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报》2011年第1期《期待教师阅读的春天》一文,就教师读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读后深有感触。
文中提出一个问题:“很多教师不读书,课不是教得好好的吗?不读书照样把学生成绩搞上去,何必读那些课外书籍?”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我想应该不在少数,有些教师在课后宁愿搓麻将,也不肯拿起那些“闲书”。
中小学教师很辛苦,很累,课余时间的确需要一定的心理调节,我想这就是一些教师不愿意读“闲书”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对教育的理解和热情,没有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带来的高峰体验。正如吴法源讲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被一本书深深的吸引,他就很难拿起书来,拿起来也会很快放下去,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教师不想成为名师,不想走向成功,他也很难拿起书本来。”这也是主观原因。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这句名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
毛泽东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能一天不读。青年时期的他曾整天呆在图书馆,书籍使他不断地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从而让他带领全中国人民走上谋求解放的道路。12岁的周恩来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了,可是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为国家的富强而读书,要为民族的腾飞而读书。
朱永新教授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与希望。
有人统计,从1901年到2001年一百年中,共颁发诺贝尔奖680多项,其中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的奖项达138项(其中经济学14项,物理学37项,化学21项,医学及生物学49项,文学9项,和平奖8项),获奖比例高达20%,要知道,现在全世界犹太人口才1500多万,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3%。这样令人惊异的成就是和犹太民族酷爱读书学习的习惯是分不开的。犹太人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特殊选民,与上帝订有契约,负有向其他民族传播上帝律法的使命。要深刻地理解上帝的旨意,就必须学习上帝的神谕。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直接途径就是读书识字。因此,为了完成传播上帝律法这一神圣的使命,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能读会写,这样才能学习上帝的律法,这是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学习提高到宗教信仰的高度来认识,这在古代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犹太民族被称为“书的民族”,他们把勤奋学习视为仅次于敬奉上帝的一种美德。因此,犹太民族人均每年读书64本。
我们国家的阅读情况如何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从1999年开始的四次调查表明,从1999年首次调查的60.4%,到2001年的54.2%,2003年的51.7%,再到2005年的48.7%,可谓是一年不如一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次调查还表明,我国国民人均读书4.5本。我国人均读书最多的城市是上海,人均读书8本。这是多么大的反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这是人生忠告。试想,很多教师开始工作时,应当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五年十年以后业务上就拉开了距离。落后教师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业余时间没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更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保障措施。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是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的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有人说,教师身上的书香就是最具“杀伤力”的教育的“软力量”。唯有教师爱读书,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应该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做“学习型教师”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推动教改,要从推动教师读书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的有心人,做了30多年的教师、校长,从小学到高中,他几乎教过所有的年级和科目。他之所以能够品味到为师者的最大幸福,让生活散发着优雅的气质,一切都源于他把读书当成了一中信仰。因为他知道,读书能开启生命的灵思,欣赏生命的律动。因此,他每天不断地读书,坚持记日记,并为他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做成长档案。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成就了一代教育大家。
作家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体现出来了。”
与书为舞,我感慨一滴水就是一片海;与书为舞,我惊叹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与书为舞,我顿悟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愿2011年,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文中提出一个问题:“很多教师不读书,课不是教得好好的吗?不读书照样把学生成绩搞上去,何必读那些课外书籍?”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我想应该不在少数,有些教师在课后宁愿搓麻将,也不肯拿起那些“闲书”。
中小学教师很辛苦,很累,课余时间的确需要一定的心理调节,我想这就是一些教师不愿意读“闲书”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对教育的理解和热情,没有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带来的高峰体验。正如吴法源讲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被一本书深深的吸引,他就很难拿起书来,拿起来也会很快放下去,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教师不想成为名师,不想走向成功,他也很难拿起书本来。”这也是主观原因。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这句名言曾经激励了几代人。
毛泽东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能一天不读。青年时期的他曾整天呆在图书馆,书籍使他不断地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从而让他带领全中国人民走上谋求解放的道路。12岁的周恩来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了,可是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为国家的富强而读书,要为民族的腾飞而读书。
朱永新教授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与希望。
有人统计,从1901年到2001年一百年中,共颁发诺贝尔奖680多项,其中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的奖项达138项(其中经济学14项,物理学37项,化学21项,医学及生物学49项,文学9项,和平奖8项),获奖比例高达20%,要知道,现在全世界犹太人口才1500多万,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3%。这样令人惊异的成就是和犹太民族酷爱读书学习的习惯是分不开的。犹太人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特殊选民,与上帝订有契约,负有向其他民族传播上帝律法的使命。要深刻地理解上帝的旨意,就必须学习上帝的神谕。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的直接途径就是读书识字。因此,为了完成传播上帝律法这一神圣的使命,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能读会写,这样才能学习上帝的律法,这是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学习提高到宗教信仰的高度来认识,这在古代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犹太民族被称为“书的民族”,他们把勤奋学习视为仅次于敬奉上帝的一种美德。因此,犹太民族人均每年读书64本。
我们国家的阅读情况如何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从1999年开始的四次调查表明,从1999年首次调查的60.4%,到2001年的54.2%,2003年的51.7%,再到2005年的48.7%,可谓是一年不如一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次调查还表明,我国国民人均读书4.5本。我国人均读书最多的城市是上海,人均读书8本。这是多么大的反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这是人生忠告。试想,很多教师开始工作时,应当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五年十年以后业务上就拉开了距离。落后教师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业余时间没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更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视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保障措施。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是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的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有人说,教师身上的书香就是最具“杀伤力”的教育的“软力量”。唯有教师爱读书,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应该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做“学习型教师”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推动教改,要从推动教师读书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的有心人,做了30多年的教师、校长,从小学到高中,他几乎教过所有的年级和科目。他之所以能够品味到为师者的最大幸福,让生活散发着优雅的气质,一切都源于他把读书当成了一中信仰。因为他知道,读书能开启生命的灵思,欣赏生命的律动。因此,他每天不断地读书,坚持记日记,并为他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做成长档案。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成就了一代教育大家。
作家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体现出来了。”
与书为舞,我感慨一滴水就是一片海;与书为舞,我惊叹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与书为舞,我顿悟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愿2011年,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