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本质上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活化教学,让教学紧密联系生活,让教学贴近学生实际。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去创设情境,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参与性,其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互动和活力。
我们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考虑情境在形式上要有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而且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热点问题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来设置情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用现场调查创设情境
用现场调查创设情境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缩短知识与现实的距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讲授“经济全球化是个大趋势”时,经济全球化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也非常遥远,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做个现场调查,调查一下学生所了解的“走进中国的国际品牌”和“走向国际的中国品牌”。通过这样一个调查,学生踊跃发言,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就在他们身边,并且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样让政治课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二、用艺术作品创设情境
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诸如漫画、音乐、视频等形式,能够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活跃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比如,在讲“资本的全球化”时,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知识点,我展示了“资本的跨国运动”的漫画,学生极有兴致地欣赏漫画,不仅了解了资本全球化的内涵,而且也从漫画中体会到了资本全球化的原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情境
政治学科的知识信息很多是通过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呈现的,而且文字材料、图表数据也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处理数据的能力。在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创设情境时,材料的选取要反映时代的脉搏,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同时所选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比如,在讲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表现——“生产国际化”的时候,如果照本宣科,泛泛地进行知识讲授,一定会很乏味。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图片,用动态的手法表现出一部轿车是由很多国家参与设计、制造的过程。通过这样一幅动态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是生产领域内国与国的合作,从而更好地感知经济全球化。再如,讲“贸易全球化”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图片展示1950-2009年世界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从数字变化看世界贸易的发展,从而轻而易举地引出并理解了贸易的全球化。
四、用社会问题创设情境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愿望,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讲到经济全球化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教师话题一转,经济全球化是否使各国都受益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展示一组“智利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活动”的图片,通过介绍示威游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些现实的社会问题。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很自然理解到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他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都是从分析经验开始的,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而思维的加工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理解抽象的科学理论,这符合一般的认识规律。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学生会对政治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及时抓住这一需求,更深层次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更生动、更有活力、更有成效。
我们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考虑情境在形式上要有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而且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热点问题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来设置情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用现场调查创设情境
用现场调查创设情境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缩短知识与现实的距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讲授“经济全球化是个大趋势”时,经济全球化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也非常遥远,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做个现场调查,调查一下学生所了解的“走进中国的国际品牌”和“走向国际的中国品牌”。通过这样一个调查,学生踊跃发言,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就在他们身边,并且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样让政治课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二、用艺术作品创设情境
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诸如漫画、音乐、视频等形式,能够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活跃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比如,在讲“资本的全球化”时,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知识点,我展示了“资本的跨国运动”的漫画,学生极有兴致地欣赏漫画,不仅了解了资本全球化的内涵,而且也从漫画中体会到了资本全球化的原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情境
政治学科的知识信息很多是通过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呈现的,而且文字材料、图表数据也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处理数据的能力。在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创设情境时,材料的选取要反映时代的脉搏,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同时所选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比如,在讲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表现——“生产国际化”的时候,如果照本宣科,泛泛地进行知识讲授,一定会很乏味。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图片,用动态的手法表现出一部轿车是由很多国家参与设计、制造的过程。通过这样一幅动态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是生产领域内国与国的合作,从而更好地感知经济全球化。再如,讲“贸易全球化”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图片展示1950-2009年世界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从数字变化看世界贸易的发展,从而轻而易举地引出并理解了贸易的全球化。
四、用社会问题创设情境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愿望,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讲到经济全球化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教师话题一转,经济全球化是否使各国都受益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展示一组“智利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活动”的图片,通过介绍示威游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些现实的社会问题。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很自然理解到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他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都是从分析经验开始的,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而思维的加工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理解抽象的科学理论,这符合一般的认识规律。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学生会对政治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及时抓住这一需求,更深层次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更生动、更有活力、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