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冬天,又开始翻箱倒柜,寻找棉衣棉鞋过冬。忽然,一个袋子从柜子里滚落下来,原来是一双手工棉鞋,把它捧在掌上,一种沉甸甸的暖意弥漫开来……
前几年,我在本地区的一个海岛学校支教,那里远离闹市区,和外面隔着一条长长的拦海大堤,离家三十几里地。每日往返奔波,要换乘两次公交车,再爬上几弯坡道才能到达。小学校坐北朝南,只有一座四层的教学楼,东面靠山,北面临海,南面是一个小型操场。
每年一到冬至,天色就苍莽起来,风势凛冽,萧条冷落。云被刮得翻滚着往东南跑,山石呈生铁锭的青灰色,枯衰的草在风中乱舞。几点松树的墨绿,还显露着一点生机。每日上坡下坡,被海风无情地推搡着,瘦小的老师被刮得直打转。冷风小蛇一样地钻进脖子里,疯狂地撕扯着我们的头发,鞭子似的打在脸上,冻得人眼泪横飞、鼻涕直流。我们一头冲进了办公室,它还打着唿哨儿追着不放,死皮赖脸地拍着窗户叫嚣。
那一天,恰好是腊八节,风势尤为猛烈,大家厌憎这酷寒的鬼天气,不迭声地怨艾着。忽然,一对70岁左右的老人敲门进来,裹挟着一股寒气。老爷爷手里提着两个大袋子,老奶奶跟在他后面。老奶奶刚站定,就喘息着笑眯眯地说,数九寒冬的,学校靠海边冷,人民教师不容易,她给每位老师做了一双棉鞋穿。老爷爷将鞋取出来,一双一双摆到白瓷砖上,地面瞬间就开了鞋子花,鲜亮鲜亮的。数一数,总共十四双,正是全体教师的人数。我们一时间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海岛学校,全校只有一百多名学生,我们在那里支教,一待就是三年,有点儿与世隔绝的味道。海边夏季潮湿,冬季寒冷,才到深秋,我们就毫不含糊地穿上了冬衣,一直要穿到第二年五月。在海岛工作的人,谁也不敢和寒冷较劲儿,即便年轻也不行。大家整天裹得像粽子,美丽就像诗和远方一样遥远。办公室的衣架上,每人都挂着一件厚棉衣,以备不时之需。
教室外,二三十米处就是大海,平时无风亦起三尺浪。春夏两季,碧海蓝天,白云飘荡,小孤山忽隐忽现,帆船来回穿梭,一幅幅画浮映在窗口,怎么都看不够。而冬季呢,风高浪急,寒气逼人,看一眼就浑身打战,我们开玩笑说“冬天不看海,看海你莫来”。教室里没有空调暖气,冷气从脚下冒上来,下了课要用热水袋焐焐手才好改作业,亏得孩子们是在那里长大的,都适应了寒冷的气候。
老爷爷说,棉鞋是他家老太婆做的,他是来帮忙提鞋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他又动情地说,为了这百十个岛上小孩,我们老师风里来雨里去地来回跑,老奶奶一直记挂在心上,在家老念叨呢!黄校长也来了,她看到两位老人大冷天来学校看望大家,很过意不去,一再推辞不收。爷爷只得解释道,老奶奶得病有七八个年头了,大家就成全她的心意吧!校长也不好再固执了。
大家迟疑着上前,各自拿了一双,不迭声地称赞棉鞋好看,夸赞老奶奶心灵手巧。棉鞋的花色真不少,紫红的、橘红的、棕红的、朱红的……只是每一种都离不开暖乎乎的红。办公室陡然热闹起来了,欢声笑语,连窗外海风狂躁的呼啸也矮了几分,孤寂的海岛涌起了春意,空气变得暖洋洋的。
小张老师递给我一双朱红色的棉鞋,说那颜色最适合我了。我托起鞋仔细端详着,发现鞋面不是布料裁剪的,而是钩针一针一线钩织的,正中排列着一朵朵小红花,也像一颗颗爱心,四周环绕着一道道斜纹,精致又喜气。鞋帮衬里是细软的红色拉绒布,里面填着柔软厚实的丝绵。鞋底是红白黑三色相间的,暖和又好看。叫我惊异的是,毛线绳里还配着红绿黄蓝各色金线,整个鞋子看上去像无数颗小星星在闪烁,煞是漂亮。奶奶真是用心了。
我捧起棉鞋,把两只脚小心伸进去,感觉像放在老人张开的一双温暖手掌里,再轻轻走上几步,让鞋子的温暖灌满全身。我忽然觉得,脚下这一抹火红的颜色,和天上的太阳一个样,小火炉一般烘烤着我们,抵挡那寒寂清冷的海岛气候。
一个生病的老人,从选料、钩织,到做帮、上底,要花费多少工夫呢?如果一双鞋做五天的话,十四双就要做两个多月。难道说,自秋天起,她就不停地织啊织,不顾老眼昏花,不管身体难受,在海风吹拂的院子里,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在日光下、月光下……终于做好了一双、两双、三双……每完成一双,她就满意地叹息一声,细心地用红线串起来,放进袋子里收好。那种满足和快乐,让她忘记了身上的病痛……
两位老人,头发花白了,清瘦的脸上挂着笑容。老爷爷个头很高,老奶奶五官端庄,年轻时该是多么美好的一对伉俪。我们试穿棉鞋时,他们乐呵呵地笑着,像看着自家的儿女,眼里堆满了慈爱。码数正好啊,正好……奶奶喃喃地念叨着,脸上的皱纹像三月的海波,轻盈地荡漾开去……
校长觉得老人家带病给我们做鞋,这份情太沉重了,说要报道这件事,好好感谢他们,我们也连声附和。奶奶一听,连忙摆手摇头,坚决不同意,说她不要报道,也不要感谢,只要大家的脚暖和就行了。我们以为老人家在客气呢,谁知她竟反复强调,说她做那些鞋是自愿的,不想被宣扬出去,如果硬要宣扬出去,就伤了她的心了……说到最后,眼圈都红了。大家又一次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也许,她觉得她做这些事,就像在家里织渔网,给孙女做饭一样,为支教老师们做鞋子,心里是欢喜乐意的。看到老人家态度坚决,校长只好作罢,便邀請两位老人和我们合影留念,没想到这个他们也不愿意。校长一再表达没有别的意思,留个纪念而已,说了好几回,老人才同意了。
没有人提醒暗示,老师们自觉地把鞋摆成了一个弧形,大家站在弧形后面,就像站在一道艳丽的彩虹里,更像对着十四双棉鞋庄重致敬……女教师们围着奶奶,男教师靠着爷爷,我们没有人扭捏作态,笑得很开心,两位老人也笑了。我挽着奶奶的胳膊,不小心触碰到了她的手——那像沙砾一样粗糙的手,一下子刺痛了我,想起她用那双划船桨的手,拉渔网的手,敲海蛎的手,带着病痛又捏起了细细的针……一阵酸涩,泪突然涌上了眼眶,又使劲咽了回去。
老人家怕耽误我们上课,很快向我们告别,黄校长将他们送到楼下操场,我们只好站在窗口,目送着他们消失在人群里。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 止
前几年,我在本地区的一个海岛学校支教,那里远离闹市区,和外面隔着一条长长的拦海大堤,离家三十几里地。每日往返奔波,要换乘两次公交车,再爬上几弯坡道才能到达。小学校坐北朝南,只有一座四层的教学楼,东面靠山,北面临海,南面是一个小型操场。
每年一到冬至,天色就苍莽起来,风势凛冽,萧条冷落。云被刮得翻滚着往东南跑,山石呈生铁锭的青灰色,枯衰的草在风中乱舞。几点松树的墨绿,还显露着一点生机。每日上坡下坡,被海风无情地推搡着,瘦小的老师被刮得直打转。冷风小蛇一样地钻进脖子里,疯狂地撕扯着我们的头发,鞭子似的打在脸上,冻得人眼泪横飞、鼻涕直流。我们一头冲进了办公室,它还打着唿哨儿追着不放,死皮赖脸地拍着窗户叫嚣。
那一天,恰好是腊八节,风势尤为猛烈,大家厌憎这酷寒的鬼天气,不迭声地怨艾着。忽然,一对70岁左右的老人敲门进来,裹挟着一股寒气。老爷爷手里提着两个大袋子,老奶奶跟在他后面。老奶奶刚站定,就喘息着笑眯眯地说,数九寒冬的,学校靠海边冷,人民教师不容易,她给每位老师做了一双棉鞋穿。老爷爷将鞋取出来,一双一双摆到白瓷砖上,地面瞬间就开了鞋子花,鲜亮鲜亮的。数一数,总共十四双,正是全体教师的人数。我们一时间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海岛学校,全校只有一百多名学生,我们在那里支教,一待就是三年,有点儿与世隔绝的味道。海边夏季潮湿,冬季寒冷,才到深秋,我们就毫不含糊地穿上了冬衣,一直要穿到第二年五月。在海岛工作的人,谁也不敢和寒冷较劲儿,即便年轻也不行。大家整天裹得像粽子,美丽就像诗和远方一样遥远。办公室的衣架上,每人都挂着一件厚棉衣,以备不时之需。
教室外,二三十米处就是大海,平时无风亦起三尺浪。春夏两季,碧海蓝天,白云飘荡,小孤山忽隐忽现,帆船来回穿梭,一幅幅画浮映在窗口,怎么都看不够。而冬季呢,风高浪急,寒气逼人,看一眼就浑身打战,我们开玩笑说“冬天不看海,看海你莫来”。教室里没有空调暖气,冷气从脚下冒上来,下了课要用热水袋焐焐手才好改作业,亏得孩子们是在那里长大的,都适应了寒冷的气候。
老爷爷说,棉鞋是他家老太婆做的,他是来帮忙提鞋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他又动情地说,为了这百十个岛上小孩,我们老师风里来雨里去地来回跑,老奶奶一直记挂在心上,在家老念叨呢!黄校长也来了,她看到两位老人大冷天来学校看望大家,很过意不去,一再推辞不收。爷爷只得解释道,老奶奶得病有七八个年头了,大家就成全她的心意吧!校长也不好再固执了。
大家迟疑着上前,各自拿了一双,不迭声地称赞棉鞋好看,夸赞老奶奶心灵手巧。棉鞋的花色真不少,紫红的、橘红的、棕红的、朱红的……只是每一种都离不开暖乎乎的红。办公室陡然热闹起来了,欢声笑语,连窗外海风狂躁的呼啸也矮了几分,孤寂的海岛涌起了春意,空气变得暖洋洋的。
小张老师递给我一双朱红色的棉鞋,说那颜色最适合我了。我托起鞋仔细端详着,发现鞋面不是布料裁剪的,而是钩针一针一线钩织的,正中排列着一朵朵小红花,也像一颗颗爱心,四周环绕着一道道斜纹,精致又喜气。鞋帮衬里是细软的红色拉绒布,里面填着柔软厚实的丝绵。鞋底是红白黑三色相间的,暖和又好看。叫我惊异的是,毛线绳里还配着红绿黄蓝各色金线,整个鞋子看上去像无数颗小星星在闪烁,煞是漂亮。奶奶真是用心了。
我捧起棉鞋,把两只脚小心伸进去,感觉像放在老人张开的一双温暖手掌里,再轻轻走上几步,让鞋子的温暖灌满全身。我忽然觉得,脚下这一抹火红的颜色,和天上的太阳一个样,小火炉一般烘烤着我们,抵挡那寒寂清冷的海岛气候。
一个生病的老人,从选料、钩织,到做帮、上底,要花费多少工夫呢?如果一双鞋做五天的话,十四双就要做两个多月。难道说,自秋天起,她就不停地织啊织,不顾老眼昏花,不管身体难受,在海风吹拂的院子里,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在日光下、月光下……终于做好了一双、两双、三双……每完成一双,她就满意地叹息一声,细心地用红线串起来,放进袋子里收好。那种满足和快乐,让她忘记了身上的病痛……
两位老人,头发花白了,清瘦的脸上挂着笑容。老爷爷个头很高,老奶奶五官端庄,年轻时该是多么美好的一对伉俪。我们试穿棉鞋时,他们乐呵呵地笑着,像看着自家的儿女,眼里堆满了慈爱。码数正好啊,正好……奶奶喃喃地念叨着,脸上的皱纹像三月的海波,轻盈地荡漾开去……
校长觉得老人家带病给我们做鞋,这份情太沉重了,说要报道这件事,好好感谢他们,我们也连声附和。奶奶一听,连忙摆手摇头,坚决不同意,说她不要报道,也不要感谢,只要大家的脚暖和就行了。我们以为老人家在客气呢,谁知她竟反复强调,说她做那些鞋是自愿的,不想被宣扬出去,如果硬要宣扬出去,就伤了她的心了……说到最后,眼圈都红了。大家又一次怔住了,不知如何是好。也许,她觉得她做这些事,就像在家里织渔网,给孙女做饭一样,为支教老师们做鞋子,心里是欢喜乐意的。看到老人家态度坚决,校长只好作罢,便邀請两位老人和我们合影留念,没想到这个他们也不愿意。校长一再表达没有别的意思,留个纪念而已,说了好几回,老人才同意了。
没有人提醒暗示,老师们自觉地把鞋摆成了一个弧形,大家站在弧形后面,就像站在一道艳丽的彩虹里,更像对着十四双棉鞋庄重致敬……女教师们围着奶奶,男教师靠着爷爷,我们没有人扭捏作态,笑得很开心,两位老人也笑了。我挽着奶奶的胳膊,不小心触碰到了她的手——那像沙砾一样粗糙的手,一下子刺痛了我,想起她用那双划船桨的手,拉渔网的手,敲海蛎的手,带着病痛又捏起了细细的针……一阵酸涩,泪突然涌上了眼眶,又使劲咽了回去。
老人家怕耽误我们上课,很快向我们告别,黄校长将他们送到楼下操场,我们只好站在窗口,目送着他们消失在人群里。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知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