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nysos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针对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义,提出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即将步入社会前的这个既短暂又关键的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习惯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1.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机械化、自动化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交通电信的现代化,缩短了人们之间空间距离;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家用设备的电器化,大大减少了人们身体活动的机会和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食物构成的改善,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越来越多;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的破坏等等,这一切都严重地危害了人体健康,造成了肌肉萎缩、适应能力降低、机体退化等“现代都市病”和“现代文明病”。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终身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够调节和愉悦精神生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能够强身健体,使人们保持生命力,提高有机体的工作和适应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体育健身还能够消耗人体内过剩的营养,维持营养的供需平衡,使人们保持健康的体魄、健美的身材,并使人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终身体育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方式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电的发明和利用、汽车进入到家庭等,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人们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迫切要求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现代生活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人们余暇休闲时间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作为能够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愉悦心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实人生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身体机能和适应环境、抵抗疾病的重要手段,很自然地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3.有利于大学在人才产出系统增值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据对我国知识分子的调查显示,平均寿命为58.52岁,比同期人口短10岁,直接降低了科教兴国的人才效益。据1995年发表在《中国体育报》上的一份对一千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各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有90%的人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既无体育锻炼的能力,又无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与大学体育不无关联,大学是个体在校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体育培养了个体终身体育思想,必将避免上述调查类似情况的出现,从而使大学体育在人才产出中增值。
  
  二、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1.转变学校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市场化趋势,高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划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
  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点,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贴近,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使学生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
  2.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动机培养的起点,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动员其心理的积极性。运动兴趣和良好锻炼习惯是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坚持终身的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中要善于发现、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并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兴趣爱好转化为自觉锻炼身体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各项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大学时期是“教育体育”向“自我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教会学生按自我需要而进行自我锻炼的技术技能,教给学生在各种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坚持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学生能否进行终身体育锻炼,要看他们是否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即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适应能力等,也就是人们应具有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
  4.完善管理体制,为学生课余锻炼提供方便
  目前,大部分高校除满足学生体育课的场地器材外,课下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很少,这样即便是学生有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没有充足的场地器材得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为此,各高校应在管理上下大力气,一方面要全天开放体育场馆和提供器材服务;另一方面还应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扩充,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组织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竞赛项目,突出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确保体育教学的连续性、长期性。并派教师亲临锻炼场所指导,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盲目性,从而快速提高学生自我锻炼水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结语
  
  我们要把握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利用高校学生的身心优势,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并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项目和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与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大学体育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主导思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
  [2]口卓倪,韦斌斌.试论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J].教育研究,2007,(11).
  [3]张锡春.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J]. 考试周刊,2007,(47).
  [4]郑毅敏.浅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常州师专学报,2002,(6).
  [5]刘景黎.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7).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发端于日本明治时期、后广泛应用于东亚国家和地区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多层式经济发展模型(MMED),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日本的经验研究表明,MMED贯穿于从明治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使日
本文分析了采用正弦定理解算三角形时出现无解和两解的情况,并从现场实际情况得出结论,凡是现场构成三角形的情况,采用正弦定理解算,除非测量数据有误,都会有解,不会出现无解
【摘 要】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未来档案都将向电子化的方式发展。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将纸质档案电子化的工作,发挥电子档案共享的优势,提供优质服务。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服务;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035-01  一、电子化档案根源分析  在信息化时代,将普通的纸质档案电子化,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便
基于长期监测的特重车流作用下桥梁动态放大系数,本次研究从某高速公路大桥安装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中实时记录的数年交通荷载信息,以及动态称重设备(WIM)形成与实际车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