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曾认过:“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数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们所认可,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也让学生们体验了“玩着学,学中玩”,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然而,现在小学数学活动却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小学数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举要
(一)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
目标是有效性的核心,然而现在很多小学老师对小学数学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教学活动中仅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目标单一,而忽视了其它目标。
如:在教学五年级《圆的面积》中,老师只是将推导公式的过程,用课件草草演示一遍,就一味地将圆的面积公式交给学生了,让学生背。而忽略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内涵与联系,学生不理解,只会死记硬背。教师没有完成本课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情感教育目标的培养。如果每次活动仅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目标,使得活动目标单一化,那么将妨碍儿童数学观的全面发展。
(二)忽视幼兒的思维特点
人在儿童时期思维特别活跃,每个人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儿童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同时培养了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然而,有些老师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往的形式中,他们通过一味地通过课件、教具演示、语言活动等形式,演示给学生看,并提出问题,学生只要通过回答、看例子照套来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就行了。
如:在教学一年级“5以内的加法”时,老师先复习5以内数的分与合,然后告之学生2和3合成5,就可以写成加法算式2+3=5或3+2=5。接着就让学生模仿去写其他和是5的加法算式。再接着就是让学生照套编加法应用题。学生完全不理解加法的意义,他们的思维完全跟着老师走,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特征,使得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活动的有效设计策略
(一)数学活动目标要有全面性、针对性
活动是形式,是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目标是数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数学活动的归宿。所以数学活动要有目标性,要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数学活动,避免出现无意义的活动或偏离教学内容的活动和目标单一的活动。同时目标的确定也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
如:三年级活动课《奇妙的剪纸》教学中,活动设计的目标是:(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乔民族自豪感。
(二)数学活动的设计形式和种类要有多样性、灵活性及有序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而且还好动,但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我们的数学活动课要尽量做到方法要“活”,形式能“动”,实现由“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教师要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儿童的手、脑、口、心都能发展起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式能激起儿童的多种感官,儿童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方法能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数学活动是学生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主体是学生,要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
如:三年级《认识周长》课堂教学中,对周长的认识不能单单依靠抽象的数学语言来建立,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要重视学生的观察和积累,所以教学时设计了让学生去“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也强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看一看” 、“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数学活动的展开是依次进行的,有一定顺序性,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
(三)数学活动富有游戏化、生活化
数学就在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能从真实的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寓学习于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有乐趣,让幼儿学起来很轻松,也完成了教学目标。游戏式的数学活动不能盲目的去设计,要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和发展水平,最好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的信息和元素中,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学习与理解所学知识,并将这种学习方式转化成学习能力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
如:在四年级《可能性》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足球比赛开场时,裁判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哪对先发球。这是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接着做摸球游戏,进一步让学生感知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游戏化、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不仅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有多么美妙,数学有多么有趣,数学有多么重要,也体会了数学无处不在。
(四)数学活动要能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数学活动仍应以数学思维训练为核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在新问题中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想法。
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多边形》时,先让学生欣赏一个美丽古典的窗格图案,并从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学生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涂一涂”等数学活动,感悟到通过数边的数量,可以知道平面图形的名称。在认识完多边形后,鼓励学生用多边形设计美丽的图案,让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创作成果。一方面强化对所学图形的感知,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构对图形意义的认识。同时,既激发了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欲望,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又如:探索运算律、求面积、找规律、概念认识等教学内容中,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的数学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应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这也正是数学活动在数学课堂中的价值所在。提高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还要加强和提升小学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关注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把握儿童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能。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然而,现在小学数学活动却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前小学数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举要
(一)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
目标是有效性的核心,然而现在很多小学老师对小学数学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教学活动中仅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目标单一,而忽视了其它目标。
如:在教学五年级《圆的面积》中,老师只是将推导公式的过程,用课件草草演示一遍,就一味地将圆的面积公式交给学生了,让学生背。而忽略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内涵与联系,学生不理解,只会死记硬背。教师没有完成本课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情感教育目标的培养。如果每次活动仅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目标,使得活动目标单一化,那么将妨碍儿童数学观的全面发展。
(二)忽视幼兒的思维特点
人在儿童时期思维特别活跃,每个人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儿童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同时培养了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然而,有些老师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往的形式中,他们通过一味地通过课件、教具演示、语言活动等形式,演示给学生看,并提出问题,学生只要通过回答、看例子照套来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就行了。
如:在教学一年级“5以内的加法”时,老师先复习5以内数的分与合,然后告之学生2和3合成5,就可以写成加法算式2+3=5或3+2=5。接着就让学生模仿去写其他和是5的加法算式。再接着就是让学生照套编加法应用题。学生完全不理解加法的意义,他们的思维完全跟着老师走,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特征,使得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活动的有效设计策略
(一)数学活动目标要有全面性、针对性
活动是形式,是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目标是数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数学活动的归宿。所以数学活动要有目标性,要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数学活动,避免出现无意义的活动或偏离教学内容的活动和目标单一的活动。同时目标的确定也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
如:三年级活动课《奇妙的剪纸》教学中,活动设计的目标是:(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乔民族自豪感。
(二)数学活动的设计形式和种类要有多样性、灵活性及有序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而且还好动,但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我们的数学活动课要尽量做到方法要“活”,形式能“动”,实现由“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教师要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儿童的手、脑、口、心都能发展起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形式能激起儿童的多种感官,儿童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方法能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数学活动是学生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主体是学生,要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
如:三年级《认识周长》课堂教学中,对周长的认识不能单单依靠抽象的数学语言来建立,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要重视学生的观察和积累,所以教学时设计了让学生去“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也强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看一看” 、“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数学活动的展开是依次进行的,有一定顺序性,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
(三)数学活动富有游戏化、生活化
数学就在于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能从真实的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寓学习于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有乐趣,让幼儿学起来很轻松,也完成了教学目标。游戏式的数学活动不能盲目的去设计,要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和发展水平,最好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的信息和元素中,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学习与理解所学知识,并将这种学习方式转化成学习能力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
如:在四年级《可能性》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足球比赛开场时,裁判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哪对先发球。这是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接着做摸球游戏,进一步让学生感知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游戏化、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不仅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有多么美妙,数学有多么有趣,数学有多么重要,也体会了数学无处不在。
(四)数学活动要能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数学活动仍应以数学思维训练为核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在新问题中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想法。
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多边形》时,先让学生欣赏一个美丽古典的窗格图案,并从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学生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涂一涂”等数学活动,感悟到通过数边的数量,可以知道平面图形的名称。在认识完多边形后,鼓励学生用多边形设计美丽的图案,让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创作成果。一方面强化对所学图形的感知,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构对图形意义的认识。同时,既激发了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欲望,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又如:探索运算律、求面积、找规律、概念认识等教学内容中,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的数学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应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这也正是数学活动在数学课堂中的价值所在。提高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还要加强和提升小学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关注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把握儿童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能。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