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喜欢求新求异的小学生,一个数学教师,如何才能使教学获得很好的效果?我想,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以学生為主体”,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具体来说。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作业设计,等等,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本文侧重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作业设计三方面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主体;内容;过程;作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是这样定义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枯燥乏味的一面,也有新颖有趣的一面,当数学学习在小学生阶段进行的时候,我们应当尽量去发掘数学的魅力,把获取知识的过程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快乐和童趣,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喜欢新事物,甚至会朝秦暮楚,顺应了这样的心理,其实就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明显好起来。
新颖有趣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新颖,教学过程的创新,也可以是作业设计的更新……教师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设计,能够带给学生以崭新的感觉,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变新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指的是教材里安排好的内容,其实就是教材,教材的内容是带有普遍性的、极为有限的,而学生的个性却是各异的,他们喜爱的、包含有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也是极多的,如果想要学生喜欢数学,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就应该顺应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爱好,把教材稍作整合,方法很简单,面对一册教材,教师首先要全面地学习,在自己心里对教学知识应该有一个全盘的了解,然后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调整,动作大小要看情况:或者进行某个内容的教学时,增加另外一些学过的,或新鲜的知识,也可以增加练习里面的内容,让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起来:或者综合几个相关的小内容,同时进行并列式教学,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记忆;或者根据几个层次的学生群体,把教材分层处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变化了的教材……所谓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变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这个手段,就是要把整个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的目的,重新安排,达到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方法的目的。
我在准备第九册的“统计”这一课时,就觉得教材里使用的情境导入和我们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估计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个内容直接进入主题的话,也是比较枯燥的,于是,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每周都要进行的流动红旗的评选一事,出示一个年级各班级的评比分数,进行统计,以此来导人本课,既准确地告诉了同学们我们班获得流动红旗的原因以及详细的评比过程,又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统计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二、教学过程创新
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这个过程包含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具的使用设计,环节的设计,既要遵从学生的认识规律,也要尊重学生求新的心理,不能为了按规律办事,就照着教材亦步亦趋地执行,这样过于理性的照章办事,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厌倦,每一个环节,要与不要,要用多长时间,怎么样用才不落俗套;这个环节在这一课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放到什么位置上,才能富于变化;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是不是既自然,又能吸引学生,等等,都必须仔细斟酌,这样才能向一节课中的每一分钟要质量。
例如,在上“乘法分配律”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就设计了一个“数学阅读”的环节:在学生初步得出规律后,我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结果,有同学就想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三个数呢?他们交流之后,认为也行,但是没有把握,提交到我这儿来,我立刻组织全班同学研究,结果我们肯定了这个想法,并且还发扬光大,发现了四个、五个,乃至更多的数都可以运用这一规律,而且差也可以运用同学们兴奋不已,大家把这一句话改成了“几个数的和或差,同一个数相乘”,还有同学乘胜追击,想到了“除法是不是也有分配率”?我让大家课后去证明这个问题,把学习的氛围,引到了课外,这个环节的运用。本来是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意外收获是,还把这样的学习引向了课外,使得效果更好。
三、作业设计更新
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数学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就更重视这一活动,因为不管是形成数学概念,还是掌握数学知识,不管是获取数学方法,还是培养数学能力,全都离不开作业,但是,很多数学老师都认为,作业就是解题,解题就是对上课讲到的知识的巩固,事实上,除此以外,作业还有延伸、拓展和深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重任,因而,不同功能的作业,其设计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在教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为某一自己喜爱的地方画出平面图;学习完“利息”之后,可以让学生为自己或家里设计一份年度存款计划:甚至还可以在上完一个内容之后,让学生按照上课的要求和练习的重点,自己设计各自喜欢的作业……
总之,学生是求新的,教学形式是日新月异的,在不断推进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摸索和学习,才能适应学生、适应教改,教师自己也才能享受教学,享受成功,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有真正的质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3]孙明符、王立紫《数学教师教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2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主体;内容;过程;作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是这样定义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枯燥乏味的一面,也有新颖有趣的一面,当数学学习在小学生阶段进行的时候,我们应当尽量去发掘数学的魅力,把获取知识的过程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快乐和童趣,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喜欢新事物,甚至会朝秦暮楚,顺应了这样的心理,其实就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明显好起来。
新颖有趣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新颖,教学过程的创新,也可以是作业设计的更新……教师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设计,能够带给学生以崭新的感觉,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变新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指的是教材里安排好的内容,其实就是教材,教材的内容是带有普遍性的、极为有限的,而学生的个性却是各异的,他们喜爱的、包含有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也是极多的,如果想要学生喜欢数学,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就应该顺应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爱好,把教材稍作整合,方法很简单,面对一册教材,教师首先要全面地学习,在自己心里对教学知识应该有一个全盘的了解,然后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调整,动作大小要看情况:或者进行某个内容的教学时,增加另外一些学过的,或新鲜的知识,也可以增加练习里面的内容,让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起来:或者综合几个相关的小内容,同时进行并列式教学,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记忆;或者根据几个层次的学生群体,把教材分层处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变化了的教材……所谓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变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这个手段,就是要把整个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的目的,重新安排,达到让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方法的目的。
我在准备第九册的“统计”这一课时,就觉得教材里使用的情境导入和我们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估计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个内容直接进入主题的话,也是比较枯燥的,于是,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每周都要进行的流动红旗的评选一事,出示一个年级各班级的评比分数,进行统计,以此来导人本课,既准确地告诉了同学们我们班获得流动红旗的原因以及详细的评比过程,又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统计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二、教学过程创新
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这个过程包含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具的使用设计,环节的设计,既要遵从学生的认识规律,也要尊重学生求新的心理,不能为了按规律办事,就照着教材亦步亦趋地执行,这样过于理性的照章办事,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厌倦,每一个环节,要与不要,要用多长时间,怎么样用才不落俗套;这个环节在这一课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放到什么位置上,才能富于变化;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是不是既自然,又能吸引学生,等等,都必须仔细斟酌,这样才能向一节课中的每一分钟要质量。
例如,在上“乘法分配律”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就设计了一个“数学阅读”的环节:在学生初步得出规律后,我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结果,有同学就想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三个数呢?他们交流之后,认为也行,但是没有把握,提交到我这儿来,我立刻组织全班同学研究,结果我们肯定了这个想法,并且还发扬光大,发现了四个、五个,乃至更多的数都可以运用这一规律,而且差也可以运用同学们兴奋不已,大家把这一句话改成了“几个数的和或差,同一个数相乘”,还有同学乘胜追击,想到了“除法是不是也有分配率”?我让大家课后去证明这个问题,把学习的氛围,引到了课外,这个环节的运用。本来是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意外收获是,还把这样的学习引向了课外,使得效果更好。
三、作业设计更新
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数学学习,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就更重视这一活动,因为不管是形成数学概念,还是掌握数学知识,不管是获取数学方法,还是培养数学能力,全都离不开作业,但是,很多数学老师都认为,作业就是解题,解题就是对上课讲到的知识的巩固,事实上,除此以外,作业还有延伸、拓展和深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重任,因而,不同功能的作业,其设计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在教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为某一自己喜爱的地方画出平面图;学习完“利息”之后,可以让学生为自己或家里设计一份年度存款计划:甚至还可以在上完一个内容之后,让学生按照上课的要求和练习的重点,自己设计各自喜欢的作业……
总之,学生是求新的,教学形式是日新月异的,在不断推进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摸索和学习,才能适应学生、适应教改,教师自己也才能享受教学,享受成功,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有真正的质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3]孙明符、王立紫《数学教师教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