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出:“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学习成功是每个学生都向往的,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工作目标。然而,学习成果的取得,固然离不开个人的独立钻研,但也需要朋友的切磋交流。为此,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就合作学习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许多研究显示合作学习能提升合作学习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即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协调活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课堂活动结构形式。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个人体验、同伴合作来探究解决生物学问题,况且生物实验更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这为生物教学中纳入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在自我欣赏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别人赏识和认可。合作学习可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基于上述理由,本人结合生物学科与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借鉴合作学习的思想,在生物教学中尝试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积极探索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应用和流程设计,开发课堂的人际交往资源,构建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为了让合作学习走进中学生物教学课堂,教师首先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通过组员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特别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并有效进行沟通交流,个人必须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与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还有助于教师因材、因人施教,并由学习主动积极者带动学习被动者,共同参与,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富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这种教学不足之处,有利于实现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还能促进每个参与者积极动手操作、激发思维、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从而使参与者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教师应努力发展自己,让新的教学方法尽快走进课堂,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机会。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实践者、思考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应贯穿在整个生物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切忌仅从形式上应付一下,以求完成任务即可。
2. 精心安排,合理构建合作方式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协同工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團体目标的教学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小组学习,它是一个异质性小组,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小组成员4~6人),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和个性的学生组成一组,组内角色分工和轮换,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鼓励学生在异质性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和个体社会化的全面发展。
合作的方式可以是组内讨论学习,或者是生生、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互评、正反两方的辩论。教学中应强调提倡交互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例如,在介绍“皮肤”时,我采取组内讨论、组间互问、互答、互评的方式,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皮肤有什么作用?它是由什么结构决定的?(2)为何有人皮肤比较白,但有人皮肤比较黑?(3)碰了一点“油皮”会流血吗?为什么?(4)针刺你一下感到疼吗?(5)脸上的“粉刺”不美观,该怎么办?(5)中学生能不能化浓妆?为什么?(6)日常生活中怎么保养皮肤?在学生互问互答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早地评价学生的回答,尽量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小组的群体智慧。在互问互答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其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语言表达、个性等方面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3. 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具体的合作学习
(1)以合作学习为重要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学习新知识时,先在小组内部展开观察、操作、讨论、争议、推理、分析、判断等活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归纳、总结规律形成小组结论;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面对这种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巧妙地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控制好学习进程和方向,并对不同小组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以免学生偏离主题太远。最后,教师还要对结论作出统一的总结归纳,并对各组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
(2)把合作性学习方式贯穿于科学探究实验中。
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科学探究这一领域,对探究方法的掌握及展开探究的能力都是很有限的,把合作学习落实到探究活动中,就变得相当必要和有效,有利于同学们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利用集体智慧去完成探究中的一系列环节。具体如:共同讨论、筛选提出比较合适的探究课题,一起分析判断作出假设,共同出谋划策确定可行性实验方案,并明确分工又密切配合地进行实施,对实验现象、数据、结果共同分析、相互修正、相互补充,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通过合作方式化难为易,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合作探究过程中,明确的具体分工任务,如采集筹备员、操作员、测量员、记录员、实验报告执笔者等不同的角色,要求每位组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的操作态度、虚心平等的合作意识,从而能很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各项课后活动中渗透合作学习方式。
生物新课程中,
有很多内容可以在课后完成,如资料收集与处理、社会调查与实习、实验材料的采集准备、学习经验及成果交流等活动,要求学生课后采用合作完成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合作学习机会,让组员们相互影响与督促,先进带动后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课后开展的“制定校园花历表”、“设计校园绿化美化方案”、“收集森林保护有关资料”“期末实验探究能力考查”等活动,由于是合作学习,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完成的质量与效果都比较理想。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普遍喜爱、减轻负担、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方式。
总之,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幻想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把学生教好的教育方法是不存在的。在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对话、交流、讨论,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在社会网络之中交流的质量。合作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将引领我们逐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生死与共的生存结构,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使学生真正学会合作、沟通、理解和尊重。
收稿日期:2013-08-23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个人体验、同伴合作来探究解决生物学问题,况且生物实验更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这为生物教学中纳入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在自我欣赏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别人赏识和认可。合作学习可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基于上述理由,本人结合生物学科与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借鉴合作学习的思想,在生物教学中尝试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积极探索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应用和流程设计,开发课堂的人际交往资源,构建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为了让合作学习走进中学生物教学课堂,教师首先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通过组员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特别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并有效进行沟通交流,个人必须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与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还有助于教师因材、因人施教,并由学习主动积极者带动学习被动者,共同参与,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富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这种教学不足之处,有利于实现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还能促进每个参与者积极动手操作、激发思维、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从而使参与者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教师应努力发展自己,让新的教学方法尽快走进课堂,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机会。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实践者、思考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应贯穿在整个生物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切忌仅从形式上应付一下,以求完成任务即可。
2. 精心安排,合理构建合作方式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协同工作,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團体目标的教学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小组学习,它是一个异质性小组,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小组成员4~6人),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和个性的学生组成一组,组内角色分工和轮换,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鼓励学生在异质性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和个体社会化的全面发展。
合作的方式可以是组内讨论学习,或者是生生、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互评、正反两方的辩论。教学中应强调提倡交互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要倡导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例如,在介绍“皮肤”时,我采取组内讨论、组间互问、互答、互评的方式,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皮肤有什么作用?它是由什么结构决定的?(2)为何有人皮肤比较白,但有人皮肤比较黑?(3)碰了一点“油皮”会流血吗?为什么?(4)针刺你一下感到疼吗?(5)脸上的“粉刺”不美观,该怎么办?(5)中学生能不能化浓妆?为什么?(6)日常生活中怎么保养皮肤?在学生互问互答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早地评价学生的回答,尽量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小组的群体智慧。在互问互答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其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语言表达、个性等方面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3. 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具体的合作学习
(1)以合作学习为重要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学习新知识时,先在小组内部展开观察、操作、讨论、争议、推理、分析、判断等活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进而归纳、总结规律形成小组结论;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面对这种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巧妙地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控制好学习进程和方向,并对不同小组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以免学生偏离主题太远。最后,教师还要对结论作出统一的总结归纳,并对各组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
(2)把合作性学习方式贯穿于科学探究实验中。
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科学探究这一领域,对探究方法的掌握及展开探究的能力都是很有限的,把合作学习落实到探究活动中,就变得相当必要和有效,有利于同学们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利用集体智慧去完成探究中的一系列环节。具体如:共同讨论、筛选提出比较合适的探究课题,一起分析判断作出假设,共同出谋划策确定可行性实验方案,并明确分工又密切配合地进行实施,对实验现象、数据、结果共同分析、相互修正、相互补充,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通过合作方式化难为易,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合作探究过程中,明确的具体分工任务,如采集筹备员、操作员、测量员、记录员、实验报告执笔者等不同的角色,要求每位组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的操作态度、虚心平等的合作意识,从而能很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各项课后活动中渗透合作学习方式。
生物新课程中,
有很多内容可以在课后完成,如资料收集与处理、社会调查与实习、实验材料的采集准备、学习经验及成果交流等活动,要求学生课后采用合作完成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合作学习机会,让组员们相互影响与督促,先进带动后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课后开展的“制定校园花历表”、“设计校园绿化美化方案”、“收集森林保护有关资料”“期末实验探究能力考查”等活动,由于是合作学习,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完成的质量与效果都比较理想。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普遍喜爱、减轻负担、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方式。
总之,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幻想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把学生教好的教育方法是不存在的。在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对话、交流、讨论,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在社会网络之中交流的质量。合作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将引领我们逐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生死与共的生存结构,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使学生真正学会合作、沟通、理解和尊重。
收稿日期:201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