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其独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幼儿的听觉能力、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审美力、音乐表达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高,促进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领悟能力,培养了幼儿的道德品质。它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在我国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广大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是幼儿园,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好坏,取决于本园教师的音乐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邯郸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幼儿园是一所企业幼儿园,在园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音乐培训,教师的音乐理论知识贫乏,弹奏技能比较生疏,音乐教学能力比较差。因而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改善本园音乐教学水平,出现音乐教育的崭新面貌,发挥其特殊的教育作用,本文结合几年来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喜欢模仿教师的手势,喜欢朗朗上口的儿歌的特点。对“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
“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幼儿喜爱模仿和运动的特点,运用幼儿感兴趣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内容,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从而完成音乐课的教学的一种方法。“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分为四个阶段。即:录制课程音带阶段;规范歌词阶段;设计编排动作阶段;课堂实施阶段等:
1.录制课程音带。
教师通过哼唱或弹唱旋律,感受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内容及风格,把握音乐作品的节奏,乐句的呼吸,情绪的力度,色彩的带动,调性的判断等。并为音乐作品配制合乎逻辑的伴奏织体(指即兴伴奏)录制到空白带上。
2.规范歌词。
指在音乐课的开始部分把歌词按照歌曲的节奏,有韵味的朗诵出来教给幼儿。朗朗上口的歌词增强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便于幼儿记忆,加强了记忆效果。例如:《小鸡出壳》中的歌词,可按四分之二拍的节奏来朗诵: 奇怪 奇怪︱真呀真奇怪︱圆圆的蛋壳里 ︱钻出一只 小脑︱袋 呦喂︱
3.设计动作 。
这一阶段需要教师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这一步骤要注意所设计的动作应适当,便于幼儿理解,记忆。例如:《过新年》是一个幼儿歌曲,设计它时动作不能太大,太繁琐,否则会把幼儿注意力转移到动作上去,而忽视对歌词的记忆。而《熊跳舞》则是一个音乐欣赏,设计它时,动作应形象,逼真,幅度也大,便于幼儿理解、表现音乐,从而提高幼儿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
4.课堂实施。
在进行音乐课时,教师可用自编的故事或儿歌把本节课的内容讲述出来吸引幼儿尽快进入角色,在录制磁带的音乐伴奏下,按照相应的节奏型,朗朗上口的教授歌词,然后运用“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通过动作、节奏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二、“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的推广
1.组织实行“三步走”的培训方案。即通过第一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二步开始音乐作品分析及标识和弦,第三步完成键盘上的和弦连接练习,掌握即兴伴奏的一般特点,能初步进行歌曲伴奏。对全员教师进行了“音乐基础知”,“五线谱知识”,“和弦的转位与连接方法”,“各凋主功能和弦连接”,“即兴伴奏”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了全员教师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出实践“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的实施者。
2.组织教育教学内容的分工合作。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全园音乐教学内容的选定,并以各班为单位把选定的内容由专人录制到空白带上,作为音乐课的必备教具。
3.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有关方法。各班教师利用备课时间根据本班录制的磁带设计出相应的动作及授课方案,在课堂中采用“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研组长跟踪调整,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反思、研讨、提升、总结。逐步积累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本教学法。
三、“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实施半年后的调查分析
实施“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后,我园各班的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下面是以中班为主的调查分析:
1. 实施前:中班30名幼儿中只有19人对音乐课有浓厚兴趣,喜欢上音乐课,占总人数的63%;唱歌音准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60%;节奏感强的(即唱歌合拍和动作合拍)有16人,占总人数的53%;能听出间奏并能表现间奏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47%;音乐表现力好的有17人,占总人数的57%。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总体上保证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2. 实施后:对音乐课兴趣高的幼儿增至28人占总人数的93%;唱歌音准的增至27人,占总人数的90%;节奏感强的幼儿增至28人,占总人数的93%;能听出间奏并能做出相应动作的增至33人,占总人数的100%;音乐表现力 强的幼儿增至27人,占总人数的90%。
四、结论
通过运用“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幼儿上音乐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节奏感,音准、听觉能力、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等有了很大提高,并促进了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发展。其次,老师顾弹不顾唱,顾弹不顾教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来在规定的课时内不能完成的内容可以轻松的完成。最后在实施“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本身需要录制磁带,设计动作,规范歌词,在做这些准备工作的同时,教师的音乐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即兴伴奏的水平逐步提高。
一、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
“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幼儿喜爱模仿和运动的特点,运用幼儿感兴趣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内容,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从而完成音乐课的教学的一种方法。“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分为四个阶段。即:录制课程音带阶段;规范歌词阶段;设计编排动作阶段;课堂实施阶段等:
1.录制课程音带。
教师通过哼唱或弹唱旋律,感受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内容及风格,把握音乐作品的节奏,乐句的呼吸,情绪的力度,色彩的带动,调性的判断等。并为音乐作品配制合乎逻辑的伴奏织体(指即兴伴奏)录制到空白带上。
2.规范歌词。
指在音乐课的开始部分把歌词按照歌曲的节奏,有韵味的朗诵出来教给幼儿。朗朗上口的歌词增强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便于幼儿记忆,加强了记忆效果。例如:《小鸡出壳》中的歌词,可按四分之二拍的节奏来朗诵: 奇怪 奇怪︱真呀真奇怪︱圆圆的蛋壳里 ︱钻出一只 小脑︱袋 呦喂︱
3.设计动作 。
这一阶段需要教师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这一步骤要注意所设计的动作应适当,便于幼儿理解,记忆。例如:《过新年》是一个幼儿歌曲,设计它时动作不能太大,太繁琐,否则会把幼儿注意力转移到动作上去,而忽视对歌词的记忆。而《熊跳舞》则是一个音乐欣赏,设计它时,动作应形象,逼真,幅度也大,便于幼儿理解、表现音乐,从而提高幼儿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
4.课堂实施。
在进行音乐课时,教师可用自编的故事或儿歌把本节课的内容讲述出来吸引幼儿尽快进入角色,在录制磁带的音乐伴奏下,按照相应的节奏型,朗朗上口的教授歌词,然后运用“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通过动作、节奏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二、“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的推广
1.组织实行“三步走”的培训方案。即通过第一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二步开始音乐作品分析及标识和弦,第三步完成键盘上的和弦连接练习,掌握即兴伴奏的一般特点,能初步进行歌曲伴奏。对全员教师进行了“音乐基础知”,“五线谱知识”,“和弦的转位与连接方法”,“各凋主功能和弦连接”,“即兴伴奏”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了全员教师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出实践“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的实施者。
2.组织教育教学内容的分工合作。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全园音乐教学内容的选定,并以各班为单位把选定的内容由专人录制到空白带上,作为音乐课的必备教具。
3.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有关方法。各班教师利用备课时间根据本班录制的磁带设计出相应的动作及授课方案,在课堂中采用“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研组长跟踪调整,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反思、研讨、提升、总结。逐步积累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本教学法。
三、“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实施半年后的调查分析
实施“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后,我园各班的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下面是以中班为主的调查分析:
1. 实施前:中班30名幼儿中只有19人对音乐课有浓厚兴趣,喜欢上音乐课,占总人数的63%;唱歌音准的有18人,占总人数的60%;节奏感强的(即唱歌合拍和动作合拍)有16人,占总人数的53%;能听出间奏并能表现间奏的有14人,占总人数的47%;音乐表现力好的有17人,占总人数的57%。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总体上保证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2. 实施后:对音乐课兴趣高的幼儿增至28人占总人数的93%;唱歌音准的增至27人,占总人数的90%;节奏感强的幼儿增至28人,占总人数的93%;能听出间奏并能做出相应动作的增至33人,占总人数的100%;音乐表现力 强的幼儿增至27人,占总人数的90%。
四、结论
通过运用“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幼儿上音乐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节奏感,音准、听觉能力、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等有了很大提高,并促进了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发展。其次,老师顾弹不顾唱,顾弹不顾教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来在规定的课时内不能完成的内容可以轻松的完成。最后在实施“动作表达方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本身需要录制磁带,设计动作,规范歌词,在做这些准备工作的同时,教师的音乐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即兴伴奏的水平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