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哪里养老,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已经成为摆在越来越多人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本刊记者特地准备了四五条精选养老方式,也许可以令中老年朋友得到一些思路上的启发。其实,只要注意把握平衡的原则,就能实现真正美妙的退休生活。
在某个城市的远郊有一个房子/在那里应该看得见一个平静的港湾/港湾应该有清静的沙滩/面对港湾的大厅应该有落地的门窗/吹来的海风应该能撩起落地的窗帘/房子的园子要大/最好有四季开放的花/夕阳要能照到院子和大厅/要有很好的音响系统/厨房要大/我和老伴可以早上去买新鲜面包和蔬菜/最好车程以内有供应新鲜海鱼的地方/还有葡萄园/最好有三个孩子/分别生活在亚洲、欧洲和美洲/让我们随时有充足的理由去看他们、看世界……”
这是今年33岁的史超然心目中理想的退休生活。
当这位典型的上海“白骨精”,一改平日里的严肃呆板,描绘出如此充满诗意的场景,不禁让记者大感意外,想起海子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过,我现在还来不及筹划将来浪漫的退休生活,最近令我们头疼的倒是我的父母去哪里养老的问题。”谈话间,史超然“回归”严肃。
“我父母前两年都退休了。他们都是曾经在云南插队的知青。最近我母亲有个好朋友打电话来说当地有个楼盘挺好的,很多离退休老干部都买在那个小区里。3500元一平方米,120平方米一套的房子总价40多万元。她还有另外一个熟人都买了,让我妈也去买一套,以后可以时常过去住住,那样大家老朋友就可以经常见面了。”
“我妈很是动心,她有关节炎,觉得云南气候比上海干燥,她本来很喜欢。而且你知道,他们的青春岁月都留在那云南了,对那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而我老爸则坚决反对,说在上海好,这里毕竟什么都有。”他说。
“现在我妈天天晚上盯着天气预报看云南当地的温度、湿度。还询问我的态度。”史先生显得有些无奈。
人人都要面对的必选题
去哪里养老,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已经成为摆在越来越多人面前的一道选择题,而且是必选题。无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必须做出回答。
因为首先,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快速上升。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形象地说,如今每10人中有1个老年人,而40年后,每10人中老年人数量可能会达到4个。
中国人正越来越长寿。2009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达73.05岁,而在营养和医疗水平较好的大中城市,人均寿命预期更高。比如,上海人2007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就已经达到了81.08岁,其中男性78.87岁,女性达到了83.29岁。在上海,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00岁的“老寿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周围。换而言之,如果是一名50岁退休的上海普通女职工,她将要度过至少三四十年的漫长退休岁月!
但是,中国人是属于“未富先老”,无论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养老储备金都不充足。
此外,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家庭结构形式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有30年。第一代
独生子女的家长已集体步入老年期,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4个老人和抚养1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而且由于人均寿命不断延长,“6-4-2-1”、“8-4-2-1”的家庭也逐步出现,而且将来会越发凸显。
当前城市化大潮下,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也大大冲击了家庭旧有的代际抚育功能。民政部及中国老龄委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
“连我妈都知道,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社保只管吃饱穿暖,养儿防老又不现实。但她和我外婆那辈人又有很大不同,我妈这批人都是有点文化、有点精神追求的,不安心终老在一间小房子里,所以我猜她也是想趁着现在口袋里还有点钱,为自己的将来先筹划筹划。”
是啊,无论是准退休族,还是已经退休的老人,在社会状况和小家庭的实际情况下,都得为自己好好找一条合适的“出路”!
养老方式大PK
那么,到底该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呢?本刊记者此次特地为大家准备了四五条精选养老方式,也许可以令中老年朋友从中得到一些思路上的启发,便于今后“拾级而上”。
居家养老这是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选择。居家养老在舒适度、成本、隐私保护方面较有优势。但居家养老也有缺点,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安全性如何保障成了一大难题,空巢老人一旦发生意外,邻居、家人又没有及时发现,很可能耽误救治。
其中居家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老年“日托班”模式尤其受到欢迎。一来老年人仍然可以住在自己家中,自由性、隐私性较强;二来在需要“帮一把”的事情上,如吃饭、理发、就医、居家维修等方面都可利用社区资源尽可能方便老年人。
专业机构养老专业机构养老在安全性方面较有保障,特别是有24小时护理待遇的老年人,能够得到专人照料,突发情况下可及时送至医院。作为最大的机构式养老方式,养老院现在选择余地越来越多了,有比较经济但舒适程度较一般的公立养老院,也有各种民办或公私合营的中高档养老院。
“候鸟式”养老“候鸟式”养老是近来悄悄盛行的养老方式,老年朋友可根据季节转换、心情变化等来回就住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最近几年,从“候鸟式”养老衍生出来的异地置业养老成了不少经济条件较好的退休族的选择。当然,少数喜爱旅行、经济条件较好的退休族还可以考虑环球旅游式养老模式,不过,经济成本会比较高,对老人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
高级社区养老这类高级社区养老或是采用买断养老专用产权房的形式,或是缴纳数额不菲的“会员费”,为老人搭建的生活环境和设备当然也是一流的。
平衡让退休生活更美妙
不过,无论是选择哪一条养老方式,我们还是要建议大家把握平衡的原则。
将经济因素与现实问题结合考虑谁都愿意住条件好的养老院,甚至来一趟环球退休之旅。但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经济成本的问题。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退休工资有多少?在做出养老方式选择之前,先要算算经济账。如果要住到3000元一个月的高档养老院里,经济负担是否会过重?会不会由此牵累到本来生活压力已经较重的子女?
将老人的需求与子女现实负担相平衡有些老人比较“恋家”,不愿意搬到养老院去住。但是很可能他们家已经三代同堂,5口人挤在一套老公房里,儿子、媳妇希望老人能搬到养老院去,把家里的空间留给下一代。特别是一些家庭新生儿出生后,老人和子女的矛盾突然升级,“水火不容”的情形下,为了整个家庭的和谐,总有一方要做出让步。
还有一些家庭,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要长期照顾身体不太好的老人,子女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子女各方面压力的确过重,老年人可以考虑搬到养老院等机构住,既安抚了子女的情绪,减轻了尚在打拼期的子女的精神和精力负担,也是让社会帮助子女一起承担一部分的养老责任。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里面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在为老人筹划去哪里养老的问题时,当然要考虑经济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花钱越少越好。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应尽量为老人挑选硬件条件较好、环境较为熟悉的养老机构。
此外,老年人其实是最怕寂寞孤独的,无论老年朋友选择怎样的养老模式,要真正做到身心愉悦、舒适养老,都离不开子女的细心体贴。机构只是承担了对老人生活起居的照料,但精神上的关怀主要还是要靠亲人朋友。作为子女,无论工作多忙,一定要记得在周末、节假日常去看望自己住在养老院的父母。如果能带上第三代,老人就更开心了。常给父母打打电话,给予精神上的关心。老人精神舒畅了,身体也会好很多,子女的实际负担反而会减轻。
各方面都相对平衡的退休岁月,才是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吧。
在某个城市的远郊有一个房子/在那里应该看得见一个平静的港湾/港湾应该有清静的沙滩/面对港湾的大厅应该有落地的门窗/吹来的海风应该能撩起落地的窗帘/房子的园子要大/最好有四季开放的花/夕阳要能照到院子和大厅/要有很好的音响系统/厨房要大/我和老伴可以早上去买新鲜面包和蔬菜/最好车程以内有供应新鲜海鱼的地方/还有葡萄园/最好有三个孩子/分别生活在亚洲、欧洲和美洲/让我们随时有充足的理由去看他们、看世界……”
这是今年33岁的史超然心目中理想的退休生活。
当这位典型的上海“白骨精”,一改平日里的严肃呆板,描绘出如此充满诗意的场景,不禁让记者大感意外,想起海子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过,我现在还来不及筹划将来浪漫的退休生活,最近令我们头疼的倒是我的父母去哪里养老的问题。”谈话间,史超然“回归”严肃。
“我父母前两年都退休了。他们都是曾经在云南插队的知青。最近我母亲有个好朋友打电话来说当地有个楼盘挺好的,很多离退休老干部都买在那个小区里。3500元一平方米,120平方米一套的房子总价40多万元。她还有另外一个熟人都买了,让我妈也去买一套,以后可以时常过去住住,那样大家老朋友就可以经常见面了。”
“我妈很是动心,她有关节炎,觉得云南气候比上海干燥,她本来很喜欢。而且你知道,他们的青春岁月都留在那云南了,对那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而我老爸则坚决反对,说在上海好,这里毕竟什么都有。”他说。
“现在我妈天天晚上盯着天气预报看云南当地的温度、湿度。还询问我的态度。”史先生显得有些无奈。
人人都要面对的必选题
去哪里养老,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已经成为摆在越来越多人面前的一道选择题,而且是必选题。无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必须做出回答。
因为首先,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快速上升。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形象地说,如今每10人中有1个老年人,而40年后,每10人中老年人数量可能会达到4个。
中国人正越来越长寿。2009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达73.05岁,而在营养和医疗水平较好的大中城市,人均寿命预期更高。比如,上海人2007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就已经达到了81.08岁,其中男性78.87岁,女性达到了83.29岁。在上海,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00岁的“老寿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周围。换而言之,如果是一名50岁退休的上海普通女职工,她将要度过至少三四十年的漫长退休岁月!
但是,中国人是属于“未富先老”,无论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养老储备金都不充足。
此外,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家庭结构形式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有30年。第一代
独生子女的家长已集体步入老年期,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4个老人和抚养1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而且由于人均寿命不断延长,“6-4-2-1”、“8-4-2-1”的家庭也逐步出现,而且将来会越发凸显。
当前城市化大潮下,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也大大冲击了家庭旧有的代际抚育功能。民政部及中国老龄委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
“连我妈都知道,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社保只管吃饱穿暖,养儿防老又不现实。但她和我外婆那辈人又有很大不同,我妈这批人都是有点文化、有点精神追求的,不安心终老在一间小房子里,所以我猜她也是想趁着现在口袋里还有点钱,为自己的将来先筹划筹划。”
是啊,无论是准退休族,还是已经退休的老人,在社会状况和小家庭的实际情况下,都得为自己好好找一条合适的“出路”!
养老方式大PK
那么,到底该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呢?本刊记者此次特地为大家准备了四五条精选养老方式,也许可以令中老年朋友从中得到一些思路上的启发,便于今后“拾级而上”。
居家养老这是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选择。居家养老在舒适度、成本、隐私保护方面较有优势。但居家养老也有缺点,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多。安全性如何保障成了一大难题,空巢老人一旦发生意外,邻居、家人又没有及时发现,很可能耽误救治。
其中居家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老年“日托班”模式尤其受到欢迎。一来老年人仍然可以住在自己家中,自由性、隐私性较强;二来在需要“帮一把”的事情上,如吃饭、理发、就医、居家维修等方面都可利用社区资源尽可能方便老年人。
专业机构养老专业机构养老在安全性方面较有保障,特别是有24小时护理待遇的老年人,能够得到专人照料,突发情况下可及时送至医院。作为最大的机构式养老方式,养老院现在选择余地越来越多了,有比较经济但舒适程度较一般的公立养老院,也有各种民办或公私合营的中高档养老院。
“候鸟式”养老“候鸟式”养老是近来悄悄盛行的养老方式,老年朋友可根据季节转换、心情变化等来回就住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最近几年,从“候鸟式”养老衍生出来的异地置业养老成了不少经济条件较好的退休族的选择。当然,少数喜爱旅行、经济条件较好的退休族还可以考虑环球旅游式养老模式,不过,经济成本会比较高,对老人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
高级社区养老这类高级社区养老或是采用买断养老专用产权房的形式,或是缴纳数额不菲的“会员费”,为老人搭建的生活环境和设备当然也是一流的。
平衡让退休生活更美妙
不过,无论是选择哪一条养老方式,我们还是要建议大家把握平衡的原则。
将经济因素与现实问题结合考虑谁都愿意住条件好的养老院,甚至来一趟环球退休之旅。但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经济成本的问题。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退休工资有多少?在做出养老方式选择之前,先要算算经济账。如果要住到3000元一个月的高档养老院里,经济负担是否会过重?会不会由此牵累到本来生活压力已经较重的子女?
将老人的需求与子女现实负担相平衡有些老人比较“恋家”,不愿意搬到养老院去住。但是很可能他们家已经三代同堂,5口人挤在一套老公房里,儿子、媳妇希望老人能搬到养老院去,把家里的空间留给下一代。特别是一些家庭新生儿出生后,老人和子女的矛盾突然升级,“水火不容”的情形下,为了整个家庭的和谐,总有一方要做出让步。
还有一些家庭,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要长期照顾身体不太好的老人,子女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子女各方面压力的确过重,老年人可以考虑搬到养老院等机构住,既安抚了子女的情绪,减轻了尚在打拼期的子女的精神和精力负担,也是让社会帮助子女一起承担一部分的养老责任。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里面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在为老人筹划去哪里养老的问题时,当然要考虑经济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花钱越少越好。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应尽量为老人挑选硬件条件较好、环境较为熟悉的养老机构。
此外,老年人其实是最怕寂寞孤独的,无论老年朋友选择怎样的养老模式,要真正做到身心愉悦、舒适养老,都离不开子女的细心体贴。机构只是承担了对老人生活起居的照料,但精神上的关怀主要还是要靠亲人朋友。作为子女,无论工作多忙,一定要记得在周末、节假日常去看望自己住在养老院的父母。如果能带上第三代,老人就更开心了。常给父母打打电话,给予精神上的关心。老人精神舒畅了,身体也会好很多,子女的实际负担反而会减轻。
各方面都相对平衡的退休岁月,才是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