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材 把握重难点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线数学教师逐步接受了新的课程理念,并努力地把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同时也看到有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本节课的概念、法则、性质等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不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了。
  通过多次课后与老师的交流,我们找到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学生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知道了教学的重点,也知道了教学的难点,但是不知道怎样去突出重点,怎样才能突破难点。
  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我们尝试教师探究集体备课模式,形成了“研读教材——交流讨论——形成教案”的集体备课的做法。
  下面是开展集体备课的一个案例。
  主持人:今天我们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课题是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备课的思路应该是:第一,考虑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即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第二,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即过程与方法。第三,考虑怎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即情感与态度。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核心。我们的备课分为三步:研读教材——交流讨论——形成教案。请大家阅读教材,同时请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阅读,你认为应该落实哪些知识点?除了知识点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2)你认为这些知识点中哪些是关键的?你认为学生在学习垂直和平行两个概念时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3)你认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有了哪些生活经验?需要利用哪些基础知识?为什么?
  (4)在教学时如何突出重点?怎样突破难点?即怎样落实有效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提供什么材料让学生进行操作?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
  (教师阅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0分钟。)
  主持人:大家刚才已经阅读了教材。请说说,你通过阅读,读出了哪些新知识点?
  教师:在本节教材里,新的知识点有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垂线、垂足等。
  主持人:在这些知识点中,你认为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我认为互相垂直、互相平行是重点。(主持人板书:重点:互相垂直、互相平行)
  主持人:根据以往的经验,你认为学生在理解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时,会出现什么困难或问题?
  教师1:学生对那些暂时还没相交,但延长后会相交的两条直线也属于相交的情况比较难理解。这是学生知识基础和想象能力的问题。(主持人板书,延长后相交的两条直线)
  教师2:我曾上过这个内容,有学生认为只有沿垂线才是垂直,或者只有水平线才是平行。
  教师3: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单独说某条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
  主持人:你认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有了哪些生活经验?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线和垂线的现象,比如斑马线、双杠、黑板的对边、相邻的边、三角板的直角边等等。
  主持人: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平行和垂直现象,学生对垂直和平行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只是需要在教学当中把这些感性的认识升华。学生在认识平行和垂直的概念时需要利用哪些基础知识?为什么?
  教师:第一是需要知道直线的特点,这是理解暂时不相交但实际相交的现象的基础;第二需要有关于直角的知识,这是判断垂直的基础。
  主持人:从教材中,例题的两幅图,编者是什么意图?
  教师1: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应让学生合作探究。
  主持人:你打算预设什么教学活动?怎样落实有效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提供什么材料让学生进行操作,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
  教师1: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认识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根据教材的提示,可以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地画两条直线,然后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把这些作品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或者说标准,得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再通过让学生观察相交中的作品中,有哪个是特殊的,并说说,为什么特殊?这样就可以得出了垂直的作品。
  教师2:学生怎么就知道从相交的角度来找到特殊的一类呢?
  主持人:对啊,怎样引导学生按这个标准来分类呢?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句提示:“从相交所成的角来看,你们认为哪两条直线的位置最特殊?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往这方向引导了,不至于太过于分散,浪费时间。
  主持人:刚才那位老师能不能具体地说说作图分类这一活动怎样完成?
  教师:好的。第一步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也就是在同一平面上画两条直线,学生画的同时。老师巡视。第二步,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小组交流讨论:如果把这些作品分类,可以怎样分?你们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或者说标准是什么?反馈后,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再次交流讨论:如果再把这些作品重新分类,你们认为可以怎样分?为什么?第三步,认识平行线。这个概念就从学生的作品中直接引入,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想象:刚才我们把这组直线延长后没有相交。想像一下如果把这张白纸再扩大,把直线再延长,它们会相交吗?永远都不会吗?然后老师就告诉学生:像这样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我们把它们叫平行线。第四步,认识互相垂直线。引导学生看相交的这组直线,引导学生从它们相交所成的角看,你认为哪一组最特殊?特殊在哪里?老师就指出这样的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互相垂直。
  主持人:好的,让学生自主作画、交流分类的理由,找准了探究的点,而且说得很详细。刚才我们预计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单独说某条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的情况,我们可以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互相的意思?
  教师:可以在练习时出一个判断题,一只画一条直线,老师故意说这是平行线或垂线,引起学生的争议,强调平行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的关系。
  主持人:通过练习的设计我们还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刚才大家也预计到了有学生会认为只有沿垂线才是垂直,或者只有水平线才是平行,我们都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几组直线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也就是不论同一平面的两直线的位置和方向如何,只要它们是相交成直角的,就是互相垂直;只要它们是永不相交的,就是互相平行。
  我们通过研究教材,能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探究活动,设计得很好,请大家注意在施教的过程当中,要设计好每一个提问,设计好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好问题,设计好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进入有实效的探究活动当中去。在练习的设计当中注意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帮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略)。
其他文献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政治》教科书,亮点之一是在每个单元(或专题)后面安排了内容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这一做法既能对单元知识提供一定的事例佐证和体系归纳,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教材理论,又给学生提供了开展探究活动的新平台,更好地体现生活类教材的特点,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服务。可以说上述亮点指向明确,积极意义明显。但美好的动机与设想并不总是随着人们的愿望而变为现实。    一、教师开展学科
期刊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准备E课,却忽然发现讲台上横着一把断了的教学用直尺。再一看同学,似乎啥事也没发生。我沉吟了一会儿,转身在黑板中间写上“追悼会”三个大字;又沉默了一会,低沉地说:“同学们,我们的一位伙伴,今天不幸与世长辞了。本节语文课,我们用一点时间,为它举行个简短的追悼会,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同学们十分惊讶,有的四顾教室,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大惑不解……我双手捧起直尺,说:“该伙伴的遗体已经停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在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策略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创设直言情境,引导鼓励学生提问题    在以往教学中,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依问而答,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想出的问题也比较单一、呆板,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我尽量把教材中出现的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断创设既贴近教学生活情景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期刊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认为是炼词造句的典范,特别是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其实在这句诗里不仅仅是这个“绿”字用得好,还有一个也用得十分恰到好处的“又”字,通过这个“又”字,使全诗上下联相联系,使前后句相映衬,从而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春风明月这美景而产生的对时光已逝的感叹和长期在外欲
期刊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场景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1、精心选择课堂智慧的制高点,成为动态生成
期刊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古诗,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走进校园,在神韵独具、耐人味的景观栏里,颇具匠心的便是那一幅幅“诗配画”。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观主题,优美的诗和雅致的画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既形象地诠释了诗意,又使诗意与美景相映成趣。令人回味
期刊
调查对象:本地区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过程:2007年5月-7月,共发调查问卷950份,回收920份,回收率96.8%,访谈85人次。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校本研究活动越来越被基层学校所重视。然而,在目前大多数的校本研究中,对学生的研究仍比较薄弱,学生问题还没有真正成为校本研究的关注点。尽管对学生问题诸如学生生理和心理、学习动机等一些具有普遍意
期刊
近年来,各级科研部门和中小学十分重视研究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语文科的探究活动也时有举行,笔者对于语文评价机制颇有感触,写出来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语文探究课多元评价的必要性    实行语文探究课的多元评价,是指更多地关注上课教师的课堂闪光点,为教育教研提供更多的实践理论支撑。每一个教师的上课形式都有独特的表现,每一语文课都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语文教师的统
期刊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2007年北京市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李晶教授又谈到:“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通过收集事实找到规律,还要将这些规律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即观念,提升、改变学生的原有观念,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扩展和发展。小学的科学教育目标应该是以科学观念为核心的科学素养教育,突出科学观念。”由此可见,科学教
期刊
课堂教学活动由无数的细节构成,细节虽小,但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愈发感受到教学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趣味性。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