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如何把这一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这是我們应切实做好的事。要做好这件事,教师就要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解深入透彻,运用灵活,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下面,我对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及具体做法。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培养学生钻研课本的能力。
第一步:指导学生预习,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每节课后给出预习提纲和布置预习作业:给学生的预习提纲主要是抓住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公理、定理的理解、运用,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提纲按如下形式给出:概念、、法则、定理的引入,内容、公式、公理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字母的数学含义和某些概念、法则、公理的区别与联系。概念、法则、定理的文字表述、数学表达式。一段时间后,这种思维定式能帮助学生一见到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就能按上述要求去思考、去掌握;初步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使预习效果提高,达到学生与课本思维同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讨论或答问的形式,教师收集学习预习信息并进行处理,对学生感到疑难的地方指导学生再读有关段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生预习了,教师讲解时,学生思维便容易与教师同步。教师就能集中力量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学生理解得就更透彻、深刻。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通常是选用课本中能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法则、公理、公式、定理、性质的理解及运用的习题。教师一方面及时收集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备课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预习自主学习,不然是完不成预习作业的。同时也使学生及时收到反馈信息,便于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自己感到疑难的地方听起来更专心,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也更牢固。
第二步,在预习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使预习进入更深的层次,自主学习能提高到更高的档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定式基本形式之后,逐渐将预习提纲更换为一些课程教材的题目。诱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分化难点,掌握“问题解决”的技能技巧,解决课本中待解决的问题,开拓学生思路,使预习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档次。
二、指导学生课后阅读,培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必须学会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下面三种。
1.纵横阅读。纵就是对每一单元,每一节所讲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大概知道要学什么,有什么新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有哪些旧知识要复习,总之要抓住这部分知识的纲目。横就是把每一小节的内容真正看懂。定义、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都是些什么?例题中如何运用的?书写格式如何?
2.对比阅读。主要进行新旧知识对比。新旧知识有哪些相似之处?新知识是怎样用旧知识过渡的?区别在哪里?
3.推理阅读。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书上的每个例题要想一想,会不会有不同的解法?这种做法合理吗?例题每一步是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增强了迁移知识的能力,就能把有关内容来完成“归类”、“对比”小结。它能帮助学生搞清教学概念和公式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防止知识的负迁移;通过复习单元内容来完成单元“复习与小结”;帮助学生搞清数学的学习方法,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对单元“复习与小结”编写的提纲按如下形式给出:本单元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得出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运用的一般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阅读例题,做好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解题能力。
数学习题的教学担负着数学知识的巩固、深化、综合复习的重任,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常有这样感觉:“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纵观差生做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公式去套题,或用题去套公式,没有正确的解题思路,不会思考更不善于思考,也就不能举一反三。我在习题教学中主要抓了三点。
1.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在习题教学中,教给学生的解题程序是:认真审题,确定解题思路,分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求知量,找到量与量之间的联系,找出对应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公理,统一单位列式求解。这种程序是先在预习提纲中让学生去思考,再通过例题的讲解作出示范,通过习题的讲评指导学生实践,逐步引导学生将此程序向各类习题迁移,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2.精选例题习题,开拓学生思路,提高解题能力。例题的选择要选那些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的理解和运用的典型题目,习题的选取要做到例题、习题、单元练习题配套,这种配套既要考虑到知识面的检查,又要注意到基本训练和灵活性、综合性训练结合。在习题教学中要适当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思考题目,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3.加强课堂练习,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课堂练习题分两类:一类是检查学生对重难点内容掌握的基础题目。这类题的特点是基础性强,要求学生能熟练快捷地作出解答。一类是灵活性、技巧性强的题目,用以训练学生的敏捷思路。这两类习题交替运用,通常在课内安排十分钟左右完成。它能准确反映学生独立掌握运用知识的情况,是训练学生解题速度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好办法。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变教师主讲为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探究。这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且能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归纳小结而获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培养学生钻研课本的能力。
第一步:指导学生预习,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每节课后给出预习提纲和布置预习作业:给学生的预习提纲主要是抓住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公理、定理的理解、运用,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提纲按如下形式给出:概念、、法则、定理的引入,内容、公式、公理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字母的数学含义和某些概念、法则、公理的区别与联系。概念、法则、定理的文字表述、数学表达式。一段时间后,这种思维定式能帮助学生一见到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就能按上述要求去思考、去掌握;初步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使预习效果提高,达到学生与课本思维同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讨论或答问的形式,教师收集学习预习信息并进行处理,对学生感到疑难的地方指导学生再读有关段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生预习了,教师讲解时,学生思维便容易与教师同步。教师就能集中力量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学生理解得就更透彻、深刻。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通常是选用课本中能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法则、公理、公式、定理、性质的理解及运用的习题。教师一方面及时收集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备课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预习自主学习,不然是完不成预习作业的。同时也使学生及时收到反馈信息,便于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自己感到疑难的地方听起来更专心,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也更牢固。
第二步,在预习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使预习进入更深的层次,自主学习能提高到更高的档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定式基本形式之后,逐渐将预习提纲更换为一些课程教材的题目。诱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分化难点,掌握“问题解决”的技能技巧,解决课本中待解决的问题,开拓学生思路,使预习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档次。
二、指导学生课后阅读,培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必须学会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下面三种。
1.纵横阅读。纵就是对每一单元,每一节所讲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大概知道要学什么,有什么新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有哪些旧知识要复习,总之要抓住这部分知识的纲目。横就是把每一小节的内容真正看懂。定义、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都是些什么?例题中如何运用的?书写格式如何?
2.对比阅读。主要进行新旧知识对比。新旧知识有哪些相似之处?新知识是怎样用旧知识过渡的?区别在哪里?
3.推理阅读。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书上的每个例题要想一想,会不会有不同的解法?这种做法合理吗?例题每一步是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增强了迁移知识的能力,就能把有关内容来完成“归类”、“对比”小结。它能帮助学生搞清教学概念和公式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防止知识的负迁移;通过复习单元内容来完成单元“复习与小结”;帮助学生搞清数学的学习方法,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对单元“复习与小结”编写的提纲按如下形式给出:本单元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得出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运用的一般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阅读例题,做好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解题能力。
数学习题的教学担负着数学知识的巩固、深化、综合复习的重任,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常有这样感觉:“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纵观差生做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公式去套题,或用题去套公式,没有正确的解题思路,不会思考更不善于思考,也就不能举一反三。我在习题教学中主要抓了三点。
1.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在习题教学中,教给学生的解题程序是:认真审题,确定解题思路,分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求知量,找到量与量之间的联系,找出对应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公理,统一单位列式求解。这种程序是先在预习提纲中让学生去思考,再通过例题的讲解作出示范,通过习题的讲评指导学生实践,逐步引导学生将此程序向各类习题迁移,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2.精选例题习题,开拓学生思路,提高解题能力。例题的选择要选那些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理、公理的理解和运用的典型题目,习题的选取要做到例题、习题、单元练习题配套,这种配套既要考虑到知识面的检查,又要注意到基本训练和灵活性、综合性训练结合。在习题教学中要适当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思考题目,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3.加强课堂练习,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课堂练习题分两类:一类是检查学生对重难点内容掌握的基础题目。这类题的特点是基础性强,要求学生能熟练快捷地作出解答。一类是灵活性、技巧性强的题目,用以训练学生的敏捷思路。这两类习题交替运用,通常在课内安排十分钟左右完成。它能准确反映学生独立掌握运用知识的情况,是训练学生解题速度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好办法。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变教师主讲为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探究。这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且能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归纳小结而获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