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凉血中药结合梅花针穴位打刺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与传统疗法疗效对比观察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ajdofa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证明清热凉血活血中药结合梅花针穴位打刺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口服药疗法。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加减应用清热凉血活血中药,再根据中医辨证选取穴位,以梅花针打刺穴位,与口服西药疗法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一疗程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5%、0,显效率25.0%、11.1%,有效率25.0%、22.2%,无效率45.0%、66.7%;两疗程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25.0%、11.2%,显效率35.0%、16.7%,有效率30.0%、27.8%,无效率10.0%、44.4%。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结合穴位打刺治疗在痊愈率、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口服药物的对照组,突出了中医特色和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清热凉血活血中药; 梅花针; 穴位打刺;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e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ngre Liangxue Huoxue combined with plum blossom needle acupoint hit thorn oral medicine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telangiectasia.Method:According to th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Qingre Liangxue Huoxue herb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acupoints, acupuncture with plum blossom needle pla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Result:The statistics of the first after treatment i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cured rate were 5%,0,25.0%,11.1% markedly effective, efficient 25.0%,22.2%, ineffective 45.0%,66.7%; statistics after second courses of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cured rate was 25.0%,11.2%, 35.0%,16.7% markedly effective, efficient 30.0%,27.8%, ineffective 10.0%,44.4%.The total effectiv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 control group oral drug is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cure rate and efficien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point, highlight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Qingre liangxue huoxue; Plum needle; Meridians play spines; Facial capillaries expan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Xingtang Cou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Xingtang 0506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9.030
  毛细血管扩张是常见的面部色素病损性疾病,分为先天性、原发性和继发性3种,俗称红血丝[1]。临床多见于高原、寒冷、紫外线强地带人群,也可由于皮肤化妆品反复过敏或长期外用激素类药物等所致[2]。表现为面颊部皮肤泛红,肉眼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常伴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或星状损害。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是影响美容的常见原因,临床传统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人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结合梅花针穴位打刺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进行了对比,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均符合纳入标准,为皮肤科门诊患者,以抽签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其中治疗组男5例,女15例;年龄16~35岁;病程3个月~18年;轻度5例,中度6例,重度9例;血瘀8例,血热12例。对照组男3例,女15例;年龄18~40岁;病程5个月~16年;轻度4例,中度6例,重度8例;血瘀6例,血热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张学军主编的《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中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标准;年龄16~45岁;除外排除标准。   1.3 排除标准 心脑血管疾病、血液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其他脏器器质性病变。
  1.4 诊断依据
  1.4.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中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标准确诊[3]。根据临床表现将颜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表现为扩张的毛细血管位于真皮浅层,呈节段状散在分布,边界清晰,扩张的毛细血管少于5条/cm2,血管直径小于0.5 mm,局部皮肤色泽正常;中度:表现为扩张的毛细血管相互衔接呈网状分布,扩张的毛细血管多于5条/cm2,血管直径0.5~1.0 mm,局部皮肤色泽正常;重度:表现为呈节段或网状分布的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直径大于1.0 mm,颜面局部皮肤潮红。
  1.4.2 中医诊断分型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4]。中医诊断:赤红面,证型分血热、血瘀。(1)血热:素体血分热盛,复感外邪,如风吹日晒等热刺激使血分热邪倚甚,热性炎上,伤及颜面孙络,导致血管扩张而发病,表现为整个面部乃至鼻部色血红或深红,伴口渴唇干,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等症。(2)血瘀:因血虚、血寒、血脉运行不畅所致淤血阻滞孙络、浮络,呈现面部皮肤为红色泛紫,常以颧部为主,伴有舌紫少苔有瘀斑或瘀点,脉象涩等症。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加减应用清热凉血活血中药方:菊花15 g,红花10 g,玫瑰花10 g,凌霄花10 g,鸡冠花10 g。血热型加槐花10 g;血瘀型加月季花10 g,水煎2次,每次20分钟,取汁300 mL,分2次温服,日1剂,10 d一疗程。再根据中医证型选取穴位,选肺俞穴,血热型加心俞,血瘀型加膈俞、肝俞,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穴位局部,以梅花针打刺穴位,打刺手法由轻到重逐渐加重,以患者耐受为度,至局部潮红出血数滴,用无菌棉球擦拭,日1次,10 d一疗程。
  1.5.2 对照组 芦丁40 mg,3次/d,维生素C 0.2 g,3次/d,维生素E 100 mg,3次/d,口服,10 d一疗程。
  1.6 观察指标 一疗程(10 d)及两疗程后(20 d)分别统计治疗前后患者轻中重度的变化及治疗前后的疗效情况,列出表格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5]中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判。痊愈:血管扩张消退90%以上,皮肤颜色一致;显效:血管扩张消退60%~89%以上,皮肤颜色正常;有效:血管扩张消退30%~59%以上,皮肤颜色稍红;无效:血管扩张消退<30%,面部皮肤仍弥漫发红。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一疗程后疗效的比较 一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11例(55.0%),对照组为6例(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重转中、中转轻、轻转愈的好转率分别为55.0%、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2.2 两组治疗两疗程后疗效的比较 两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18例(90.0%),对照组为10例(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两组重转中、中转轻、轻转愈的好转率分别为89.4%、55.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4。
  3 讨论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是面部表皮及真皮浅层的小血管呈持久扩张状态,毛细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导致血管持续性不均匀的扩张甚或破裂所致,表现为面颊部皮肤泛红,肉眼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常伴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或星状损害现象的一种皮肤疾病,俗称红血丝[6]。其表现症状在中医理论中称为“赤红面”,其原因归结为心肺郁热,血行不畅,分为血热和血瘀两类。
  该疾病是长期以来皮肤科的治疗难点。西医从增加角质层厚度,恢复血管壁弹性以及增强胶原蛋白弹性3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疗[7]。采用染料激光进行治疗,虽然取得很好疗效 ,但对整个患处进行照射,疼痛明显、损伤大、紫癜反应严重[8];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方法操作简单、无损伤,治疗后无色素沉着及瘢痕等并发症,治疗雀斑、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及脱毛的疗效好,安全性高,是一种安全有效较新的面部美容方法,但价格昂贵,一般患者难以接受。中医采用耳穴贴压的方法治疗,效果也不甚理想[9-12]。
  本课题研究采用清热凉血活血中药辨证加减,结合辩证取穴梅花针穴位打刺治疗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口服西药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重转中、中转轻、轻转愈的例数及所占的比例,以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医疗效之显著、中医理论之精深可见一斑。
  按照中医“血热以清热凉血、血瘀以活血通络”的理论基础,临床辨证应用中药处方,方中菊花性味微寒、甘苦,清上焦风热、清头目,可治疗头面部由风热引起的发疹性皮肤病;玫瑰花性味甘微苦,归肝脾经,行气解郁、和血散瘀,取玫瑰花活血凉血之性能,治疗一切上部红斑性皮肤病初期;凌霄花性味辛、微寒,归肝、心经,取凌霄花凉血活血之功用于治疗一些血热性红斑类皮肤病;红花性味辛、温,归心肝经,用于斑疹色暗,热郁血滞所致者;鸡冠花性味甘涩、凉,具有凉血止血、清热收敛的效用,特别对于颜面部红斑效果更好[13]。血热型加槐花以引热下行,血瘀型加月季花以温通行滞。临床将五花合用,菊花、凌霄花、鸡冠花性味偏寒凉,玫瑰花微苦,红花辛温,五花合用性味寒热温凉适宜,归经主要归心、肺、肝,药入上焦,直达病所,功效以活血祛瘀、清热凉血为主,配伍合用,疗效显著。
  辨证选穴,选肺俞,血热选心俞,血瘀选取膈俞、肝俞,背部为背俞穴所在处,即脏腑气血汇聚之所[14]。肺主皮毛,皮肤之疾,当治疗其肺,故取肺俞;再依据证型适加与之有关的背俞穴,血热加心俞以清心火、清热凉血,血瘀加肝俞、膈俞以疏肝调气、活血通络。   梅花针是以叩击方式浅刺皮肤、经脉、腧穴、病变局部而治疗疾病的一个方法,具有疏泄风热、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15]。本研究选取背俞穴进行梅花针打刺,根据“热者寒之,苑陈者除之”的治疗原则,对穴位进行刺激、放血,通过背俞穴与脏腑的关系调整脏腑功能,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平复阴阳”。辨证结合中药,共达平衡脏腑、调畅气血、疾病得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海,张建平,高进.强脉冲光子治疗仪治疗血管性皮肤病135例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2,15(4):12-13.
  [2]谢海莉,陆云清.光子嫩肤仪治疗酒糟鼻性毛细血管扩张40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4,17(5):45-46.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53.
  [5]徐平,王波,石军.595 nm染料脉冲激光对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4,12(12):833.
  [6]刘玲,谭志坚,仝小荣.强脉冲光和染料激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疗效比较[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19):19-20.
  [7]刘文婷,王海涛,董银卯.面部红血丝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9,12(3):23-24.
  [8]纪彦林,尹国胜,赵小忠.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162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30(4):243-243.
  [9]赵琼,周刚.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4,15(5):20-21.
  [10]杨保华,杜宇,陈德宇.国产光子嫩肤仪治疗面部色素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12(5):4-9.
  [11]廖烈兰,黄光华,黄家基.强脉冲光治疗雀斑、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及脱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0,20(4):9-10.
  [12]张玉梅.耳穴贴压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2(3):20-26.
  [13]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340,352,348,349.
  [14]刘清国,胡玲.经络腧穴学[M].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
  [15]师怀堂.新九针疗法[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2.
  (收稿日期:2014-07-28) (本文编辑:蔡元元)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在进行腹腔镜手术后服用大剂量的米非司酮,而观察组在进行腹腔镜手术后服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均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经过6个月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能量代谢与NF-κBp65的变化规律。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45 min,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5 min及再灌注30、60、120 min时取脊髓测定腺苷酸(ADP、AMP、ATP)、活性氧(ROS)、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抑制蛋白-κBα(I-κB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贞芪扶正汤剂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研究组于三维适形放疗第1天始,服用以黄芪、女贞子为主扶正培本汤剂,1日1剂,直至放疗结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CD4/CD8 和NK淋巴细胞数据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的CD3、CD4、CD4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MARVELD1 的表达。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3例脑胶质瘤组织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以11例正常脑组织为对照。结果:相较于正常脑组织,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脑胶质瘤组织中MARVELD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Ⅳ级脑胶质瘤组织中MARVELD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Ⅰ~Ⅱ级脑胶质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吸烟、饮酒及户外运动、开窗通风等行为习惯,探讨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2月青岛市某医院确诊的284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上述患者首次确诊治疗前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饮酒、吸烟及相关行为习惯(户外运动、开窗通风、熬夜)进行分析。结果:28
期刊
【摘要】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所致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选120例VBI患者,按照随机数列表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倍他司汀10~3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1次/d;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0~20 mL/次,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L稀释后
期刊
【关键词】 名医经验; 刘家瑛; 针灸; 胃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9.029  刘家瑛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中医专家组成员,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刘师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痛证,尤其是对胃痛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造诣颇深。笔者有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贫血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80例神经内科及老年科治疗的≥60周岁的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血红蛋白结果分为贫血性脑梗死组113例和非贫血性脑梗死组267例,对患者的病史、入院情况及相关检查等1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贫血性脑梗死与非贫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可能相关的13个因素进行比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甘肃省女性公务员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量表为调查工具,收集整理214份有效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女性公务员客观生活质量要优于主观满意度,生活质量总体评价比较满意;50岁以上者生活质量的客观评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客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省会城市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内突出程度的超声测定对手术治疗效果的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经腹超声测定的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分为A组(IPP>5 mm)和B组(IPP0.05);B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