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发现,中考学生成绩普遍在满分基础上扣十来分左右,可是一到第一次考试,就会出现一半左右同学数学成绩不及格的现象。为此,我结合初三数学与高一数学的实际情况,对初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心理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全面提高高一数学教学质量进行实践,得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的衔接
目前学校出现初中新课程毕业学生在高一很不适应的现状,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跟不上。初中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且必须补充的内容及思想方法:
(一)数和式
(1)立方和(差)公式。和(差)的立方公式。它是二项定理的最佳接洽点,也即是二项定理的最进发展区。
(2)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要求是非常熟练。尤其是十字相乘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快的方法,当然它也就是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最快的方法。如:关于x的不等式ax?-﹙a+1﹚x+1<0利用十字相乘法原不等式可化为(ax-1﹚﹙x-1﹚<0
(3)二次根式:适当补充相当的运算。如整体运算等。
(二)方程
(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补其公式只需三五分钟,但它同时也缺整体运算的思想方法,缺设而不求的思想。
(三)函数
(5)二次函数所学内容有:定义,平移,基本性质,应用最值解答实际问题。应补:三个二次的关系(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补);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一般在函数的定义上后的值域(数形结合思想)补之。如:已知f(x)=x2+2ax+1在区间[-1,2]上最大值为4,求a的值
(四)空间与图形
(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7)三角形平分线性质定理。在学习完正余弦定理后用其证之。
(8)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9)三角形的“四心”。如:已知点P是ΔABC内一点,且满足PA+2PB+3PC=0,求ΔABP与ΔABC的面积的比。
以上定理补充后可直接应用于立体几何及其他知识板块。
二、教法和学法的衔接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高中的数学教师除了基础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培养。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首先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明确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的态度。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学会反思”。
其次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际随时调节教学方法。在高一,教师可适当降低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是人梯:先降低身子,让学生爬在自己身上,再站起来,再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上,不断地向高处攀登。
三、学生心理的衔接
在高一教学中,因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学生小学、初中数学成绩一直很好,高中数学成绩可能有不如意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要教育学生调节好自己的期望值。在高一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少一份责怪,多十份关爱。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将表扬的基本教育原则充分应用。
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其次,教学要重视教学情境创设,便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争取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高一数学学习集合初步知识,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可以这样引入:“某同学第一次到商场买了墨水、日记本和练习本,第二次买了练习本和钢笔,问这个同学两次一共买了几种东西?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运算,即集合的并的运算,可见,这一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数,而是由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
我觉得只要做到以上四点,就能使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顺利渡过这个关键时期。
一、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的衔接
目前学校出现初中新课程毕业学生在高一很不适应的现状,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跟不上。初中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且必须补充的内容及思想方法:
(一)数和式
(1)立方和(差)公式。和(差)的立方公式。它是二项定理的最佳接洽点,也即是二项定理的最进发展区。
(2)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要求是非常熟练。尤其是十字相乘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快的方法,当然它也就是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最快的方法。如:关于x的不等式ax?-﹙a+1﹚x+1<0利用十字相乘法原不等式可化为(ax-1﹚﹙x-1﹚<0
(3)二次根式:适当补充相当的运算。如整体运算等。
(二)方程
(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补其公式只需三五分钟,但它同时也缺整体运算的思想方法,缺设而不求的思想。
(三)函数
(5)二次函数所学内容有:定义,平移,基本性质,应用最值解答实际问题。应补:三个二次的关系(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补);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一般在函数的定义上后的值域(数形结合思想)补之。如:已知f(x)=x2+2ax+1在区间[-1,2]上最大值为4,求a的值
(四)空间与图形
(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7)三角形平分线性质定理。在学习完正余弦定理后用其证之。
(8)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9)三角形的“四心”。如:已知点P是ΔABC内一点,且满足PA+2PB+3PC=0,求ΔABP与ΔABC的面积的比。
以上定理补充后可直接应用于立体几何及其他知识板块。
二、教法和学法的衔接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高中的数学教师除了基础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培养。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首先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明确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的态度。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学会反思”。
其次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际随时调节教学方法。在高一,教师可适当降低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是人梯:先降低身子,让学生爬在自己身上,再站起来,再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上,不断地向高处攀登。
三、学生心理的衔接
在高一教学中,因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学生小学、初中数学成绩一直很好,高中数学成绩可能有不如意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要教育学生调节好自己的期望值。在高一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少一份责怪,多十份关爱。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将表扬的基本教育原则充分应用。
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其次,教学要重视教学情境创设,便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争取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高一数学学习集合初步知识,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可以这样引入:“某同学第一次到商场买了墨水、日记本和练习本,第二次买了练习本和钢笔,问这个同学两次一共买了几种东西?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运算,即集合的并的运算,可见,这一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数,而是由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
我觉得只要做到以上四点,就能使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顺利渡过这个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