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寒地黑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对其起制约作用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可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情况,以促进其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寒地黑土;经济发展;文化因素;制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57-02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市场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知识化、经济与文化成一体化发展趋势。寒地黑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与文化成一体化发展,所以,对其经济发展中文化因子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一、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现状
寒地黑土经济是源于寒地黑土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代经济类型。所谓的寒地黑土,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是黄土和红壤的5—10倍,特别是230多天的植物生长空季,使得土地得以休养生息,使其堪称“土中之王”。 寒地黑土的成土周期很长,200—400年才能积累1厘米的黑土层,它像石油、煤炭、天然气、黄金一样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的绥化市,就座落在黑土地的核心区。勤劳智慧的绥化人给自己脚下的这块优质黑土地起名叫“寒地黑土”,把这块土地上的丰饶物产冠之以“寒地黑土品牌”,把这里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归结为“发展寒地黑土经济”。
近几年以来,寒地黑土经济依托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把农业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不仅实现了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突出发展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联接城乡经济,并通过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连续进入,积极打造资本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新型产业体系,使得寒地黑土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利用域外涌入的生产要素,催生了粮食加工、乳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甜菜加工、亚麻加工等产业。建立了中粮、龙凤、 格林、昊天、伊利、贝因美、雨润、北大荒、嵩天、南华、天露等企业集团。近三年来,绥化的农民收入是以7%的速度增长,其中约一半以上来自寒地黑土经济。实践证明,寒地黑土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和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效果。
虽然寒地黑土经济正在呈上升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因素的影响制约作用,其中文化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影响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
文化既是一种动力,又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也可对其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传统区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
寒地黑土文化是绥化地区土生土长的北方特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域特征极其明显。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种植业开发历史悠久,境内民众生活容易自给自足,所以容易养成浓郁的恋土情结和自满意识。加之北方人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很少受外部条件的侵袭,缺少忧患意识和紧迫感,逐渐积淀成一种安于现状的生活习性与比较凝固的思维方式。当社会发生深刻变动时,因为相对封闭、保守的落后心态,使得当地人易持一种谨慎和观望的态度,冒险意识不强,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这里的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是在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人均占有资源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自种自食的农产品满足基本生活外往往还有剩余。在长期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下,这里的人们缺乏将剩余产品转化为商品出售的商品观念,从而形成了寒地黑土人缺乏成本意识和商品观念的思维模式。这种历史的文化积淀表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是崇尚粗放式经营,对资源高度依赖,又在资源使用上存在浪费现象。这些积淀下来的传统区域文化的负面影响,对现代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科技教育文化因素落后
在绥化地区,虽然目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保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得寒地黑土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还相对较落后。基础教育依然停留在注重应试教育的水准上,强调传授式教学和标准化考试,忽视人才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中小学布局分散、生源不足、师资薄弱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投入不足,多项教育投入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是人才培养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但绥化地区只有一所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高校重点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落后,无法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较落后,不能很好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来拓宽专业服务面,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无法提高科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
(三)文化产业缺乏创新
目前,寒地黑土区域的文化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组织总体规模偏小,在文化娱乐、信息产业、广播影视、广告博览等方面缺乏现代大型企业,导致整体市场竞争力不高,以及社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优势相对分散化,从而经营分散、管理效率较低、市场化意识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如海伦的剪纸、望奎的皮影、兰西的挂钱、绥棱的黑陶等,多是在利用传统民间艺术和当地特产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的,这种结构单一的情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容易退守和萎缩。而且这些产业主要是在政府的提倡和资金支持下发展的,缺乏现代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创新力度不够,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及市场竞争力。这种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普遍现代农业意识薄弱,农业素质偏低
绥化市农村人口402.3万人,占总人口的73.7%。农村科技教育文化落后,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教育设施与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相比很不协调,相当大比例的农民子女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基本上完成了终生的教育,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农民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单元小、劳动强度大,对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较强就业技能的人基本上都向城市流动,留在农村的以老弱病残者居多,削弱了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农业专业人才存量小,远未构成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而且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结构及农业文明的影响,使得绥化地区的农民普遍缺乏绿色产品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寒地黑土品牌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加之北方地处内陆,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同的生活,逐渐积淀成一种比较凝固的思维方式,这一心态代代传承,形成一种封闭保守、小心谨慎、容易满足、不思进取的农业文化心态,直接影响了黑土地上的人们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等新观念以及形成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独立意识等新意识 [1]。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制约着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的区域文化建设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注重文化建设
“经济与文化是区域发展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坚持两者发展并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发展要相互促进,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的目标,同时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发展的方针、目标、方案,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2]这需要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注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文化的创建,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政府要通过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文化政策、文化宣传、文化教育等手段,营造一种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塑造大众先进文化,追求以及提升大众文化品格。
发展寒地黑土经济,生产寒地黑土品牌产品的过程,是把农业生产推向市场的过程,也是把农民推向市场的过程,所以要完备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制度,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绿色产品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寒地黑土品牌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使他们掌握一定现代化农业手段,提高他们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总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营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
(二)加强教育投入,努力增强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倾斜。打破学校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努力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中职教育规模、结构、質量、效益相协调,满足寒地黑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特别要重视高等院校的内涵建设,建立鼓励竞争、激发活力的科学管理机制,力争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提高和加强为企业创新创业和社会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的贡献度。
(三)走创新之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利用创新手段,走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土化发展道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产业资本、产业技术、产业人力资源等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寒地黑土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到内容(理念、审美观、故事、符号等)的特色化,形式(体制、机制等)的现代化,营销的市场化(流通、包装、销售等) [3]。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在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发展更多的现代新型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市场环境,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和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营销机制,立足于寒地黑土的文化资源,突出其区域文化特色,强化文化原创能力,促进寒地黑土区域文化产业的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寒地黑土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孟召宜.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 人文地理,2002,(2):79-82.
[2] 何频.论文化力与区域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05,(6):112- 115.
[3] 叶滢,莫明浩,章定富.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7,(3):400-403.
[责任编辑 柯 黎]
关键词:寒地黑土;经济发展;文化因素;制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57-02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市场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知识化、经济与文化成一体化发展趋势。寒地黑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与文化成一体化发展,所以,对其经济发展中文化因子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一、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现状
寒地黑土经济是源于寒地黑土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代经济类型。所谓的寒地黑土,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是黄土和红壤的5—10倍,特别是230多天的植物生长空季,使得土地得以休养生息,使其堪称“土中之王”。 寒地黑土的成土周期很长,200—400年才能积累1厘米的黑土层,它像石油、煤炭、天然气、黄金一样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的绥化市,就座落在黑土地的核心区。勤劳智慧的绥化人给自己脚下的这块优质黑土地起名叫“寒地黑土”,把这块土地上的丰饶物产冠之以“寒地黑土品牌”,把这里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实践活动归结为“发展寒地黑土经济”。
近几年以来,寒地黑土经济依托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把农业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不仅实现了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突出发展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联接城乡经济,并通过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连续进入,积极打造资本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新型产业体系,使得寒地黑土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利用域外涌入的生产要素,催生了粮食加工、乳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甜菜加工、亚麻加工等产业。建立了中粮、龙凤、 格林、昊天、伊利、贝因美、雨润、北大荒、嵩天、南华、天露等企业集团。近三年来,绥化的农民收入是以7%的速度增长,其中约一半以上来自寒地黑土经济。实践证明,寒地黑土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和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效果。
虽然寒地黑土经济正在呈上升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因素的影响制约作用,其中文化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影响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
文化既是一种动力,又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也可对其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传统区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
寒地黑土文化是绥化地区土生土长的北方特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域特征极其明显。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种植业开发历史悠久,境内民众生活容易自给自足,所以容易养成浓郁的恋土情结和自满意识。加之北方人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很少受外部条件的侵袭,缺少忧患意识和紧迫感,逐渐积淀成一种安于现状的生活习性与比较凝固的思维方式。当社会发生深刻变动时,因为相对封闭、保守的落后心态,使得当地人易持一种谨慎和观望的态度,冒险意识不强,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这里的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是在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人均占有资源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的,自种自食的农产品满足基本生活外往往还有剩余。在长期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下,这里的人们缺乏将剩余产品转化为商品出售的商品观念,从而形成了寒地黑土人缺乏成本意识和商品观念的思维模式。这种历史的文化积淀表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是崇尚粗放式经营,对资源高度依赖,又在资源使用上存在浪费现象。这些积淀下来的传统区域文化的负面影响,对现代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科技教育文化因素落后
在绥化地区,虽然目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保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使得寒地黑土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还相对较落后。基础教育依然停留在注重应试教育的水准上,强调传授式教学和标准化考试,忽视人才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中小学布局分散、生源不足、师资薄弱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投入不足,多项教育投入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是人才培养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但绥化地区只有一所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高校重点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落后,无法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较落后,不能很好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来拓宽专业服务面,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无法提高科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
(三)文化产业缺乏创新
目前,寒地黑土区域的文化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组织总体规模偏小,在文化娱乐、信息产业、广播影视、广告博览等方面缺乏现代大型企业,导致整体市场竞争力不高,以及社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优势相对分散化,从而经营分散、管理效率较低、市场化意识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如海伦的剪纸、望奎的皮影、兰西的挂钱、绥棱的黑陶等,多是在利用传统民间艺术和当地特产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的,这种结构单一的情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容易退守和萎缩。而且这些产业主要是在政府的提倡和资金支持下发展的,缺乏现代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创新力度不够,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及市场竞争力。这种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普遍现代农业意识薄弱,农业素质偏低
绥化市农村人口402.3万人,占总人口的73.7%。农村科技教育文化落后,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教育设施与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相比很不协调,相当大比例的农民子女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基本上完成了终生的教育,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农民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单元小、劳动强度大,对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较强就业技能的人基本上都向城市流动,留在农村的以老弱病残者居多,削弱了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农业专业人才存量小,远未构成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而且由于长期的农业经济结构及农业文明的影响,使得绥化地区的农民普遍缺乏绿色产品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寒地黑土品牌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加之北方地处内陆,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同的生活,逐渐积淀成一种比较凝固的思维方式,这一心态代代传承,形成一种封闭保守、小心谨慎、容易满足、不思进取的农业文化心态,直接影响了黑土地上的人们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等新观念以及形成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独立意识等新意识 [1]。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制约着寒地黑土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寒地黑土经济发展的区域文化建设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注重文化建设
“经济与文化是区域发展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坚持两者发展并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发展要相互促进,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的目标,同时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发展的方针、目标、方案,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2]这需要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注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文化的创建,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政府要通过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文化政策、文化宣传、文化教育等手段,营造一种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塑造大众先进文化,追求以及提升大众文化品格。
发展寒地黑土经济,生产寒地黑土品牌产品的过程,是把农业生产推向市场的过程,也是把农民推向市场的过程,所以要完备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制度,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绿色产品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寒地黑土品牌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使他们掌握一定现代化农业手段,提高他们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总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营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
(二)加强教育投入,努力增强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倾斜。打破学校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努力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中职教育规模、结构、質量、效益相协调,满足寒地黑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特别要重视高等院校的内涵建设,建立鼓励竞争、激发活力的科学管理机制,力争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提高和加强为企业创新创业和社会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的贡献度。
(三)走创新之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利用创新手段,走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土化发展道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产业资本、产业技术、产业人力资源等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寒地黑土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到内容(理念、审美观、故事、符号等)的特色化,形式(体制、机制等)的现代化,营销的市场化(流通、包装、销售等) [3]。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在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发展更多的现代新型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市场环境,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和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营销机制,立足于寒地黑土的文化资源,突出其区域文化特色,强化文化原创能力,促进寒地黑土区域文化产业的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使之成为寒地黑土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孟召宜.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 人文地理,2002,(2):79-82.
[2] 何频.论文化力与区域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05,(6):112- 115.
[3] 叶滢,莫明浩,章定富.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7,(3):400-403.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