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简称DCO技术,在骨科的严重多发伤救治过程中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更加贴近外伤患者在其病理方面的特点,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可以对患者进行及早的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处理,以及后期进行一体化治疗,保障了严重多发伤治疗的较高存活率。本文结合2003年至今采用DCO技术进行救治的30例严重多发伤骨伤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着重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救治时的应用,探寻其适应性、可行性以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损伤控制骨科 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81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85-01
传统的治疗往往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其损伤初期就进行全面处理或确定性手术,这样会加重患者生理的紊乱,导致创伤三联征——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和酸中毒,会直接加重患者伤情,更为严重者甚至是死亡。而骨科损伤控制是以缓解患者生理功能障碍为主要目的,先将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快速固定,稳定患者伤情再进行进一步的确定性处理,这樣的做法可以降低创伤三联征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现我们根据30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损伤控制骨科的临床治疗应用效果,现将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救治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进入我院进行骨科损伤治疗治疗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6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38.4岁。其中因交通事故导致受伤的患者24例,高出坠落受伤的患者3例,高空落物砸伤的患者1例,打架斗殴致伤的患者2例。本组伤者中入院时导致休克昏迷的患者共计22例(73.33%),这其中有4例较为严重处于濒临死亡状态。在所有的30例患者当中,骨盆骨折为17例且均为骨盆环不稳定性骨折,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股骨开放性骨折6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3分;脊柱骨折共计3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颅骨损伤共计4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
1.2 治疗方法
常规的治疗和程序是处理一般多发伤组患者的主要手段。按照DCO理论我们将治疗严重多发伤组患者过程分三个阶段梯次进行。首先,在第一阶段里我们主要是在初期控制患者的出血量,着力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对患者入院后的生理体征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并将记录数据进行登记整理,优先处理对患者生命威胁较大的损伤,进而实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控制感染的目的。例如:对于骨盆骨折并造成大出血的患者我们应首先采取行髂动脉断血术,对于脊柱骨折并造成高位截瘫的患者我们应首先采取颈托同定或颅骨牵引等;其次,在第二阶段里,ICU患者一般都处于治疗的优化期,我们主要应采取改善患者体温状况,控制酸中毒症状,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等恢复性治疗手段,避免传统治疗中的创伤三联征症状发生,避免造成患者病情加重,使患者死亡率增加。第三阶段治疗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治疗措施有效的基础之上,当患者生理机能经过前两个阶段治疗有所好转之后,组织安排患者进行确定性手术,这时我们就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的损伤情况和恢复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如:可以选择膨胀髓内钉、LISS钢板、交锁髓内钉等措施对患者实施手术处理和治疗。
2 治疗结果
根据本组30例患者治疗临床数据显示:其中死亡病例为1例,原因为骨盆骨折并附带直肠破裂、肝破裂和脊髓损伤,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为失血性休克、MODS,平均ISS>40分。其余29例患者全部生存。ICU治疗时间为1~12d,平均为4.7d。术后并发症:1例膈下脓肿,2例合并ARDS,5例痊愈,1例骨盆骨折并骨盆总动脉挫伤后血栓形成,1例肺栓塞,1例肺栓塞抢救后脑部缺氧,造成患者在认知方面出现障碍。根据对患者进行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调查显示:骨盆骨折患者无性功能障碍和尿失禁现象。根据随访显示,脊柱骨折伴背髓损伤患者治疗出院后双下肢肌力均为Ⅳ级,感觉功能并无异常,约肌功能正常并无障碍。其余患者骨眭均已愈合,邻近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良好。
3 对于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讨论
3.1 损伤控制技术的发展
生理功能耗竭是多发伤患者入院时存在的主要状态,一般表现为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这三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三联征症状,这就对骨科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在患者入院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在近50年里,骨折的处理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足的进步,由最初的延迟确定性手术发展到早期全面处理,再后来发展至今天的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是骨科治疗中一种全新的救治手段,其治疗目的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减少污染、控制出血、稳定骨折局部等,有效的对危重患者进行治疗控制,恢复患者的基本生理潜能,防止患者的原发性损伤进一步加重,降低治疗的复杂程度,为患者及早确定初步手术时间,最大限度的争取有效时间来挽救患者的生命。90年代末期我院开始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救治成功率,挽救了更多严重创伤者的生命。
3.2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时机
合理的选择DCO治疗时期在当前的骨科临床治疗中还是十分困难的,就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定的标准来确定ISS评分达到多少或者什么类型的创伤能够应用DCO技术进行治疗。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伴发股骨骨折、脊柱严重骨折等多发伤患者,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采取DCO技术进行治疗的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对本组30例多发伤患者进行DCO临床跟踪治疗调查显示,我们可以得知:受多发伤后30~90分钟内是对患者进行DCO治疗的最佳时机,我们认为争取在“新黄金一小时”内完成第一阶段治疗是救治多发伤患者成功的关键。在进行第一期治疗之后我们通常认为在救命的一期手术之后24~48小时内是进行第二次手术的最佳时期,目前医学界对于必要的确定性骨折内固定手术时机、外固定向内固定过渡,以及应用DCO对预后有何影响等问题扔存在较大争议。
笔者认为,在多发伤患者的急救医疗过程中DCO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DCO的治疗方式更加贴近于外伤后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我们骨科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DCO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并在临床治疗中积极采用DCO治疗方式,以求挽救更多的多发伤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向家云.损伤控制骨科在临床骨科损伤患者72例中的应用[J].中外医,2012 (22):55-55.
[2]陈劲松.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河北医学,2011(9):1214-1216.
[3]周贤杰,罗从风.创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29(3):142一145.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损伤控制骨科 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81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85-01
传统的治疗往往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其损伤初期就进行全面处理或确定性手术,这样会加重患者生理的紊乱,导致创伤三联征——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和酸中毒,会直接加重患者伤情,更为严重者甚至是死亡。而骨科损伤控制是以缓解患者生理功能障碍为主要目的,先将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快速固定,稳定患者伤情再进行进一步的确定性处理,这樣的做法可以降低创伤三联征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现我们根据30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损伤控制骨科的临床治疗应用效果,现将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救治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进入我院进行骨科损伤治疗治疗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6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38.4岁。其中因交通事故导致受伤的患者24例,高出坠落受伤的患者3例,高空落物砸伤的患者1例,打架斗殴致伤的患者2例。本组伤者中入院时导致休克昏迷的患者共计22例(73.33%),这其中有4例较为严重处于濒临死亡状态。在所有的30例患者当中,骨盆骨折为17例且均为骨盆环不稳定性骨折,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股骨开放性骨折6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3分;脊柱骨折共计3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颅骨损伤共计4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
1.2 治疗方法
常规的治疗和程序是处理一般多发伤组患者的主要手段。按照DCO理论我们将治疗严重多发伤组患者过程分三个阶段梯次进行。首先,在第一阶段里我们主要是在初期控制患者的出血量,着力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对患者入院后的生理体征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并将记录数据进行登记整理,优先处理对患者生命威胁较大的损伤,进而实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控制感染的目的。例如:对于骨盆骨折并造成大出血的患者我们应首先采取行髂动脉断血术,对于脊柱骨折并造成高位截瘫的患者我们应首先采取颈托同定或颅骨牵引等;其次,在第二阶段里,ICU患者一般都处于治疗的优化期,我们主要应采取改善患者体温状况,控制酸中毒症状,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等恢复性治疗手段,避免传统治疗中的创伤三联征症状发生,避免造成患者病情加重,使患者死亡率增加。第三阶段治疗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治疗措施有效的基础之上,当患者生理机能经过前两个阶段治疗有所好转之后,组织安排患者进行确定性手术,这时我们就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的损伤情况和恢复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如:可以选择膨胀髓内钉、LISS钢板、交锁髓内钉等措施对患者实施手术处理和治疗。
2 治疗结果
根据本组30例患者治疗临床数据显示:其中死亡病例为1例,原因为骨盆骨折并附带直肠破裂、肝破裂和脊髓损伤,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为失血性休克、MODS,平均ISS>40分。其余29例患者全部生存。ICU治疗时间为1~12d,平均为4.7d。术后并发症:1例膈下脓肿,2例合并ARDS,5例痊愈,1例骨盆骨折并骨盆总动脉挫伤后血栓形成,1例肺栓塞,1例肺栓塞抢救后脑部缺氧,造成患者在认知方面出现障碍。根据对患者进行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调查显示:骨盆骨折患者无性功能障碍和尿失禁现象。根据随访显示,脊柱骨折伴背髓损伤患者治疗出院后双下肢肌力均为Ⅳ级,感觉功能并无异常,约肌功能正常并无障碍。其余患者骨眭均已愈合,邻近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良好。
3 对于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讨论
3.1 损伤控制技术的发展
生理功能耗竭是多发伤患者入院时存在的主要状态,一般表现为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这三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三联征症状,这就对骨科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在患者入院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在近50年里,骨折的处理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足的进步,由最初的延迟确定性手术发展到早期全面处理,再后来发展至今天的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是骨科治疗中一种全新的救治手段,其治疗目的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减少污染、控制出血、稳定骨折局部等,有效的对危重患者进行治疗控制,恢复患者的基本生理潜能,防止患者的原发性损伤进一步加重,降低治疗的复杂程度,为患者及早确定初步手术时间,最大限度的争取有效时间来挽救患者的生命。90年代末期我院开始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救治成功率,挽救了更多严重创伤者的生命。
3.2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时机
合理的选择DCO治疗时期在当前的骨科临床治疗中还是十分困难的,就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定的标准来确定ISS评分达到多少或者什么类型的创伤能够应用DCO技术进行治疗。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伴发股骨骨折、脊柱严重骨折等多发伤患者,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采取DCO技术进行治疗的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对本组30例多发伤患者进行DCO临床跟踪治疗调查显示,我们可以得知:受多发伤后30~90分钟内是对患者进行DCO治疗的最佳时机,我们认为争取在“新黄金一小时”内完成第一阶段治疗是救治多发伤患者成功的关键。在进行第一期治疗之后我们通常认为在救命的一期手术之后24~48小时内是进行第二次手术的最佳时期,目前医学界对于必要的确定性骨折内固定手术时机、外固定向内固定过渡,以及应用DCO对预后有何影响等问题扔存在较大争议。
笔者认为,在多发伤患者的急救医疗过程中DCO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DCO的治疗方式更加贴近于外伤后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我们骨科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DCO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并在临床治疗中积极采用DCO治疗方式,以求挽救更多的多发伤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向家云.损伤控制骨科在临床骨科损伤患者72例中的应用[J].中外医,2012 (22):55-55.
[2]陈劲松.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河北医学,2011(9):1214-1216.
[3]周贤杰,罗从风.创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29(3):142一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