没落的感伤。③对生活方式变化(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迷茫。④离开家园,思念家乡。
12.请探究本文作者的情感意蕴。
①对麦子成熟、收割的喜悦之情。②对打麦场消失,夏夜村中缺少各种话题的集散地,没了孩子们嬉闹玩耍的乐园的遗憾之情。③对过去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忆。④对农民进城打工却又期待回乡收割的无奈。⑤对时代变迁迅速,有些农民无法适应而手足无措的尴尬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