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多层次课群建构的意义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1011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业界对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一般仅从单层次或单一的课程设置的角度进行,从而形成了制约该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瓶颈,本文论述大学语文课程建构多层次课群,是有效突破此瓶颈的途径,试图为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提供一种参照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建构意义
  长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大学的本科教育一直呈现着专业分化较细、忽视通识教育的现象。为此,上世纪中期前后,世界教育界深刻反思此现象带来的弊病,于今“宽口径,重基础,强通识”的教育的理念,已成为了世界大学本科教育的共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教育部为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要求大中小学校均要加强素质教育;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高校特别是一些以某类专业教育为主的院校,在本科教育中过分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因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受到教育部和众多高校的重视。
  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许多高校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至今,大学语文的教学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其单层次或单一课程的设置,制约了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论述该课程多层次课群的建构,是较有效提高其教学效果的途径,试图为解决该课程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存在着的瓶颈问题,提出一种解决方法。
  一、大学语文课程单层次开设的现状
  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的开设,是指其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其课程结构的设置,一般仅仅把之设置为单一的一门《大学语文》课,并且《大学语文》课程在必修课、必选课、公选课等教学层次上的安排不一致。少数高等院校在该门课程的基础上,或增加一门写作课或增加几门鉴赏性质的课。
  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一)课程的门类结构较单一
  当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其课程的门类结构,一般均由一门《大学语文》构成,有的院校在此基础上增开了一门应用文写作课,或增加几门审美性的课等。[1]并且其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安排,或放在必修课层面、或放在必选课或公选课等的单一层面上。
  (二)课程在教學层次上定位较单一或不统一
  当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对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层次的定位较单一或不统一:“将近2/3(62.22%)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只有少数定位为专业基础课(6.67%)。定位为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的比例分别为23.33%和22.22%。有些学校由于专业设置的原因,会出现两种(或以上)的课程定位。比如某些专业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而其它专业可能就是公共基础选修课”。[2]
  (三)课时较少
  当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其《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时间,基本上是定在本科一年级的一个学期内,课时一般是每周两个课时,多一些的是每周三个课时,最多的是每周四个课时,但后者较少。“关于课时前后变化情况,2006年的调查显示,5%的学校课时和以前差不多,37%的学校增加,58%的学校减少。开课时间基本上集中在第一学年,一般开设一个学期,学分基本上是2分”。[3]
  二、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局限性
  要能够认识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局限性,首先就涉及到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如何定位的认识。长期以来,关于大学语文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应当是什么,业界有着不同的见解,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类,即“语文论或称工具论”、“语文和文化并重论”、“文化论”。然而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近些年来业界对此有了较普遍的认同:“关于课程的性质,会议认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通过大学语文课,使学生增加母语方面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汉语文化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修养”。[4]
  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决定了该课程要使本科生在中小学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拓宽、拓厚、拓深、拓透”相关的知识结构、能力、修养的水平,也决定了该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入性,因此单层次课程的设置状况是难于使大学语文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
  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局限性,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多、深和课程门类单一以及课时较少使其教与学均浅尝辄止。
  以大学语文教材中盛行的“文史+文选”、“主题+文选”、“专题+文选”三种模式的编写体例来看,“文史+文选”模式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中国古代或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简编本,其教学内容多是不言而喻的,而“主题+文选”和“专题+文选”模式的教学内容,不论其具体的“主题”或“专题”如何设立、其“文选”选择的标准如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也都是较多的。然而较多的教学内容一般只能配给较少的课时,从而导致教师对其教学内容常常只能进行浅尝辄止的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所受到启迪较浅和相关的积累、训练较少,对所学内容认知及其练习也常常是浅尝辄止。“课时太少使得许多名篇无法深入透彻讲解,不利于教师完成教学计划。有限的学分限制了学生选修的积极性,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只在晚上或周末这些非正常时间上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5]
  大学本科的学生,有关“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方面的学习,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已打下一定的基础,以“文史+文选”模式编写体例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其教学内容的类型、范围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大多已学习过或接触过,尽管中小学的语文课程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等方面不同,但二者的课程性质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却是大致相同的,其主要区别只是大学语文要提高学生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方面的水平,因此大学语文浅尝辄止的教学状况,是难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从当下业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普遍认同的角度来看,衡量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好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要在这“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拓宽、拓厚、拓深、拓透”学生的知识结构、修养、能力的水平。然而,提高学生的“工具性”方面的能力,是需要使学生在这方面有大量的修养和训练才能实现的;提高学生“人文性”方面的素质,需要深化学生对其认识为基础;提高学生“审美性”方面的素养,则需要加大和加深学生相关方面的积累为底蕴。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类型结构的设置,仅有单一的一门和较少课时的《大学语文》课,是难于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虽然有的学校在《大学语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门写作课或几门鉴赏性的课程,能够弥补一些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局限性,但是其增加的课程或教学内容,从大学语文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来看,是缺乏整体性或者说是支离破碎性的,因此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局限性。   2、单层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定位不统一,也削弱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任何一个学生要提高自我的语言表达水平、形成有利于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培养出一些良好的生活情趣、以及提高对事物的审美能力等,均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从课程设置的教学层次应当符合其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设置应当是公共通识课或称公共基础课,即《大学语文》在教学层次上应当设置为全校性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但如前所述,当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对其课程的教学层次定位不统一。那些被定位为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大学语文》,一方面,只有部分学生会选修此门课,从而削弱了《大学语文》“通识性”的意义及作用;另一方面,此门课常常会被学生视其为“副科”,只愿投入较少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并且学校在其课时、经费上等方面的投入也会较少,从而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建构的原则、思路
  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其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建构一个多层次的课群,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单层次课程设置带给教学效果方面的局限性。
  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的建构,是指大学语文课程的门类设置,要依据其课程“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方面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建构一个涉及此三方面课程的课群,并且分别把其课程安排在全校性公共的必修、必选、公选三个教学层次上,达到使学生在这三方面,能够由浅到深、由窄变宽,逐步“拓宽、拓厚、拓深、拓透”相关的知识、修养、能力的结构和水平,从而改变单层次课程的开设的局限性,有效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如何建构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程,笔者于此提供一种参考思路。
  (一)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建构的原则
  任何课程的教学内容或其课群的建构,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均要有较为合理的原则。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建构的原则应当是:
  1、把其課群分为公共的必修、必选、选修三个层次
  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的建构,之所以要分为公共的必修、必选、选修三个层次的原因是:其一、学生的学习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任何教学或学习要获得好的效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理,本科生先上了《大学语文》,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方面知识结构、修养、能力得到加强之后,再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方面的课程,就有利其水平的提高;其二、兼顾各学科专业课以及其它公共性质等课程在总量上的平衡性安排。高校中任何类型课程的数量和课时都有一个总量的控制、并且各类课程之间有一个平衡安排的关系。大学语文课程只是涉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一部分素质的课程,不可能在一个层次或类型的课程中占据太多的课时量,因此其课群应当分为几个层次来设置。
  2、围绕其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来建构各层次课程的门类是其首要原则
  大学语文是提高学生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水平的课程,因此其多层次的课群的建构,首先就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各层次课程的门类建构,脱离或超出这三个方面的性质,就会扼杀或混淆其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建构好了各层次课程的门类,才能使其课群形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撑的立体的完整有效的体系,为课群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或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对公共的必修、必选、选修三个层次课群中的各种课程,大学语文教研室等直接管理部门,要依据所涉及“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相关方面,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等,做出相应的基本要求,并建立课程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价的原则、方法、方案等。三个层次课群的建构,具体的来看会涉及到多种门类的课程,而其中的一些课程,在其它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目的及其不同的教学对象上,会有不同的要求,其要求并不会完全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因而多层次课群建构后,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等,要依据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制定出基本性的要求,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的原则、方法、方案,这样才能使之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原则
  此原则是指多层次课群建构中的一些课程,可以在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及其课群整体性安排思路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一些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设置一些课程。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水平及其兴趣爱好和需要,是不同或不尽相同的。遵循此原则,既能够使所开设的课程获得学生普遍性的认可,又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学生在此三方面或某方面学习上的欲求,也使课群设置在“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结合上,具有较好的平衡性。
  5、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因素支持的原则。此原则是指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的建构,要获得与之相关的力量和因素的支持。由于多层次课群的建构,涉及到学校层面的各学科以及各类公共课程等结构的平衡、和学生的学分和课时的平衡安排,相关教学条件的支撑,以及相关的师资力量的支持等诸多因素,因而仅仅依据其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为原则来建构课群是不行的,还必须获得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以及调动校内甚至校外的师资力量等的参与和支持才可能实现。
  (二)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建构的思路
  大学语文各层次课程的建构,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有一个正确的建构原则,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思路。
  1、公共必修课层次课程的设置
  此层次的课程设置是:仅把《大学语文》设为公共必修课,即每个本科生在入校的第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或第二学期内都必须上此门课,并且把总课时定于54课时或72课时,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定位于提高学生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水平。
  此层次的课程设置的思路是:保证该门课程的“通识性”,和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定位明确,以及有必要的课时量的保障。   2、公共必选课层次课程的设置
  此层次的课程结构设置:把“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分为三个类型的课程,每个类型的课程依据其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开设出一些课程,例,“工具性”类型的课程,可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等课程;“人文性”类型的课程,可以侧重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角度,开设一些中国古典的文史哲方面的课程,(因为业界普遍认可,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根”的职责),例,可以开设《论语》、《老子》、《史记的文化意义》等;“审美性”类型的课程,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性的文学、艺术作品鉴赏和美学理论方面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所开设的三种类型的课程中,必须选上其中的一门课,授课时段安排在本科生的第二学年内、或安排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至第二学年内的一个学期内。每门课的总课时定为36课时。
  此层次课程的设置思路是:旨在使学生上了《大学语文》后,能够“拓宽、拓厚、拓深、拓透”学生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知识、修养、能力等,从而有效的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兼顾了学生的一些兴趣爱好、需要。
  3、公共选修课层次课程的设置
  此层次的课程结构设置:可以同样分为“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类型,或仅开设其中一至二个类型,具体如何设置,可以视师资条件、学生的需求等情况综合考虑后开设。此层次的每门的总课时定为36课时,要求学生在所开设类型的课程中,仅需选上其中的一门课,其它的课程,可上可不上。
  此层次课程设置的思路是:旨在满足学生在提高了“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知识、修养、能力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升华或增加其中某一方面水平的兴趣爱好或需要,同时也兼顾学校各门学科等的总课时的平衡关系。例,可以开设《普通话训练》、《硬笔书法》、《(毛笔)书法》等课程。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多层次课群的建构,是当下有效提高该门课程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 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育,2007,(3).
  [2]佘丹清,张曦微整理. 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杨志坚. 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李瑞山.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 中国大学教育,2007,(6).
  [5]黄坤锦. 美国大学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长沙师范学院实验室设备管理为例,在实验中心组织架构的基础上,从硬件支撑平台和软件系统结构两方面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设备管理模式,为实验室设备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模型。  【關键词】物联网技术;实验室设备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一个新生的名词进入人们的视线,那就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 RFID) 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基于粗糙集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方法研究,该方法结合粗糙集理论与径向基神经网络理论来建立网络入侵诊断模型,通过粗糙集对模糊数据的处理能力与径向基对数据分类的处理能力來处理数据,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与数据处理速度。采用仿真软件为MATLAB。  【关键词】粗糙集;径向基神经网络;约简;网络入侵检测  如今,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人们的工作、
【摘 要】MPLS L3VPN是一种基于L3的MPLS VPN技术,它使用BGP在企业骨干网上发布本集团的业务路由,使集团不同业务有了良好的隔離性,并能够方便地支持 QoS和,因此在企业网应用良好。  【关键词】VPN;VRF;RD;RT  1. MPLS L3VPN概述  CE(Customer Edge)设备:用户网络边缘设备,有接口直接与SP(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商)相
期刊
【摘 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当具备的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给教师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道德;素质;敬业  一、教师道德素质的基本内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教师的道德素质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教师的基本素
【摘 要】知识经济的到来让知识管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知识管理虽然产生于企业但是并不局限在企业管理方面,高校图书馆是开展知识资源管理与知识资源服务的部门,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当在推广与应用知识管理方面走在前沿,通过将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与图书馆工作结合起来以提升高校图书馆价值。本文在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特征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高校;图书
【摘 要】在过去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通过“解构工作、重构学习”确定教学内容;运用项目驱动结合ISAS教学模式,采取仿真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等,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理念;ISAS教学;仿真教学;信息化教学  《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是高职院校机电和电气自动控制等电类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摘 要】本论文根据当前中国辽西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发掘加强就业管理存在的重大意义,解读就业管理的真正含义和特点。提出通过树立全新的就业管理理念;建立专业化就业管理服务队伍;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力开设就业指导类课程以及建立校企合作就业管理模式等诸多对策,提高辽西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管理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就业;就业管理;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校企合作  培养提高学生的
【摘 要】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化、社会化、网络化、功能化,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本专业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计算机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科为专业服务的理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交流等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服务;课程体
【摘 要】教师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角,想方设法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才是“减负”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减负;提高质量  近年来,在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个别教师对于学生要求松了,标准低了,甚至放任学生自由发展,不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负减了,质量却下滑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等于学习上不要压力,不需勤奋刻苦读书
【摘 要】以齐齐哈尔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资源以及移动学习行为三方面的现状,移动学习设备丰富,但硬件技术标准不一,针对移动工具设计的学习资源不丰富,学习费用较高,大学生移动学习的指导与设计急需提高。  【关键词】移动学习;问卷调查;移动设备  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