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契尼创作歌剧《燕子》时已56岁,对一些充满神秘感的东西着迷;《燕子》作为他的尝试之作,拥有了一些新的元素。而命运作为贯穿歌剧的一条线索,比以往的他以往的作品都表现得明显一些。因此本文试从女主角玛格达的命运着手,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角色分析。
【关键词】燕子;普契尼;玛格达;命运
【中图分类号】J652 【文献标识码】A
贯穿歌剧《燕子》的其中一条线索是命运。1914年普契尼开始创作“燕子”时,已经56岁,对一些充满神秘感的东西着迷。生命是如此奇妙,充满了巧合、规律与无解;当普契尼将其解释为命运,赞成与反对的队伍都变得熙熙攘攘,这也许就是这位大师的初衷之一。
命运真的存在吗?普契尼从来就不是一个解答者,他总是很好地将自己的角色放在问题提出者与引导者的位置。在《燕子》中,命运更像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前后呼应的心理暗示,一个离开的借口。
一、命运的暗示
歌剧的第一幕,玛格达问诗人布鲁尼:“你怎样看清楚一个女人?”,诗人回答:“可从她的手掌看出来。”在搬过一个屏风做遮挡后,诗人开始根据玛格达的掌纹来预言她的命运:
你的掌纹尽露玄机,
未来要说出它的秘密。
命运要带你前进,
像一只燕子般往海洋飞去,
飞到梦想之地。
阳光照耀,
爱情恭候,
或者……(玛格达:你见到恶魔吗?)
不,命运只揭示两面中之一面,
它在微笑还是哭泣?
有谁知晓!
燕子是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春天北来,秋天南归,喜欢成双成对,喜欢寄人篱下,还有什么比喻比燕子更适合玛格达呢?
接着看掌纹,布鲁尼对玛格达命运的预言,于内心满怀爱情渴望的玛格达来说,无疑使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玛格达的反叛,需要命运的“支持”来带给她勇气,既然是有爱情恭候在梦想之地,为什么不试试呢?在这里,音乐中第一次出现“燕子动机”,为后来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第一幕中当客人们离去,只剩下玛格达一个人时,她想起诗人的预言,“燕子动机”再度出现,给了玛格达勇气与希望,坚固她的决定:
或许,就像一只燕子,
我会飞往海洋,
飞到梦想实现之地,
阳光照亮。
之后管弦乐以极弱的音量继续着“燕子动机”,离开的念头带着宿命感一直萦绕,命运就像飞向阳光的号角,诱惑着她继续往前,音乐最后回到d小调主和弦,以弱音持续长达7个小节——看来女主角心意已定。
这一部分,从歌剧发展的角度看,命运以“燕子动机”的方式,成为情节进行的线索;从玛格达的角度看,命运不只是手中纠缠的曲线,更是成为了她离开的钥匙、追逐爱情的勇气、希望的寄托;站在作曲家的角度看,命运已经成功成为歌剧的重点元素。
二、抉择的暗示
在《燕子》的几个版本中,玛格达最终都与鲁杰罗分开了;在第一版中,是玛格达自己选择离开;在第二、三版中,是鲁杰罗离开玛格达,无奈之下玛格达在女仆的陪伴下回巴黎;“第四版”则是玛格达选择结束生命作为“燕子”的终点。这里我们再次回到燕子的特点: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春天北来,秋天南归,喜欢成双成对,喜欢寄人篱下。第一版中的玛格达,当她认为爱情的“气候”变化了,当鲁杰罗知道了她的过去,爱情也就不再是纯洁无暇,于是选择再次回到巴黎,过寄人篱下的日子——其实最具燕子的特点,这也许也是普契尼最开始选择它的原因;第二、三版中,虽然为了增加戏剧性而将玛格达塑造为被“逼”回巴黎的一方,但是最终,也是如燕子归巢般,而并没有设计为玛格达到乡下重新开始另外的生活或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第“四”版,它并不属于普契尼所创作的任何一种结尾,是后人所加,不作讨论。在四个版本中,最后玛格达都是以“燕子”自喻;她还是逃不出“燕子”的命运,正如开篇时诗人所预言的那样。
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是玛格达离开前的感叹,这段音乐的主题动机和后面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柳儿的咏叹调《主人,请听我说》的开头几乎一样。柳儿是一个无力与命运抗争的侍女,她最激烈的反驳莫过于自杀;当然《图兰朵》写在《燕子》之后,作曲家会有思想观念的变化,但是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这段音乐下面所表达的另一个含义,也许就是无奈;在《燕子》中,笔者理解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对宿命的屈服。
命运作为一个线索,总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贯穿在剧中,除了前面所列举的作为前后呼应的心理暗示、离开的借口以外,还有比如第三版中,所加入的蓝巴尔多那幕,当他拿出镶有燕子徽章的钱包时,对玛格达说道:现在巴黎流行着,各式各样有燕子在上面的物品。这同样提醒着玛格达,提醒着观众,她的命运是燕子,不可逃避地该回到原来的地方。
普契尼是不是宿命論者,暂时无从考证;但是他将这个元素引入歌剧,使得《燕子》在表述爱情以外,又有了额外的戏剧性。那么我们该相信《燕子》是肯定命运的吗?如果相信,那就会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如果不相信,又好似走了叔本华的老路。歌剧《燕子》所展现给我们的,从情节上来讲,是肯定“命运”的存在,从音乐上来讲,又像是在叙述一个事实,并没有强势的音乐来加以说服;对于普契尼来说,也许命运不仅是生命的线索,更是叛逆灵魂的支点。
参考文献
[1][法]戈蒂埃,刘吉平,译.普契尼画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田洁.论普契尼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J].艺术教育,2011(07).
作者简介:叶思邑(1984—),女,汉族,广东省台山市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关键词】燕子;普契尼;玛格达;命运
【中图分类号】J652 【文献标识码】A
贯穿歌剧《燕子》的其中一条线索是命运。1914年普契尼开始创作“燕子”时,已经56岁,对一些充满神秘感的东西着迷。生命是如此奇妙,充满了巧合、规律与无解;当普契尼将其解释为命运,赞成与反对的队伍都变得熙熙攘攘,这也许就是这位大师的初衷之一。
命运真的存在吗?普契尼从来就不是一个解答者,他总是很好地将自己的角色放在问题提出者与引导者的位置。在《燕子》中,命运更像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前后呼应的心理暗示,一个离开的借口。
一、命运的暗示
歌剧的第一幕,玛格达问诗人布鲁尼:“你怎样看清楚一个女人?”,诗人回答:“可从她的手掌看出来。”在搬过一个屏风做遮挡后,诗人开始根据玛格达的掌纹来预言她的命运:
你的掌纹尽露玄机,
未来要说出它的秘密。
命运要带你前进,
像一只燕子般往海洋飞去,
飞到梦想之地。
阳光照耀,
爱情恭候,
或者……(玛格达:你见到恶魔吗?)
不,命运只揭示两面中之一面,
它在微笑还是哭泣?
有谁知晓!
燕子是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春天北来,秋天南归,喜欢成双成对,喜欢寄人篱下,还有什么比喻比燕子更适合玛格达呢?
接着看掌纹,布鲁尼对玛格达命运的预言,于内心满怀爱情渴望的玛格达来说,无疑使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玛格达的反叛,需要命运的“支持”来带给她勇气,既然是有爱情恭候在梦想之地,为什么不试试呢?在这里,音乐中第一次出现“燕子动机”,为后来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第一幕中当客人们离去,只剩下玛格达一个人时,她想起诗人的预言,“燕子动机”再度出现,给了玛格达勇气与希望,坚固她的决定:
或许,就像一只燕子,
我会飞往海洋,
飞到梦想实现之地,
阳光照亮。
之后管弦乐以极弱的音量继续着“燕子动机”,离开的念头带着宿命感一直萦绕,命运就像飞向阳光的号角,诱惑着她继续往前,音乐最后回到d小调主和弦,以弱音持续长达7个小节——看来女主角心意已定。
这一部分,从歌剧发展的角度看,命运以“燕子动机”的方式,成为情节进行的线索;从玛格达的角度看,命运不只是手中纠缠的曲线,更是成为了她离开的钥匙、追逐爱情的勇气、希望的寄托;站在作曲家的角度看,命运已经成功成为歌剧的重点元素。
二、抉择的暗示
在《燕子》的几个版本中,玛格达最终都与鲁杰罗分开了;在第一版中,是玛格达自己选择离开;在第二、三版中,是鲁杰罗离开玛格达,无奈之下玛格达在女仆的陪伴下回巴黎;“第四版”则是玛格达选择结束生命作为“燕子”的终点。这里我们再次回到燕子的特点: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春天北来,秋天南归,喜欢成双成对,喜欢寄人篱下。第一版中的玛格达,当她认为爱情的“气候”变化了,当鲁杰罗知道了她的过去,爱情也就不再是纯洁无暇,于是选择再次回到巴黎,过寄人篱下的日子——其实最具燕子的特点,这也许也是普契尼最开始选择它的原因;第二、三版中,虽然为了增加戏剧性而将玛格达塑造为被“逼”回巴黎的一方,但是最终,也是如燕子归巢般,而并没有设计为玛格达到乡下重新开始另外的生活或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第“四”版,它并不属于普契尼所创作的任何一种结尾,是后人所加,不作讨论。在四个版本中,最后玛格达都是以“燕子”自喻;她还是逃不出“燕子”的命运,正如开篇时诗人所预言的那样。
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是玛格达离开前的感叹,这段音乐的主题动机和后面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柳儿的咏叹调《主人,请听我说》的开头几乎一样。柳儿是一个无力与命运抗争的侍女,她最激烈的反驳莫过于自杀;当然《图兰朵》写在《燕子》之后,作曲家会有思想观念的变化,但是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这段音乐下面所表达的另一个含义,也许就是无奈;在《燕子》中,笔者理解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对宿命的屈服。
命运作为一个线索,总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贯穿在剧中,除了前面所列举的作为前后呼应的心理暗示、离开的借口以外,还有比如第三版中,所加入的蓝巴尔多那幕,当他拿出镶有燕子徽章的钱包时,对玛格达说道:现在巴黎流行着,各式各样有燕子在上面的物品。这同样提醒着玛格达,提醒着观众,她的命运是燕子,不可逃避地该回到原来的地方。
普契尼是不是宿命論者,暂时无从考证;但是他将这个元素引入歌剧,使得《燕子》在表述爱情以外,又有了额外的戏剧性。那么我们该相信《燕子》是肯定命运的吗?如果相信,那就会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如果不相信,又好似走了叔本华的老路。歌剧《燕子》所展现给我们的,从情节上来讲,是肯定“命运”的存在,从音乐上来讲,又像是在叙述一个事实,并没有强势的音乐来加以说服;对于普契尼来说,也许命运不仅是生命的线索,更是叛逆灵魂的支点。
参考文献
[1][法]戈蒂埃,刘吉平,译.普契尼画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田洁.论普契尼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J].艺术教育,2011(07).
作者简介:叶思邑(1984—),女,汉族,广东省台山市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