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1
说到上大学,最憧憬的就是图书馆啦!一排排藏书等我幸临,和帅气学长在图书馆浪漫邂逅什么的(划掉)……正经的,学姐能介绍一下图书馆的正确使用方法么?
问2
我在—所乡镇中学上学,学校所谓的图书馆其实就是拿了间小屋子做做样子。在电视里看到大学里的图书馆都非常高大上啊,不知不早君在这方面有没有可以分享的东西?
问3
不早您好,第一次向您提问,还望帮忙解答。很多文章都把大学里的图书馆描绘得跟人间天堂似的,有读不完的书,有暗自滋生的恋情。现实是不是真的这般美好啊?
原来这世上当真是有一见如故的。作为一名“前·少女”,我表示十分理解学妹你这种满是粉红泡泡的幻想。说实话,我当年白日梦做得可比你厉害多啦。
我梦想中的大学,第一,必然要有一座高大宏伟的图书馆;第二,必然要有一票高大英俊的学长;第三,图书馆必然要依湖而建,我与其中某一位学长相遇在湖边,我怀中抱着几本书行色匆匆,湖畔的微风吹起我的长发……我简直要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点三十二个赞,然后再点起同样数量的蜡烛。
为什么?
有三个字,送给曾经的学姐我,也送给如今的学妹你——想!太!多!
说到图书馆,最先想起来的倒是汪曾祺先生在晚年同忆中记叙西南联大的两段话—一
“我不好好上课,书倒真也读了一些。中文系办公室有一个小图书馆,通称系图书馆。我和另外一两个同学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看书。系办公室的钥匙就由我们拿着,随时可以进去……有的同学看书是有目的有系统的。一个姓范的同学每天摘抄《太平御览》。我则是从心所欲,随便瞎看。
有时只我一个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墙外是坟地,非常安静。在系里看书不用经过什么借书手续,架上的书可以随便抽下一本来看。而且可抽烟。有—天,我听到墙外有一派细乐的声音。半夜里怎么会有乐声,在坟地里?我确实是听见的,不是错觉。”
读这些的时候我上高三,读完之后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憧憬,对于那时的西南联大。可是我憧憬什么呢?破败的校舍,可以抽烟的图书馆,还是半夜墙外坟地里传来的乐声?我却说不清楚。直到后来我自己也读了大学,怀着这不曾消却的憧憬,我在报到第—天就果断前往图书馆探路。那是九月中旬的一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大得像是要把人烤化。我边走边问路,兜兜转转近一个小时才找到那栋二十层的高大建筑。然后被告知新生权限还没有开放,暂时谢绝入内。
现在想来那已是三年前。
如今我也进出校图书馆许多次,借书看书自习,兼带蹭网蹭暖气。提及所谓正确使用方法,倒也颇有一点心得。
首先,关于借书,要明确的一点是,不是图书馆所有的书都可以借出来的。正规的高校图书馆都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文献借阅室和参考书阅览室是绝对分开的。而可以借阅的文献,往往只占馆藏书籍很小的—部分。
其次,每次可以借阅的书籍本数,也有限制。一般来讲,这数量是“教师>研究生>文学院本科生>其他专业本科生”。是的,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
最后,可借阅时间,大部分高校都是一到两个月的样子,可以续借一次。但是如果到期不还,也没有申请续借的话,就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借阅费。
然后是看书,这是重中之重,毕竟大部分馆藏书都只支持现场阅览。不过,说实话,你要想不在图书馆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而是明确找到自己想看的那本书,有点难。
那么,怎么才能在第一次进入校图书馆时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呢?
来,学姐教你个乖。
如今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专门网站。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开浏览器,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字:XX大学图书馆,然后点击网址进入网站首页。贴心的图书馆管理员显然也意识到了新生们可能面临的窘境,因此,常在首页设一个新生入馆教育(当然可能会有其他名目,但大意相同)的超链接。
同时,网站一般支持书目检索,也就是说,你要想在校图书馆找一本书,先到官网搜一下书名,这本书有没有,电子还是实体,实体在哪里,是否支持借阅,所有信息一目了然。然后,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我找不到书看啦!
说到电子书籍,就不得不再提一下,就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来的网络图书馆。顾名思义,这类图书馆提供大量数字资源、电子文献、杂志期刊论文等的阅读和下载。
其实,随着如今电子阅读的逐渐兴起,纸质阅读的优势已在逐渐减小。像学姐我,因为平时阅读的多是一些线性叙述的书籍,因此有一台kindle就足够。已经很少再买纸质书,更遑论去图书馆借书。想起从前看到一条复旦的新闻,说该校历史系一个男生捐出自己的三千多册纸质藏书,将宿舍改造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在电子媒体泛滥的今天,不得不说也是一份难得的情怀。
其实,在借书和看书之外,大学生们心知肚明,图书馆还兼任另一项重要功能,那就是——约会……啊不,自习。
因为本科生没有固定教室,基本上所有高校都会在图书馆设学生自习区。其实我还挺喜欢在图书馆自习的,气氛好,安静,夏有空调冬有暖气,wifi信号稳定。关键是桌子,够大够宽敞,尤其适合趴在上面睡觉。(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
但是自习虽易,占座不易,且睡且珍惜。
尤其每到一些大型考试之前,比如四六级,各专业证书考试,以及每学期的期末考,图书馆各层总是人满为患,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会爆出类似“学生期末抢座,挤碎图书馆玻璃门”之类的新闻。关于这一点也确实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只能提醒大家尽量避开高峰期。如果你去图书馆只是为了找书看,建议别在期末去。
记得以前看过不少西南联大的资料,总提到联大无论师生,都爱逛茶馆。为此还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才找到答案:原来联大校舍不多,自习教室更少,全校师生数千人,图书馆的座位却只有两百来个,于是师生们下课之后,纷纷来到茶馆,叫壶茶,或—碟花生米,接着坦然入座,—部分聊天向老师讨论问题,—部分找个僻静地看书自习。上大学之后更是顿悟:这不就跟我们期末占不到位子就跑去麦当劳点杯咖啡刷夜复习一样吗?
又想起上大学之前,我总爱翻看手边能找到的一切介绍国内各高校的资料,最在意的就是这所学校的图书馆长什么样。我一次次浏览那些建筑照片,恢弘有之,典雅有之,瑰丽有之,精巧有之。更不止一次幻想自己今后会身处某所风景秀丽的大学,端坐在其美轮美奂的图书馆内翻阅一本本书籍。
诚如各位所知,在上了大学之后,我的这些幻想一一破灭。但至少,还有一点,让我觉得无比欣慰:虽然不是所有图书馆都有好风景,但每座图书馆,都有相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极为丰富的馆藏书籍。
对一座图书馆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进入它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于知识的尊重和渴求。就像很多年前,昆明郊外的小平房里,那群彻夜不眠、抽着烟看着书的年轻人一样。
说到上大学,最憧憬的就是图书馆啦!一排排藏书等我幸临,和帅气学长在图书馆浪漫邂逅什么的(划掉)……正经的,学姐能介绍一下图书馆的正确使用方法么?
问2
我在—所乡镇中学上学,学校所谓的图书馆其实就是拿了间小屋子做做样子。在电视里看到大学里的图书馆都非常高大上啊,不知不早君在这方面有没有可以分享的东西?
问3
不早您好,第一次向您提问,还望帮忙解答。很多文章都把大学里的图书馆描绘得跟人间天堂似的,有读不完的书,有暗自滋生的恋情。现实是不是真的这般美好啊?
原来这世上当真是有一见如故的。作为一名“前·少女”,我表示十分理解学妹你这种满是粉红泡泡的幻想。说实话,我当年白日梦做得可比你厉害多啦。
我梦想中的大学,第一,必然要有一座高大宏伟的图书馆;第二,必然要有一票高大英俊的学长;第三,图书馆必然要依湖而建,我与其中某一位学长相遇在湖边,我怀中抱着几本书行色匆匆,湖畔的微风吹起我的长发……我简直要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点三十二个赞,然后再点起同样数量的蜡烛。
为什么?
有三个字,送给曾经的学姐我,也送给如今的学妹你——想!太!多!
说到图书馆,最先想起来的倒是汪曾祺先生在晚年同忆中记叙西南联大的两段话—一
“我不好好上课,书倒真也读了一些。中文系办公室有一个小图书馆,通称系图书馆。我和另外一两个同学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看书。系办公室的钥匙就由我们拿着,随时可以进去……有的同学看书是有目的有系统的。一个姓范的同学每天摘抄《太平御览》。我则是从心所欲,随便瞎看。
有时只我一个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墙外是坟地,非常安静。在系里看书不用经过什么借书手续,架上的书可以随便抽下一本来看。而且可抽烟。有—天,我听到墙外有一派细乐的声音。半夜里怎么会有乐声,在坟地里?我确实是听见的,不是错觉。”
读这些的时候我上高三,读完之后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憧憬,对于那时的西南联大。可是我憧憬什么呢?破败的校舍,可以抽烟的图书馆,还是半夜墙外坟地里传来的乐声?我却说不清楚。直到后来我自己也读了大学,怀着这不曾消却的憧憬,我在报到第—天就果断前往图书馆探路。那是九月中旬的一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大得像是要把人烤化。我边走边问路,兜兜转转近一个小时才找到那栋二十层的高大建筑。然后被告知新生权限还没有开放,暂时谢绝入内。
现在想来那已是三年前。
如今我也进出校图书馆许多次,借书看书自习,兼带蹭网蹭暖气。提及所谓正确使用方法,倒也颇有一点心得。
首先,关于借书,要明确的一点是,不是图书馆所有的书都可以借出来的。正规的高校图书馆都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文献借阅室和参考书阅览室是绝对分开的。而可以借阅的文献,往往只占馆藏书籍很小的—部分。
其次,每次可以借阅的书籍本数,也有限制。一般来讲,这数量是“教师>研究生>文学院本科生>其他专业本科生”。是的,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
最后,可借阅时间,大部分高校都是一到两个月的样子,可以续借一次。但是如果到期不还,也没有申请续借的话,就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借阅费。
然后是看书,这是重中之重,毕竟大部分馆藏书都只支持现场阅览。不过,说实话,你要想不在图书馆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而是明确找到自己想看的那本书,有点难。
那么,怎么才能在第一次进入校图书馆时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呢?
来,学姐教你个乖。
如今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专门网站。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开浏览器,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字:XX大学图书馆,然后点击网址进入网站首页。贴心的图书馆管理员显然也意识到了新生们可能面临的窘境,因此,常在首页设一个新生入馆教育(当然可能会有其他名目,但大意相同)的超链接。
同时,网站一般支持书目检索,也就是说,你要想在校图书馆找一本书,先到官网搜一下书名,这本书有没有,电子还是实体,实体在哪里,是否支持借阅,所有信息一目了然。然后,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我找不到书看啦!
说到电子书籍,就不得不再提一下,就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来的网络图书馆。顾名思义,这类图书馆提供大量数字资源、电子文献、杂志期刊论文等的阅读和下载。
其实,随着如今电子阅读的逐渐兴起,纸质阅读的优势已在逐渐减小。像学姐我,因为平时阅读的多是一些线性叙述的书籍,因此有一台kindle就足够。已经很少再买纸质书,更遑论去图书馆借书。想起从前看到一条复旦的新闻,说该校历史系一个男生捐出自己的三千多册纸质藏书,将宿舍改造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在电子媒体泛滥的今天,不得不说也是一份难得的情怀。
其实,在借书和看书之外,大学生们心知肚明,图书馆还兼任另一项重要功能,那就是——约会……啊不,自习。
因为本科生没有固定教室,基本上所有高校都会在图书馆设学生自习区。其实我还挺喜欢在图书馆自习的,气氛好,安静,夏有空调冬有暖气,wifi信号稳定。关键是桌子,够大够宽敞,尤其适合趴在上面睡觉。(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
但是自习虽易,占座不易,且睡且珍惜。
尤其每到一些大型考试之前,比如四六级,各专业证书考试,以及每学期的期末考,图书馆各层总是人满为患,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会爆出类似“学生期末抢座,挤碎图书馆玻璃门”之类的新闻。关于这一点也确实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只能提醒大家尽量避开高峰期。如果你去图书馆只是为了找书看,建议别在期末去。
记得以前看过不少西南联大的资料,总提到联大无论师生,都爱逛茶馆。为此还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才找到答案:原来联大校舍不多,自习教室更少,全校师生数千人,图书馆的座位却只有两百来个,于是师生们下课之后,纷纷来到茶馆,叫壶茶,或—碟花生米,接着坦然入座,—部分聊天向老师讨论问题,—部分找个僻静地看书自习。上大学之后更是顿悟:这不就跟我们期末占不到位子就跑去麦当劳点杯咖啡刷夜复习一样吗?
又想起上大学之前,我总爱翻看手边能找到的一切介绍国内各高校的资料,最在意的就是这所学校的图书馆长什么样。我一次次浏览那些建筑照片,恢弘有之,典雅有之,瑰丽有之,精巧有之。更不止一次幻想自己今后会身处某所风景秀丽的大学,端坐在其美轮美奂的图书馆内翻阅一本本书籍。
诚如各位所知,在上了大学之后,我的这些幻想一一破灭。但至少,还有一点,让我觉得无比欣慰:虽然不是所有图书馆都有好风景,但每座图书馆,都有相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极为丰富的馆藏书籍。
对一座图书馆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进入它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于知识的尊重和渴求。就像很多年前,昆明郊外的小平房里,那群彻夜不眠、抽着烟看着书的年轻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