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教师行列,已整整14年了,蓦然回首,个中滋味,值得体会。
断想一:“湖面无波镜未磨。”
1995年开始了语文教学。教参是黄皮书,课堂是五步教学法,教案都是学习同行或照搬教参的,而课堂上,没有学生,只有老师,满堂灌,感觉满堂彩。学生基础知识虽好,却缺少语文的感悟力、表达力。在这死水无澜的课堂中,我只是个传声筒,没有自己的思想。
断想二:“风乍起,吹皱了一江春水。”
2000年,“新课程”来了,却还使用旧版教材,《大纲》与《课标》并行,我无所适从。小步追随,却又左右移动。摸着石头过河,尚有物可循,而我,茫然,也很盲目。课堂上注入了“激情、精讲、导学、引入”八个字,有人说是环节,有人说是方法,却又都是无章法的混用。这一时期,充满了过渡的凌乱,语文课堂也是异象纷呈。偶有柔波荡漾,偶有轩然大波。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混战中,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一点儿东西,开始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但这只是一种成长和成长的代价。
断想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03年,换了新教材,新课程理念铺天盖地而来,我参加了省教委组织的“走进新课程”培训;也参加了一些课堂教学大赛,热了身。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对话教学”“批注式阅读法”,倡导和建立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进行了“生活作文”“对话教学”的教学研究。而与此同时,也曾一度陷入或目睹了一些误区。任何一场变革都难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犹不及。
如果频繁运用多媒体,过多展示内容图片,连板书和范读都没有,就会使学生失去想象的空间,使老师失去示范的作用。
如果“合作”失去了真正意义,一方面,为了“合作”而合作,流于形式;一方面,“追求”“形式多样”而导致课堂过于花哨、浮躁,也失去了语文的原味。
从误区中走出来,经过十年磨砺,我也相对地成熟了一些,思考也全面、深刻了一些。对于文本、资料有了自己角度的取舍,课堂上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光。
断想四:“我思故我在”——任重而道远
而今,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教学当中,踏上全新的旅程,心境平和了许多。课堂中有优良传统方法的回归,也有新理念、新方式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一切为我所用,一切为学生所想。
新课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字词的读写、语法的延伸教学等,灵活地渗透与考查,只为了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中少一些脱节。老师就是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尤其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新课程注重学生文化的积累。燃烧现代诗的激情,积淀古诗词的精魂。省编教材是一个好的文本,课堂就是文化积淀的好平台,学生于沧海中饮于一瓢,都受益终生,若能涌泉相报,则国家有幸。
新课程注重语言的品悟训练。阅读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批注法和对话教学,从语言层面挖掘背后的故事,丰富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注重系统化的训练。如《课标》加“考点”系列训练,课标要求做的,必是考试会考的,也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通过有的放矢的训练,可谓一劳多益;如作文系列训练,按内容或写法分类集中训练,可整篇、可片段、整与散结合,可写与评结合,及时明确标准,优秀习作可以促进写作。不管怎样,能让学生进步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新课程注重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态势,让自己和他们共同成长,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有益于机智地处理课堂突发问题,有益于零距离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老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但任何一个角色都不能缺少真诚和热情,只有如此,教学才可能有效而高效。
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了自己对语文课堂的“求新、求活、求真、求美”的探索。
断想一:“湖面无波镜未磨。”
1995年开始了语文教学。教参是黄皮书,课堂是五步教学法,教案都是学习同行或照搬教参的,而课堂上,没有学生,只有老师,满堂灌,感觉满堂彩。学生基础知识虽好,却缺少语文的感悟力、表达力。在这死水无澜的课堂中,我只是个传声筒,没有自己的思想。
断想二:“风乍起,吹皱了一江春水。”
2000年,“新课程”来了,却还使用旧版教材,《大纲》与《课标》并行,我无所适从。小步追随,却又左右移动。摸着石头过河,尚有物可循,而我,茫然,也很盲目。课堂上注入了“激情、精讲、导学、引入”八个字,有人说是环节,有人说是方法,却又都是无章法的混用。这一时期,充满了过渡的凌乱,语文课堂也是异象纷呈。偶有柔波荡漾,偶有轩然大波。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混战中,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一点儿东西,开始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但这只是一种成长和成长的代价。
断想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03年,换了新教材,新课程理念铺天盖地而来,我参加了省教委组织的“走进新课程”培训;也参加了一些课堂教学大赛,热了身。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对话教学”“批注式阅读法”,倡导和建立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进行了“生活作文”“对话教学”的教学研究。而与此同时,也曾一度陷入或目睹了一些误区。任何一场变革都难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犹不及。
如果频繁运用多媒体,过多展示内容图片,连板书和范读都没有,就会使学生失去想象的空间,使老师失去示范的作用。
如果“合作”失去了真正意义,一方面,为了“合作”而合作,流于形式;一方面,“追求”“形式多样”而导致课堂过于花哨、浮躁,也失去了语文的原味。
从误区中走出来,经过十年磨砺,我也相对地成熟了一些,思考也全面、深刻了一些。对于文本、资料有了自己角度的取舍,课堂上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光。
断想四:“我思故我在”——任重而道远
而今,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教学当中,踏上全新的旅程,心境平和了许多。课堂中有优良传统方法的回归,也有新理念、新方式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一切为我所用,一切为学生所想。
新课程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字词的读写、语法的延伸教学等,灵活地渗透与考查,只为了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中少一些脱节。老师就是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尤其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新课程注重学生文化的积累。燃烧现代诗的激情,积淀古诗词的精魂。省编教材是一个好的文本,课堂就是文化积淀的好平台,学生于沧海中饮于一瓢,都受益终生,若能涌泉相报,则国家有幸。
新课程注重语言的品悟训练。阅读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批注法和对话教学,从语言层面挖掘背后的故事,丰富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注重系统化的训练。如《课标》加“考点”系列训练,课标要求做的,必是考试会考的,也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通过有的放矢的训练,可谓一劳多益;如作文系列训练,按内容或写法分类集中训练,可整篇、可片段、整与散结合,可写与评结合,及时明确标准,优秀习作可以促进写作。不管怎样,能让学生进步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新课程注重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态势,让自己和他们共同成长,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有益于机智地处理课堂突发问题,有益于零距离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老师的角色是多重的,但任何一个角色都不能缺少真诚和热情,只有如此,教学才可能有效而高效。
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了自己对语文课堂的“求新、求活、求真、求美”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