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校作为全国高校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应肩负其特殊的历史使命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吉首大学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文化精神坚持平民办学的理念,肩负起培养地方人才,建设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的历史使命,并且在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卓见成效。
关键词:吉首大学;地方高校;特殊使命;平民办学
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在办学规模、地理位置、社会声誉、办学实力等诸方面处于弱势的地方高校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稳定持续发展是目前地方高校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吉首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平民办学的理念,以培养地方人才,建设地方经、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的办学宗旨,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稳步前进。
1 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给学校准确定位
1.1 吉首大学历史沿革和地域环境
吉首大学是1958年9月由国务院批复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60年国务院批复改为师专。1978年8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吉首大学并改建为省属综合性大学。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984年湖南省委书记焦林义来校现场办公,进一步明确了吉首大学是一所地方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为湘西和省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吉首大学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
1.2 吉首大学的定位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坚持立足湘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充实内涵,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主动服务民族地区,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服务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为主的功能较强、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属性定位:民族性、地方性、教学型地方综合性大学。
2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办学思路
2.1 学校明确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观
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就明确提出了“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树形象”的办学思路。近几年来,学校按照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坚持立足区域、突出特色、强化功能的办学思路,喝湘西水,做湘西文章,培育特色,强化特色,在湘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自强勤俭、开拓进取、统筹协调的发展观
艰苦奋斗是吉首大学与生俱来的本色,是传校之宝,力量之源。长期以来,学校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内在的精神动力,努力克服区位劣势和基础弱势,勤俭自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负重前行。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坚持学校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学校发展与促进地方发展相结合,学校发展与现实基础相结合。
2.3 以人名校、以业报国、服务地方的价值观
“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是学校几十年艰苦奋斗办学的精神提炼,是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它激励师生员工志存高远、追求卓越,鞭策师生员工为学校增光,报效祖国。服务地方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提出了“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湘西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的朴素办学思想之后,学校将其固化在发展规划中,进一步确立了“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的服务面向定位。
2.4 德才兼备、务实致用的人才观和通专结合、多向适用的质量观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德才兼备、素质为本、务实致用的人才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按照“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既使学生具备本科人才普遍性规格要求,又体现鲜明的个性特色,不失吉大人的本色和特质。
3 在培养地方性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3.1 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吉首大学坚持“立足湘西,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践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据湘西自治州2006年7月不完全统计,分布在湘西州各条战线的吉首大学毕业生有30000余人。全州各类学校教师总数26937人,其中吉首大学毕业生16398人,占60.87%,行政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11493人,其中吉首大学毕业生5174人,占45%。全州处级干部1082人,其中吉首大学毕业生597人,占45.4%。[1]并且在学校历届毕业生中,优秀人才辈出。
3.2 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成效
吉首大学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3项。2012年至2015年,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91项,社科基金项目65项,立项经费5000多万元。社会科学领域在区域经济、沈从文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科学领域研发了“米良一号”猕猴桃品种及深度开发,在杜仲、葛根、椪柑醋、矿产品与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产学研方面,近年来先后与武陵山片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了20多个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发布了我国首部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美味獼猴桃“米良一号”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帮助湘西20余万农民摆脱贫困,湘西矿产资源研究成果已孵化出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
3.3 吉首大学取得的社会声誉
吉首大学在坚持“平民办学”的理念中,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在培养“服务地方性人才”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曾庆红、尉健行、贾庆林、刘云山等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高度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肯定“吉首大学具有特殊价值”,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学校
时高兴地说“看到了吉首大学,就看到了武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希望”。[3]
参考文献
[1][2][3]吉首大学概况.[2015-12-09].http://www.jsu.edu.cn/.
作者简介:蒋超美(1965-),女,汉族,副研究馆员。
关键词:吉首大学;地方高校;特殊使命;平民办学
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在办学规模、地理位置、社会声誉、办学实力等诸方面处于弱势的地方高校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稳定持续发展是目前地方高校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吉首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平民办学的理念,以培养地方人才,建设地方经、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的办学宗旨,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稳步前进。
1 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给学校准确定位
1.1 吉首大学历史沿革和地域环境
吉首大学是1958年9月由国务院批复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60年国务院批复改为师专。1978年8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吉首大学并改建为省属综合性大学。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984年湖南省委书记焦林义来校现场办公,进一步明确了吉首大学是一所地方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为湘西和省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吉首大学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
1.2 吉首大学的定位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坚持立足湘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充实内涵,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主动服务民族地区,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服务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为主的功能较强、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属性定位:民族性、地方性、教学型地方综合性大学。
2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办学思路
2.1 学校明确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观
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就明确提出了“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树形象”的办学思路。近几年来,学校按照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坚持立足区域、突出特色、强化功能的办学思路,喝湘西水,做湘西文章,培育特色,强化特色,在湘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自强勤俭、开拓进取、统筹协调的发展观
艰苦奋斗是吉首大学与生俱来的本色,是传校之宝,力量之源。长期以来,学校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内在的精神动力,努力克服区位劣势和基础弱势,勤俭自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负重前行。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坚持学校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学校发展与促进地方发展相结合,学校发展与现实基础相结合。
2.3 以人名校、以业报国、服务地方的价值观
“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是学校几十年艰苦奋斗办学的精神提炼,是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它激励师生员工志存高远、追求卓越,鞭策师生员工为学校增光,报效祖国。服务地方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提出了“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湘西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的朴素办学思想之后,学校将其固化在发展规划中,进一步确立了“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的服务面向定位。
2.4 德才兼备、务实致用的人才观和通专结合、多向适用的质量观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德才兼备、素质为本、务实致用的人才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按照“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既使学生具备本科人才普遍性规格要求,又体现鲜明的个性特色,不失吉大人的本色和特质。
3 在培养地方性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3.1 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吉首大学坚持“立足湘西,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践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据湘西自治州2006年7月不完全统计,分布在湘西州各条战线的吉首大学毕业生有30000余人。全州各类学校教师总数26937人,其中吉首大学毕业生16398人,占60.87%,行政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11493人,其中吉首大学毕业生5174人,占45%。全州处级干部1082人,其中吉首大学毕业生597人,占45.4%。[1]并且在学校历届毕业生中,优秀人才辈出。
3.2 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成效
吉首大学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3项。2012年至2015年,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91项,社科基金项目65项,立项经费5000多万元。社会科学领域在区域经济、沈从文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科学领域研发了“米良一号”猕猴桃品种及深度开发,在杜仲、葛根、椪柑醋、矿产品与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产学研方面,近年来先后与武陵山片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了20多个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发布了我国首部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美味獼猴桃“米良一号”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帮助湘西20余万农民摆脱贫困,湘西矿产资源研究成果已孵化出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
3.3 吉首大学取得的社会声誉
吉首大学在坚持“平民办学”的理念中,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在培养“服务地方性人才”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曾庆红、尉健行、贾庆林、刘云山等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高度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肯定“吉首大学具有特殊价值”,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学校
时高兴地说“看到了吉首大学,就看到了武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希望”。[3]
参考文献
[1][2][3]吉首大学概况.[2015-12-09].http://www.jsu.edu.cn/.
作者简介:蒋超美(1965-),女,汉族,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