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高中寝室人际关系问卷调查报告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anni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自编的《高中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问卷》对合肥滨湖寿春中学全体住校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在寝室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应积极采取和谐寝室人际关系构建的有效措施,促进高中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寄宿生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寄宿制高中;寝室;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8-0044-03
  【作者简介】孙燕,合肥滨湖寿春中学(合肥,230041)教师,二级教师。
  寝室作为寄宿制高中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进行人际交往与互动的重要阵地。远离父母的监督与教育,寄宿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里,高中生在寝室中能否产生归属感、寝室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都会影响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旨在了解高中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做好问题预防,让高中生在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中健康成长。

一、研究方法与调研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案例分析法。
  (二)研究对象
  选取合肥滨湖寿春中学1505名住校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一年级593人、高二年级 535人、高三年级377人。
  (三)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高中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调查系统进行调查。该问卷针对高中三个年级设计了三套子问卷:高一年级重在了解学生的寝室适应情况及存在的寝室人际困惑与烦恼;高二年级重在了解文理分科后学生重新适应新寝室的现状及相处中的矛盾;高三年级重在了解高考升学压力对寝室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问卷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一年级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调查结果
  1.整体数据统计结果。
  高一学生中,62.39%的学生是第一次体验寄宿制生活,整体而言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良好。“你觉得当前寝室人际关系怎样”这一问题,选择“非常融洽”和“较为和谐”的分别为46.21%和38.79%。此外,学生对和谐寝室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同程度也很高,98.65%的学生认为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是较为重要的。
  目前,“寝室人际关系方面最困扰的问题”(多选题)中,32.21%的学生选择“作息经常受到干扰”,31.87%的学生选择“与室友缺乏话题”,值得关注的是,有59人选择“被室友嘲笑”,47人选择“受到室友的孤立”。“产生寝室矛盾的主要原因”(多选题)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性格不同(47.39%)、做事意见不同(41.65%)、个人习惯不同(41.48%)。关于“良好寝室人际关系的打造”,61.55%的学生认为“相互理解包容”最重要。
  2.交叉分析结果。
  性别因素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相对而言,女生更善于情感表达,亲密性更好一些。男女生因性格的不同,在行为习惯及处理不同问题时的表现上有所差异。
  当室友之间出现不一致情况时,非独生子女“协商一致”的比率(52.12%)略高于独生子女(47.91%),但差异不显著;非独生子女对寝室人际关系“非常满意”的比率略高于独生子女。整体而言,是否独生子女对寝室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不大。
  性格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本次研究简要地将性格分为:外向型、中间型、内向型和其他。性格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较大。在寝室人际关系重要性、相处融洽性、适应性、主动互助性等方面,外向倾向越高,表现优异度越高;内向型学生的同理心更强,但在作息时间、如何与别人沟通等方面容易出现困惑;中间型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容易苦恼,对寝室人际关系的“非常满意”值也显著低于外向型和内向型学生。
  78.38%的无住校经历学生认为寝室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有住校经历的学生选择“非常重要”的比率为73.09%。整体而言,是否有住校经历对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质量影响不大。
  (二)高二年级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调查结果
  1.整体数据统计结果。
  高二文理分科后,学生寝室人员变动整体较大,42.99%的学生的室友“全部变化”,21.50%的学生的室友变动较大;高二年级75.14%的学生对当前寝室满意;72.90%的学生对于“如何与寝室同学相处”更有把握与信心。
  70.65%的学生认为影响寝室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因素是“个性品质”;58.50%的学生与“自私”类型的同学相处最为困惑;对于“你最不能容忍的寝室问题”,选择最多的是“休息时大声喧哗”;10.28%的学生认为寝室中有小团体的存在;46.54%的学生认为处理好寝室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多与室友沟通交流”。
  2.交叉分析结果。
  寝室人际关系中性别差异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女生更关注个性品质、个人隐私,也更能主动倾听与帮助;男生对沟通交流、个人卫生方面的关注度更高。值得注意的是,高二年级的男生在“经常一起出行”以及“如何与寝室同学相处”方面的自信心均高于女生。
  對于“寝室同学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一题,选择“互帮互助的朋友”的非独生子女为70.21%,略高于独生子女(63.11%);“与哪种类型的寝室同学相处最为苦恼”中,62.67%的非独生子女选择“自私”,略高于独生子女(53.69%)。整体而言,是否独生子女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不大。
  整体而言,性格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外向型学生在寝室满意度、融洽性、交往主动性方面更好,对于如何进行交往也更有信心;内向型学生在面对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时往往更具有容忍性;中间型学生在面对矛盾时更倾向于“对方言和”或“冷战”。
  文理科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中的差异与性别差异比较一致,这一结果可能与文科班女生偏多、理科班男生较多有关。   (三)高三年级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调查结果
  1.整体数据统计结果。
  进入高三年级,寝室人际关系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相较于高一、高二年级,50.66%的学生认为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没有变化”,33.42%的学生认为“变得重要”,认为“变得次要”的学生仅占9.81%。32.67%的学生投入在寝室人际关系中的时间与精力“少了很多”;22.81%的学生认为“高三繁重的学业对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有较大影响。
  进入高三,41.11%的学生偶尔会因与寝室同学相处不愉快而影响学习。寝室同学间最容易因“个人习惯不同”(37.93%)、“性格不同”(26.79%)等原因产生矛盾;寝室同学间产生交流障碍的最主要因素为“不注意说话方式”(59.42%);在“影响寝室关系的因素”(多选题)中,89.12%的学生选择“性格”,79.31%的学生选择“习惯”,65.25%的学生选择“三观”;当出现寝室问题时,46.15%的學生选择“自己消化”的方式解决。
  2.交叉分析结果。
  整体而言,性别对高三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较为明显。高三男生更重视寝室人际关系,更愿意选择集体出行,在融洽相处信心值方面高于女生。当然,高三男生中出现偶有争执的情况也比女生多,且面对冲突他们大多数选择“自己消化”这一解决方式。
  进入高三,不同性格类型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现状与高一、高二年级相比有较大差异。内向型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满意度等方面高于外向型与中间型学生;中间型学生因寝室间同学相处不愉快而无法静心学习的人数相对较多,且他们大多倾向于“自己消化”。
  当有困难时,独生子女选择向室友倾诉的比率为23.20%,高于非独生子女(14.21%)。对于“如何与寝室同学和谐相处”,独生子女选择“很有信心”的比率为74.23%,高于非独生子女(66.67%)。整体而言,是否独生子女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小,没有显著差异。
  高三理科生选择对目前寝室满意(含非常满意)的比率为75.97%,高于文科生(65.55%);进入高三后,投入在寝室人际关系中的时间与精力,文科生选择“少了很多”的比率为36.97%,略高于理科生(30.62%)。整体而言,文理科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中的差异较为明显,理科生对寝室的满意度、重要性认识等方面高于文科生;但是理科生在偶有争执、忍耐、遇到问题自己消化方面的比率也高于文科生。该结果与性别统计结果完全一致。

三、建设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几点思考


  (一)开设相关课题,培养高中生人际交往的技能
  通过主题班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课程方式对高中生进行人际交往技能方面的培训。依据各年级的调查结果,高一年级可以开设的主题有:学会表达、学会尊重、玩笑有度、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高二年级可以开设的主题有:良好性格的培养、关爱他人、换位思考、学会沟通、守住秘密等;高三年级可以开设的主题有:情绪管理、学会倾诉与求助等。通过活动与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换位思考、沟通、合作等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促进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以优秀促优秀,打造“榜样课堂”
  评选出一些优秀寝室在本班级或其他年级、班级进行巡回演讲。演讲中可以依据现实情况分成男生组与女生组,针对男女生在寝室人际关系中的不同之处给出有效建议。
  (三)以寝室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寝室文化活动,如寝室美化、寝室命名、宿舍公约大讨论以及以寝室为单位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元旦晚会、寝室人际心理剧大赛)等,培养寝室同学间互动交流、团结合作等能力,在良好的寝室文化营造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
  (四)以规则制度为保障,在规矩中构建人际方圆
  针对寝室长值班制度、楼层管理制度等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要求;加强对生活教师、寝室长、楼长等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角色,掌握寝室人际问题处理的知识并提升解决寝室冲突的能力;文明寝室评比中将“寝室人际关系是否良好”作为标准之一。
  (五)加强对个案的研究,做好寝室人际冲突预防
  针对寝室人际相处中冲突较为严重的集体或个人,如适应不良、小团体矛盾、被孤立等情况,心理健康教师要利用专业的知识进行辅导或帮助。对于典型的案例可以进行归类、总结,形成科学的应对机制,做好寝室人际冲突预防工作。
其他文献
【关键词】心理暗示;积极心理;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73-04  【作者简介】张显鹏,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30)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高一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诸多挑战,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对自我形成“消极暗示”。反复的“消极暗示”会导致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而不恰当
兒童的所有行为都是其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这一隐藏的背景知识,就无从理解他的行为。这种现象叫作人格的统一性,本书的第二章节主要剖析了这一理念。  人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人对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的理念和行动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和理解。不结合儿童成长的具体环境,孤立地寻找儿童某个异常行为的解决方案,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
一、“学习”,我讨厌你  小杨,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常年在外地上班,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虽然是女生,爷爷奶奶并无“重男轻女”思想,反而认为孩子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对她格外溺爱与纵容。小杨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成绩很好,父母偶尔回家便会用物质奖励她。在小杨上小学四年级时,奶奶去世,父母不得不回来照顾她。由于长期与孩子缺乏情感沟通,外加夫妻双方一直没有生活在一起,小杨父母经常为琐事争
【关键词】一年级;亲子关系;陪伴;鼓励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6-0019-03  【作者简介】1.陈晓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22)教师,一级教师;2.解丽娟,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22)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小學生”的新角色常常让一年级学生和家长都无法
【摘 要】2014年新高考改革之后,生涯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各学校关注的热点。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推行“培养研究型学生、造就研究型教师、建设研究型学校文化”的办学理念,以“研究型人格养成”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和生涯教育的主要落脚点。学生在实践、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而整合自我认识、理解社会、进行生涯规划。  【关键词】研究型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
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将所作《沁园春·雪》(以下简称《雪》)书赠柳亚子先生,其后,柳亚子将《雪》在“柳诗尹画联展”中展出,并为联展作跋评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据吴祖光回忆,他得到《雪》词后,认为《雪》“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遂于1945年11月14日
【摘要】本文試图从从情节设置、舞美设计、表演风格三个方面对孟京辉工作室2014年度新戏《寻欢作乐》的主题进行揭示和分析,中选取戏剧元素,对剧作中戏剧美学与哲学思想内涵的结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人生的哲学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寻欢作乐;人生;罗素;哲学;《论幸福》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孟京辉工作室的2014年度新戏《寻欢作乐》于2014年4月10日在北京蜂巢剧场首度上演。
【关键词】宿舍人际关系;中职;PAC理论;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73-03  【作者简介】1.宋晓红,广东省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广东东莞,523000)教师,讲师;2.许晓霞,广东省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广东东莞,523000)教师,高级讲师。  【设计理念】  中职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时期,喜欢
工作實践中发现,全寄宿制高中生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与走读的学生相比,全寄宿制学生与外界社会及家庭接触的时间较少,日常活动相对单一、枯燥;二是全寄宿制生活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校园内,学生交往人群有限,负性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三是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状态存在不稳定、自主、封闭、不平衡等特点。团体心理辅导为全寄宿制高中生提供了适当的情境,学生在共同的活
【关键词】价值观;自我;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0—0071—03  【作者简介】杨滨妮,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福建漳州,363000)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如何评判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它的发展和成熟是一个不断内省和完善的过程。价值观在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