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细支气管炎是小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其病原体主要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约占58%[1]。该病以呼吸道急性炎性反应、水肿、上皮细胞坏死、黏液分泌增多及支气管痉挛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喘憋、三凹征和气促。目前针对此病尚缺乏公认的有效药物[2],临床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为主。在针对病因的治疗方面,过去常规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美国儿科学会制定的《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和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 work (SIGN)制定的《儿童细支气管炎:国家指南》中均不推荐使用利巴韦林。近年来,干扰素(IFN)由于其广谱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IFN α-1b 是中国人主要的抗病毒亚型,其基因来源于健康中国人,与其他亚型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较低,安全性更好,因此更适用于儿童使用[3]。本文对 IFN的生物学特征、作用机制及其在儿童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应用等相关因素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