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解答物理题目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在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可行策略,以引导学生能够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提升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逻辑思维;核心素养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独立分析、概括、归纳能力,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升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发展水平,本文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并主要围绕比较、实验、迁移这几个方向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与归纳物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建构高品质物理课堂。
一、比较,形成知识体系
比较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同类事物或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事物特征,形成较为深刻的知识印象。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物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方式来比较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具体来讲,学生可以从物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性质和应用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和分析。物的位置包括u>2f、u=2f、f2f时,像的位置是f 我们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应用比较、概括、归纳等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间的联系,掌握学习方法,同时也可以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图形思维工具,帮助学生在其结构框架下更加系统地归纳与总结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二、实验,解决意外问题
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当然,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些突发情况,如实验操作不合理、实验现象不明显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思考力与教学机智,能够引导学生推导实验过程,解决意外问题,确保达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了解各结构的特点及其功能。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测量杯中液体的温度,并将测量出来的温度进行登记。但通过对比每次测量的数值,我们发现同学们测量数据并不相同,有的小组的测量数据差得很远,那么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一情况出发,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小组的实验操作过程,发现有的小组在测量时并没有使温度计玻璃泡完全浸入水中或者与杯壁接触,读数时玻璃泡离开液体,有的学生读数时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看的,这都是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也通过这个方式加深了知识印象。
当课堂出现意外事件的时候,教师要保持冷静,通过采撷及利用这一教学生成性资源,将其转化为促进课堂深入教学的积极因素,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迁移,融合生活实践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产生学习迁移的核心就是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这里的学习材料不单指物理教材内容,它还包括教师在此基础上融合与拓展的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等等。我们要学会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创造条件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与领悟知识的关联性,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物理知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引入与摩擦力相关的生活实例,如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下雪结冰之后为什么要在地面上散上沙土等等。教师再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已有经历和体验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思考物理问题,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去分析上述生活实例。学生分析到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同样,下雪结冰后在冰面上撒土也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这样行人、车在路上就没那么滑了。就这样,学生不仅能从生活现象中学习物理知识,还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取得了积极的教学反馈。
也就是说,通过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塑造,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物理学习效率,提升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教学效用。因此,除了文中提到的比较、实验、迁移这几个方向以外,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更多可行方式,切实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的课堂不仅要重视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塑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教学设计中获得知识的建构与巩固、思维的拓展与深化,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共同发展,真正建构起高质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军.浅析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现状及解决策略[J]. 理科考试研究. 2016 (16)
[2]嵇建中.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 中学物理. 2015 (10)
关键词:初中物理;逻辑思维;核心素养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独立分析、概括、归纳能力,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升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发展水平,本文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并主要围绕比较、实验、迁移这几个方向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与归纳物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建构高品质物理课堂。
一、比较,形成知识体系
比较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同类事物或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事物特征,形成较为深刻的知识印象。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物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方式来比较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具体来讲,学生可以从物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性质和应用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和分析。物的位置包括u>2f、u=2f、f2f时,像的位置是f
二、实验,解决意外问题
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当然,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些突发情况,如实验操作不合理、实验现象不明显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思考力与教学机智,能够引导学生推导实验过程,解决意外问题,确保达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了解各结构的特点及其功能。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测量杯中液体的温度,并将测量出来的温度进行登记。但通过对比每次测量的数值,我们发现同学们测量数据并不相同,有的小组的测量数据差得很远,那么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这一情况出发,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小组的实验操作过程,发现有的小组在测量时并没有使温度计玻璃泡完全浸入水中或者与杯壁接触,读数时玻璃泡离开液体,有的学生读数时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看的,这都是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也通过这个方式加深了知识印象。
当课堂出现意外事件的时候,教师要保持冷静,通过采撷及利用这一教学生成性资源,将其转化为促进课堂深入教学的积极因素,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迁移,融合生活实践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产生学习迁移的核心就是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这里的学习材料不单指物理教材内容,它还包括教师在此基础上融合与拓展的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等等。我们要学会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创造条件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与领悟知识的关联性,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物理知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引入与摩擦力相关的生活实例,如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下雪结冰之后为什么要在地面上散上沙土等等。教师再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已有经历和体验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思考物理问题,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去分析上述生活实例。学生分析到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同样,下雪结冰后在冰面上撒土也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这样行人、车在路上就没那么滑了。就这样,学生不仅能从生活现象中学习物理知识,还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取得了积极的教学反馈。
也就是说,通过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塑造,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物理学习效率,提升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教学效用。因此,除了文中提到的比较、实验、迁移这几个方向以外,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更多可行方式,切实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的课堂不仅要重视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塑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教学设计中获得知识的建构与巩固、思维的拓展与深化,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共同发展,真正建构起高质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军.浅析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现状及解决策略[J]. 理科考试研究. 2016 (16)
[2]嵇建中.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 中学物理. 201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