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宽阔的视野和聪敏的悟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 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改革教学方法,就是要转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让师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分享彼此的体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1)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凡是有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材,一般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好奇心。例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我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生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
(2)鼓励求异,大胆猜测,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大胆猜测和设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受逻辑形式的约束自由地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电磁铁(二)》一课时,引导学生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有关系?”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探究,例如电话,电铃等进行直觉猜想,于是有的学生说可能与电池的多少有关(也是电流的强弱),有的说与线圈的匝数有关,有的甚至说与线的粗细有关等的猜测,进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猜想”进行实验来验证是否正确,从而验证了猜想的正确,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通过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我校在教育实践中,要求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性特点,强调教师心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由教师主讲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认真思考,努力解决问题的“多言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的作用在于导人情景、激活话题、引导提问、归纳总结。
(4)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包括对现有知识的整理,资料的收集、编辑,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和图表的绘制,以及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应结果等内容。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如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化肥的调查”,让学生走访农科所、化肥供应站、农户等,了解化肥的选择、储存、合理使用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化肥的成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然后整理所得的资料,写成小论文。每完成一个内容,都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合作式、尝试式、平等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的程度,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诱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动手操作,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 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要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按照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找准学科教学与创新教学的结合点、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语文、英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变通性、独创性。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现象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改进、采集标本、制作课件、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的能力,侧重干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多种可能性的内容,给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索,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1)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习惯。
创新需要扎实、晕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做基础。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时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有利后续发展的个性化知识结构,为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规定在每堂课的最后留 10 分钟左右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梳理所学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自编提纲进行复习或自编练习题加以巩固。
(2)指导学生研究学法,夯实创新基础。
我校一方面由校长亲自主讲学法指导课,一方面独辟蹊径,要求教师备课时,着重是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各科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归纳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学习方法,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3)鼓励学生参加实践,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一次次实践活动,教学时不要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评判。学生的创新思维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如果怕学生犯错误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小心翼翼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就会影响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成败的情感体验,结果只能使学生疏于动手,怯于尝试,干什么都缩手缩脚,创新意识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4)开展课外活动,增长创造才干。
课外活动是学生形成创造性品格、增长创造性才干的广阔而活跃的天地。我校特别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并做到每次活动“五定”(即定时间、定学生、定教师、定内容、定场所)。在我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趣益智的各类竞赛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这里,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潜力得到了挖掘,特长得到了发挥,创造性才能得到了增长。
收稿日期:2013-05-13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 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改革教学方法,就是要转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让师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分享彼此的体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1)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凡是有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材,一般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好奇心。例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我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生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
(2)鼓励求异,大胆猜测,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大胆猜测和设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受逻辑形式的约束自由地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电磁铁(二)》一课时,引导学生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有关系?”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探究,例如电话,电铃等进行直觉猜想,于是有的学生说可能与电池的多少有关(也是电流的强弱),有的说与线圈的匝数有关,有的甚至说与线的粗细有关等的猜测,进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猜想”进行实验来验证是否正确,从而验证了猜想的正确,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通过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我校在教育实践中,要求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性特点,强调教师心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由教师主讲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认真思考,努力解决问题的“多言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的作用在于导人情景、激活话题、引导提问、归纳总结。
(4)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包括对现有知识的整理,资料的收集、编辑,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和图表的绘制,以及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应结果等内容。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如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化肥的调查”,让学生走访农科所、化肥供应站、农户等,了解化肥的选择、储存、合理使用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化肥的成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然后整理所得的资料,写成小论文。每完成一个内容,都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合作式、尝试式、平等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的程度,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诱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动手操作,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2. 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要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按照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找准学科教学与创新教学的结合点、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语文、英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变通性、独创性。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现象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改进、采集标本、制作课件、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的能力,侧重干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多种可能性的内容,给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索,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1)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习惯。
创新需要扎实、晕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做基础。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时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有利后续发展的个性化知识结构,为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规定在每堂课的最后留 10 分钟左右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梳理所学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自编提纲进行复习或自编练习题加以巩固。
(2)指导学生研究学法,夯实创新基础。
我校一方面由校长亲自主讲学法指导课,一方面独辟蹊径,要求教师备课时,着重是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各科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归纳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学习方法,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3)鼓励学生参加实践,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一次次实践活动,教学时不要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评判。学生的创新思维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如果怕学生犯错误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小心翼翼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就会影响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成败的情感体验,结果只能使学生疏于动手,怯于尝试,干什么都缩手缩脚,创新意识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4)开展课外活动,增长创造才干。
课外活动是学生形成创造性品格、增长创造性才干的广阔而活跃的天地。我校特别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并做到每次活动“五定”(即定时间、定学生、定教师、定内容、定场所)。在我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趣益智的各类竞赛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这里,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潜力得到了挖掘,特长得到了发挥,创造性才能得到了增长。
收稿日期: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