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以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支撑核心技能培养的面向岗位群的课程集组成。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岗位群 课程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103-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是办学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校应如何发挥作用,有效地组织、协调和实施“工学结合”的各个方面,从而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仅就“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通过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能力这一基本层面提出几点思考。
1 对“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内涵的解读
1.1 理解“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进行的一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将学校的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将企业中的岗位需求贯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能适合岗位工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职高专中原有的单一基础教育将变化为专业素质教育,原有的单一技能训练将转变为综合技能训练,单纯的学校教学环境将转变为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是两个相对独立、平等的主体,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实现一个企业和多个学校合作,一个学校也可以和多个企业合作。
1.2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核心技能
在近年高职高专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都很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往往忽视了社会生存、合作与发展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能力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即核心技能。也就是说,“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模式应当以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围绕核心技能的培养来展开。
1.3 教学课程体系结构变革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在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依托点是岗位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实行定单式培养,既满足企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满足学校、企业和人才三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不能满实现校企合作培养目标的,必须进行改革和发展,专业和课程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教学载体,也是自身实力最集中展现的平台,因此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必须重新构建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结构,淡化学科界限,突出技能模块,基于校企合作以岗位群为依托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也是核心技能培养目标实现的坚实基础。
2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岗位群课程体系的构建
2.1“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一定的培养目标所确定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基本框架。其形式内容,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构建课程体系,应当紧紧依靠“工”的实践教学资源,发挥“学”的主导作用,将“工”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调整成为培养学生核心技能这一基本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应是在市场需求的指导下,以“工”所具有的职业岗位群技能模块为基础,以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形成课堂素质教学和岗位群现场教学两个互为支撑、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2.2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岗位群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实施,主要内容包括:
2.2.1 引入行业标准制定课程目标
行业业标准是从业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职业教育应将行业、企业标准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并随行业标准的提升调整相应的课程目标。
2.2.2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组织课程内容
高职教育应当按什么样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这关系到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变化。第一,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创新以项目、产品、案例、任务、设备等为载体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第二,按照课程内容与行业工作的匹配度抓好课程改革与建设。第三,要解构学科体系、重构符合行业、企业特点和规律的课程体系。总之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实际的工作场景,很快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快速地实现“零距离”上岗。
2.2.3 以岗位群为依托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
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造被认为是打破课程学科化取向的一种有效探索。模块课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职业分析、岗位分析,概括出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模块来培养和形成工作过程必需的能力与技能。
2.2.4 利用通识课程提高文化素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象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人。关注人的职业就要把握职业教育的完整性,包括其工作的能力和生活的能力等。拥有合理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2.3 基于校企合作以岗位群为依托的课程集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必须要突破以往以学科为主的课程结构框架,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构建方式,以培养核心技能为根本,建立由岗位素质课程集、核心技能课程集和职业拓展课程集三个基本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使学生既能满足个性岗位的技能要求,又能在群的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获得必要的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基本内容描述如下:
岗位素质课程集:应具备职业适用性、社会通用性和岗位迁移性的特点,按适应岗位群工作的基本素质来设置,包括思想道德、身体、科学、人文素质等课程。其中,科学素质类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而起支撑作用,经过岗位课程学习,学生不但掌握岗位群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该岗位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这一课程集合,以必修的模式提供给学生,使其在基本素质方面有坚实基础。
核心技能课程集:分为群能力课程集和岗位技能课程集两大类来设计。群能力课程集以满足岗位群的通用能力为目标,以宽泛的应用性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来规划课程;岗位技能课程集则以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专门技术和应用技能为基础来组织课程。这一课程集合,以选修的模式提供给学生,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订单式培养和非订单式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职业拓展课程集: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以培养横向发展和纵向延伸能力为主。这一课程集应在具备核心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有接受本岗位群较高层次教育同时向职业相关领域渗透的能力。
2.4 相关教学模式的支撑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应该按照核心技能这一培养目标进行重组和优化,淡化理论知识,强化理论的应用技能。目前典型的“现场教学”、“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工作任务”等与“工”密切结合的教学形式都是“工学结合”的理想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可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工学交替或工学并进、顶岗实习等组织方式,使“工”的一方在教学全过程中都能够真正参与,实现“工”与“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实质性结合。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是当前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提出的,也是当前实现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这一模式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开辟广阔的空间。而基于校企合作以岗位群为依托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希望在学校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和企业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工学结合”不断地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炳南.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7):46-47.
[2] 蒋振杰.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J].华商,2008,(08):91-92.
[3] 冯雪姣,孙建文.企业市场性原则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借鉴作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2):32-34.
[4] 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67-70.
[5] 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2008,(09):151-152.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岗位群 课程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103-0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是办学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校应如何发挥作用,有效地组织、协调和实施“工学结合”的各个方面,从而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本文仅就“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通过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能力这一基本层面提出几点思考。
1 对“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内涵的解读
1.1 理解“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进行的一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将学校的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将企业中的岗位需求贯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能适合岗位工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职高专中原有的单一基础教育将变化为专业素质教育,原有的单一技能训练将转变为综合技能训练,单纯的学校教学环境将转变为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是两个相对独立、平等的主体,校企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实现一个企业和多个学校合作,一个学校也可以和多个企业合作。
1.2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核心技能
在近年高职高专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都很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往往忽视了社会生存、合作与发展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能力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即核心技能。也就是说,“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模式应当以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围绕核心技能的培养来展开。
1.3 教学课程体系结构变革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在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依托点是岗位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实行定单式培养,既满足企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满足学校、企业和人才三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不能满实现校企合作培养目标的,必须进行改革和发展,专业和课程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教学载体,也是自身实力最集中展现的平台,因此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必须重新构建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结构,淡化学科界限,突出技能模块,基于校企合作以岗位群为依托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也是核心技能培养目标实现的坚实基础。
2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岗位群课程体系的构建
2.1“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一定的培养目标所确定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基本框架。其形式内容,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构建课程体系,应当紧紧依靠“工”的实践教学资源,发挥“学”的主导作用,将“工”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调整成为培养学生核心技能这一基本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应是在市场需求的指导下,以“工”所具有的职业岗位群技能模块为基础,以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形成课堂素质教学和岗位群现场教学两个互为支撑、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2.2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岗位群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实施,主要内容包括:
2.2.1 引入行业标准制定课程目标
行业业标准是从业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职业教育应将行业、企业标准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并随行业标准的提升调整相应的课程目标。
2.2.2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组织课程内容
高职教育应当按什么样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这关系到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变化。第一,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创新以项目、产品、案例、任务、设备等为载体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第二,按照课程内容与行业工作的匹配度抓好课程改革与建设。第三,要解构学科体系、重构符合行业、企业特点和规律的课程体系。总之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实际的工作场景,很快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快速地实现“零距离”上岗。
2.2.3 以岗位群为依托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
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造被认为是打破课程学科化取向的一种有效探索。模块课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职业分析、岗位分析,概括出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模块来培养和形成工作过程必需的能力与技能。
2.2.4 利用通识课程提高文化素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象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人。关注人的职业就要把握职业教育的完整性,包括其工作的能力和生活的能力等。拥有合理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2.3 基于校企合作以岗位群为依托的课程集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必须要突破以往以学科为主的课程结构框架,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构建方式,以培养核心技能为根本,建立由岗位素质课程集、核心技能课程集和职业拓展课程集三个基本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使学生既能满足个性岗位的技能要求,又能在群的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获得必要的发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基本内容描述如下:
岗位素质课程集:应具备职业适用性、社会通用性和岗位迁移性的特点,按适应岗位群工作的基本素质来设置,包括思想道德、身体、科学、人文素质等课程。其中,科学素质类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而起支撑作用,经过岗位课程学习,学生不但掌握岗位群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该岗位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这一课程集合,以必修的模式提供给学生,使其在基本素质方面有坚实基础。
核心技能课程集:分为群能力课程集和岗位技能课程集两大类来设计。群能力课程集以满足岗位群的通用能力为目标,以宽泛的应用性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来规划课程;岗位技能课程集则以具体工作岗位要求的专门技术和应用技能为基础来组织课程。这一课程集合,以选修的模式提供给学生,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订单式培养和非订单式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职业拓展课程集: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以培养横向发展和纵向延伸能力为主。这一课程集应在具备核心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有接受本岗位群较高层次教育同时向职业相关领域渗透的能力。
2.4 相关教学模式的支撑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应该按照核心技能这一培养目标进行重组和优化,淡化理论知识,强化理论的应用技能。目前典型的“现场教学”、“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工作任务”等与“工”密切结合的教学形式都是“工学结合”的理想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可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工学交替或工学并进、顶岗实习等组织方式,使“工”的一方在教学全过程中都能够真正参与,实现“工”与“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实质性结合。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是当前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提出的,也是当前实现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这一模式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开辟广阔的空间。而基于校企合作以岗位群为依托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希望在学校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和企业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工学结合”不断地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炳南.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7):46-47.
[2] 蒋振杰.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J].华商,2008,(08):91-92.
[3] 冯雪姣,孙建文.企业市场性原则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借鉴作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2):32-34.
[4] 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67-70.
[5] 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J].经济师,2008,(09):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