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大多是大洋的边缘部分,都与大陆或其他陆地毗连。然而,北大西洋中部的马尾藻海(也叫萨加索,葡萄牙语“葡萄果”的意思)却是一个“洋中之海”,它的西边与北美大陆隔着宽阔的海域,其他三面都是广阔的洋面。所以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海岸的海,因此也没有明确的海区划分界线。马尾藻海的位置大致介于北纬20°~35°、西经30°~75°之间,面积约有几百万平方千米,由墨西哥暖流、北赤道暖流和加那利寒流围绕而成。
海洋上的绿色“墓地”
马尾藻海的海水盐度和温度比较高,盐度高是由于远离大陆而且多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下,少雨而蒸发强的缘故;水温偏高则是因为暖海流的影响。
马尾藻海最明显的特征是透明度大。一般来说,热带海域的海水透明度较高,可达50 m,而马尾藻海达66 m,世界上再也没有一处海洋有如此之高的透明度了。
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有10 000多种,绝大多数是藻类,马尾藻就是其中过漂浮生活的大型藻类。马尾藻属于褐藻门马尾藻科,是最大型的藻类,也是唯一能在开阔水域上自主生长的藻类。我们知道,浅海地区许多藻类生长在海底,固着在岩石上,但并不是用根来吸取养分,而是直接从海水中获得营养物质。我们经常吃的海带就是一种较大的海藻,它喜欢在冷水中生活,以2℃~15℃的温度最适宜。但是马尾藻并不生长在海岸岩石及附近地区,也不喜欢冷水,它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在海水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分裂成片,再继续以独立生长的方式蔓延开来。
厚厚的一层海藻铺在茫茫大海上,一派草原风光,然而,它却是海洋上危险的“墓地”。在海风和洋流的带动下,漂浮着的马尾藻犹如一条巨大的橄榄色地毯,一直向远处伸展。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一个终年无风区。在蒸汽机发明以前,船只能凭风而行,那个时候如果有船只贸然闯入这片海区,就会因缺乏航行动力而被活活困死,所以这里一向被看做是一个可怕的“魔海”。
最先进入这片海域的是哥伦布,在这里被围困了1个多月,最后在全体船员的奋力拼搏下才得以死里逃生。1492年9月17日,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的船队停泊在了一片海域,令全体船员深感不安的是近30 m高的“尼娜号”停泊的这片水域平静而离奇。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写道:“海员们看到了很多野草,遍布四周……由此他们判断我们已经接近陆地了。但是船上测量水深的装置却够不到海底,这说明我们离海岸还很远。”
一周后,“尼娜号”和另外两只船仍然漫无目的地漂浮在那里。哥伦布写道:“这片海域风平浪静,船员们开始抱怨自从进入无风无浪的这片海域后就撞上了厄运,恐怕帆船再也不能被吹回西班牙去了。但是,不久后令他们惊讶的是海平面突然升高,但没有起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奥兹明少校曾亲自去了马尾藻海,海上无风,“绿野”发出令人作呕的奇臭,到处是毁坏了的船骸。海藻表面有极大的黏性,吸住人的手后,竟留下了血痕。到了晚上,海藻像蛇一样爬上船的甲板,似乎要将船黏住不放,为了航行,他只好把海藻扫掉,可是海藻越来越多,像潮水一样涌上甲板。经过一番搏斗,精疲力竭的他侥幸得以逃生。
走近神话的马尾藻海
数个世纪以来,马尾藻海迷倒了众多神话创作者。它那非尘世般神秘奇异的湛蓝,它那缓缓移动的澄明而平静的水面,以及厚厚的床垫般的海草,都如同传说中仙界的真实再现。它用种种诡异模造出了无数可怕的传说:这里的水草会巧妙地诱捕船只,用它那像蔓足纲海洋动物——藤壶的触角一样坚硬的触须迅速捕获船体,紧拽不放直到船体破碎,留下的可能只是船员的白骨和笨重的船架。翻阅古老的历史画册,可看到有关罗马三层战船、西班牙大型帆船等都曾在这片海域被袭击的描述。现在,所有沉船的桅杆都被茂密的马尾藻海草掩蔽隐匿了起来,时间仿佛尘封了这片海域。也就仅仅在最近的几十年,这片奇怪的水域才由神话传说纳入了目前的研究范围。
几十年前,驶船横越马尾藻海域的船员还能看到漂浮在海面一排排、一簇簇的马尾藻,巨大无边,满眼皆是。但是在最近十来年中,马尾藻却令人吃惊地稀少起来。科学家估计这样的消失是海草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因为以前也曾经有过消减,但最后总能复苏。现在看来这一点可以肯定,因为最近两年草垫开始再一次增厚起来。目前,还很少有人探寻为什么马尾藻的生长有像月圆月缺一样的规律,这大概是因为要研究一个跨越如此巨大时空的实验非常困难。
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马尾藻从来就生长在这片海域,但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海藻学家却认为,这里发现的两种几乎相同的藻类都是由寄居在附近海岸边岩石上的类似种类进化而来。他的理由是:大多数马尾藻都生长在沿岸的水域里,因此他认为它们是附近岩石上的藻类脱落后进化而来。而且,海藻之所以会在温暖而富有营养的沿岸暖流与大洋寒流相遇的区域生长得更加茂盛,鱼类是关键。鱼类排泄分泌的氨和磷酸盐等营养物质为藻类提供有机养料,同时马尾藻又为鱼类提供栖息地,它们之间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
其实,马尾藻和它的同类可能随海流漂流到世界各地,并以独特的方式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例如,亚洲人常把跟马尾藻相似的海草制作成传统的药材。美国癌症研究人员为了寻求合适的抗癌和抗艾滋病药物,曾提取数千种植物样本进行抽检化验,结果发现在许多海藻中含有一种物质,能够刺激、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马尾藻也许还能在工业废物的处理中起到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马尾藻死去的躯体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它如同一个天然的离子交换器,能够积聚很大数量的有毒重金属,如铅、镉、铜、铬、锌、铀等,成为很好的重金属天然吸附剂。现在人们已经解读了推动这个积聚过程的关键——马尾藻中富含的钙离子。当处于溶解状态的重金属流过马尾藻草时,有毒金属离子“占山为王”,将钙离子“踢”开,自己则逗留其中。更有趣的是,当海草中渗透的金属达到饱和时,用酸液进行浸泡和清洗又可以重新使用80次以上。这种高度浓缩的提取方式可以生产非常有价值的金属。
目前,人们对世界上至少99%的细菌、微生物都不甚了解,更未曾编目成册,但仅从已知的1%中,人类已经培育出了大批具有极高医学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物质,比如青霉素。马尾藻留给了我们一个尚未开启的有着巨大潜力的遗传多样性宝库。现在,一批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学者正在马尾藻海中寻求能应用于医药或工业上的生物活性分子。他们选择马尾藻海作为样本采集点并不是因为这里特别高的微生物含量,而是由于它是全球海洋中得到最为详尽研究的海域,人们对这里的微生物的了解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
在寻找微生物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采集海水、珊瑚、土壤,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对海绵体做DNA分析。当然,这些工作依然处于原始阶段,人们对海绵这样的生物体还了解得不多。海绵体总是无声无息地“趴”在岩石表面,它的身上、周围几乎没有其他以它为生的东西。这使我们不得不想象海绵在以某种物质为生的同时,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某些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因此鱼类从来不吃海绵。但是,现在还不知道这是由海绵体本身产生的,还是由寄居在海绵体上的微生物产生的,抑或是它俩“共谋”的结果。如果有一天人类能洞察到其中的奥秘,那就太令人振奋了。
海洋上的绿色“墓地”
马尾藻海的海水盐度和温度比较高,盐度高是由于远离大陆而且多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下,少雨而蒸发强的缘故;水温偏高则是因为暖海流的影响。
马尾藻海最明显的特征是透明度大。一般来说,热带海域的海水透明度较高,可达50 m,而马尾藻海达66 m,世界上再也没有一处海洋有如此之高的透明度了。
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有10 000多种,绝大多数是藻类,马尾藻就是其中过漂浮生活的大型藻类。马尾藻属于褐藻门马尾藻科,是最大型的藻类,也是唯一能在开阔水域上自主生长的藻类。我们知道,浅海地区许多藻类生长在海底,固着在岩石上,但并不是用根来吸取养分,而是直接从海水中获得营养物质。我们经常吃的海带就是一种较大的海藻,它喜欢在冷水中生活,以2℃~15℃的温度最适宜。但是马尾藻并不生长在海岸岩石及附近地区,也不喜欢冷水,它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在海水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分裂成片,再继续以独立生长的方式蔓延开来。
厚厚的一层海藻铺在茫茫大海上,一派草原风光,然而,它却是海洋上危险的“墓地”。在海风和洋流的带动下,漂浮着的马尾藻犹如一条巨大的橄榄色地毯,一直向远处伸展。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一个终年无风区。在蒸汽机发明以前,船只能凭风而行,那个时候如果有船只贸然闯入这片海区,就会因缺乏航行动力而被活活困死,所以这里一向被看做是一个可怕的“魔海”。
最先进入这片海域的是哥伦布,在这里被围困了1个多月,最后在全体船员的奋力拼搏下才得以死里逃生。1492年9月17日,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的船队停泊在了一片海域,令全体船员深感不安的是近30 m高的“尼娜号”停泊的这片水域平静而离奇。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写道:“海员们看到了很多野草,遍布四周……由此他们判断我们已经接近陆地了。但是船上测量水深的装置却够不到海底,这说明我们离海岸还很远。”
一周后,“尼娜号”和另外两只船仍然漫无目的地漂浮在那里。哥伦布写道:“这片海域风平浪静,船员们开始抱怨自从进入无风无浪的这片海域后就撞上了厄运,恐怕帆船再也不能被吹回西班牙去了。但是,不久后令他们惊讶的是海平面突然升高,但没有起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奥兹明少校曾亲自去了马尾藻海,海上无风,“绿野”发出令人作呕的奇臭,到处是毁坏了的船骸。海藻表面有极大的黏性,吸住人的手后,竟留下了血痕。到了晚上,海藻像蛇一样爬上船的甲板,似乎要将船黏住不放,为了航行,他只好把海藻扫掉,可是海藻越来越多,像潮水一样涌上甲板。经过一番搏斗,精疲力竭的他侥幸得以逃生。
走近神话的马尾藻海
数个世纪以来,马尾藻海迷倒了众多神话创作者。它那非尘世般神秘奇异的湛蓝,它那缓缓移动的澄明而平静的水面,以及厚厚的床垫般的海草,都如同传说中仙界的真实再现。它用种种诡异模造出了无数可怕的传说:这里的水草会巧妙地诱捕船只,用它那像蔓足纲海洋动物——藤壶的触角一样坚硬的触须迅速捕获船体,紧拽不放直到船体破碎,留下的可能只是船员的白骨和笨重的船架。翻阅古老的历史画册,可看到有关罗马三层战船、西班牙大型帆船等都曾在这片海域被袭击的描述。现在,所有沉船的桅杆都被茂密的马尾藻海草掩蔽隐匿了起来,时间仿佛尘封了这片海域。也就仅仅在最近的几十年,这片奇怪的水域才由神话传说纳入了目前的研究范围。
几十年前,驶船横越马尾藻海域的船员还能看到漂浮在海面一排排、一簇簇的马尾藻,巨大无边,满眼皆是。但是在最近十来年中,马尾藻却令人吃惊地稀少起来。科学家估计这样的消失是海草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因为以前也曾经有过消减,但最后总能复苏。现在看来这一点可以肯定,因为最近两年草垫开始再一次增厚起来。目前,还很少有人探寻为什么马尾藻的生长有像月圆月缺一样的规律,这大概是因为要研究一个跨越如此巨大时空的实验非常困难。
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马尾藻从来就生长在这片海域,但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海藻学家却认为,这里发现的两种几乎相同的藻类都是由寄居在附近海岸边岩石上的类似种类进化而来。他的理由是:大多数马尾藻都生长在沿岸的水域里,因此他认为它们是附近岩石上的藻类脱落后进化而来。而且,海藻之所以会在温暖而富有营养的沿岸暖流与大洋寒流相遇的区域生长得更加茂盛,鱼类是关键。鱼类排泄分泌的氨和磷酸盐等营养物质为藻类提供有机养料,同时马尾藻又为鱼类提供栖息地,它们之间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
其实,马尾藻和它的同类可能随海流漂流到世界各地,并以独特的方式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例如,亚洲人常把跟马尾藻相似的海草制作成传统的药材。美国癌症研究人员为了寻求合适的抗癌和抗艾滋病药物,曾提取数千种植物样本进行抽检化验,结果发现在许多海藻中含有一种物质,能够刺激、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马尾藻也许还能在工业废物的处理中起到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马尾藻死去的躯体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它如同一个天然的离子交换器,能够积聚很大数量的有毒重金属,如铅、镉、铜、铬、锌、铀等,成为很好的重金属天然吸附剂。现在人们已经解读了推动这个积聚过程的关键——马尾藻中富含的钙离子。当处于溶解状态的重金属流过马尾藻草时,有毒金属离子“占山为王”,将钙离子“踢”开,自己则逗留其中。更有趣的是,当海草中渗透的金属达到饱和时,用酸液进行浸泡和清洗又可以重新使用80次以上。这种高度浓缩的提取方式可以生产非常有价值的金属。
目前,人们对世界上至少99%的细菌、微生物都不甚了解,更未曾编目成册,但仅从已知的1%中,人类已经培育出了大批具有极高医学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物质,比如青霉素。马尾藻留给了我们一个尚未开启的有着巨大潜力的遗传多样性宝库。现在,一批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学者正在马尾藻海中寻求能应用于医药或工业上的生物活性分子。他们选择马尾藻海作为样本采集点并不是因为这里特别高的微生物含量,而是由于它是全球海洋中得到最为详尽研究的海域,人们对这里的微生物的了解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
在寻找微生物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采集海水、珊瑚、土壤,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对海绵体做DNA分析。当然,这些工作依然处于原始阶段,人们对海绵这样的生物体还了解得不多。海绵体总是无声无息地“趴”在岩石表面,它的身上、周围几乎没有其他以它为生的东西。这使我们不得不想象海绵在以某种物质为生的同时,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某些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因此鱼类从来不吃海绵。但是,现在还不知道这是由海绵体本身产生的,还是由寄居在海绵体上的微生物产生的,抑或是它俩“共谋”的结果。如果有一天人类能洞察到其中的奥秘,那就太令人振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