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墨画与中国古诗词相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孩子们在水墨中怡情养性,领略人文精神,培养超凡脱俗的美学素养。
关键词:水墨画;古诗词;融合;想象力;人文精神
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物象。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
水墨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通过水墨画学习培养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但长期以来,单独的水墨画教学课程极少,缺乏对其绘画神韵的正确诠释。对学生进行水墨画教学,无疑是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所在,也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能起到较好的美术教育效果。根据《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关于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的关键在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具备扩展、发散、联系、变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艺术价值观如何更新。我们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应当关注与周边学科知识的联系,也就是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我认为,水墨画与语文学科的古诗词关系就相当密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意境”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宋代苏轼则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诗画意境的表达,主张诗画一体;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说以情构景、托物言志,促进了意境理论的发展;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则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书写胸意”与“发挥景物”应有机结合起来;王国维认为,创辞应能够服从于创意,为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意境用在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
中国画与古诗的渊源还可以追溯到中国文人画的兴起,他们的绘画中充满了诗意。王维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与代表人物,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王维与苏轼的绘画中的共同点都是我们可以在他们的作品的笔墨、构思、章法中感受到浓浓的诗意。这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在画面中的合适位置题写诗歌,充分运用诗歌的艺术形式来对作品本身补充和升华。从古至今,有数不胜数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题诗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徐渭在自己的作品《青藤书屋图》上题诗:“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题跋将他不合世俗的“南腔北调”情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不仅升华了画面的意境,观者也通过题跋窥视到了画家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作品非常多,画家将诗文与画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文不仅传达了画面的内容,更成为整幅画面构图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轴,整幅画开合有序,诗补充了画面未表达之意,画面因诗更显完整圆满。
教学中若能将水墨画教学与语文学科古诗词学习横向联系,让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对提高两者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年来,我担任美术学科教师,同时任教过一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教学联系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水墨画遇上古诗词,迸发想象活力。语文学科教学与美术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学科优势。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两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相符而已。在美术课中,有优秀的书画作品,通过画面的欣赏,带动学生进入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语文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由此培养想象力、创新意识。教学中若能将两者有机整合,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张大千的《墨荷图》时,美术老师可以带动学生进入意境,发挥想象,课下让学生为这幅画配上古诗词或散文等,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又如,在语文教学中,学到一些优美散文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让学生为课文配上一幅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加阅读的情趣。这样,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教学目的。
当水墨画遇上古诗词,激发人文光芒。在美术赏析教学中,那些生动、具体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水墨画作品,学生在欣赏它们独特艺术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些作品所折射出的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光芒。虽然早在十九世纪初我国教育界就将“社会美育”作为美术教育的宗旨,现代教学中也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人文情怀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但在具体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结果不尽如人意,美术课在各个阶段和层面的教学中都成了一门名副其实的附属学科,其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语文作为基礎学科,在人文教育上的优势明显,语文学科和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显著提升美术欣赏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画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风格,成为东方绘画的某种最高代表和典范,在世界视觉艺术史的长廊之中也堪称灿烂辉煌。正是在于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而诗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水墨画与中国古诗词相遇,一定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孩子们在水墨中怡情养性,领略人文精神,培养超凡脱俗的美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乔志强.美术期刊与中国近代美术史学的发展[J].美术研究,2008(2):71-75.
作者简介:
陈然,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市高新区邓城小学。
关键词:水墨画;古诗词;融合;想象力;人文精神
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物象。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
水墨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通过水墨画学习培养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但长期以来,单独的水墨画教学课程极少,缺乏对其绘画神韵的正确诠释。对学生进行水墨画教学,无疑是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所在,也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能起到较好的美术教育效果。根据《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关于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的关键在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具备扩展、发散、联系、变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艺术价值观如何更新。我们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应当关注与周边学科知识的联系,也就是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我认为,水墨画与语文学科的古诗词关系就相当密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意境”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宋代苏轼则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诗画意境的表达,主张诗画一体;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说以情构景、托物言志,促进了意境理论的发展;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则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书写胸意”与“发挥景物”应有机结合起来;王国维认为,创辞应能够服从于创意,为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意境用在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
中国画与古诗的渊源还可以追溯到中国文人画的兴起,他们的绘画中充满了诗意。王维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与代表人物,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王维与苏轼的绘画中的共同点都是我们可以在他们的作品的笔墨、构思、章法中感受到浓浓的诗意。这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在画面中的合适位置题写诗歌,充分运用诗歌的艺术形式来对作品本身补充和升华。从古至今,有数不胜数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题诗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徐渭在自己的作品《青藤书屋图》上题诗:“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题跋将他不合世俗的“南腔北调”情感很好地表达了出来。不仅升华了画面的意境,观者也通过题跋窥视到了画家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作品非常多,画家将诗文与画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文不仅传达了画面的内容,更成为整幅画面构图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轴,整幅画开合有序,诗补充了画面未表达之意,画面因诗更显完整圆满。
教学中若能将水墨画教学与语文学科古诗词学习横向联系,让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对提高两者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年来,我担任美术学科教师,同时任教过一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教学联系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水墨画遇上古诗词,迸发想象活力。语文学科教学与美术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学科优势。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两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相符而已。在美术课中,有优秀的书画作品,通过画面的欣赏,带动学生进入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语文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由此培养想象力、创新意识。教学中若能将两者有机整合,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张大千的《墨荷图》时,美术老师可以带动学生进入意境,发挥想象,课下让学生为这幅画配上古诗词或散文等,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又如,在语文教学中,学到一些优美散文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让学生为课文配上一幅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加阅读的情趣。这样,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教学目的。
当水墨画遇上古诗词,激发人文光芒。在美术赏析教学中,那些生动、具体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水墨画作品,学生在欣赏它们独特艺术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些作品所折射出的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光芒。虽然早在十九世纪初我国教育界就将“社会美育”作为美术教育的宗旨,现代教学中也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人文情怀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但在具体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结果不尽如人意,美术课在各个阶段和层面的教学中都成了一门名副其实的附属学科,其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语文作为基礎学科,在人文教育上的优势明显,语文学科和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显著提升美术欣赏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画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风格,成为东方绘画的某种最高代表和典范,在世界视觉艺术史的长廊之中也堪称灿烂辉煌。正是在于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而诗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水墨画与中国古诗词相遇,一定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孩子们在水墨中怡情养性,领略人文精神,培养超凡脱俗的美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乔志强.美术期刊与中国近代美术史学的发展[J].美术研究,2008(2):71-75.
作者简介:
陈然,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市高新区邓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