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经常提到“以学定教”,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就是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内在需求去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教师必须依照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学活动为依托,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以学定教;数学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依赖于老师课上去讲,学生被迫去听,抽象难懂,题海战术,苦不堪言。我觉得数学教学本身不应该是一堂课,而是一项活动,是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二者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调动、迎合学生的兴趣,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被动的去听到主动的去学,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创造、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学定教,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分析学情,确立教学起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数学知识的越来越抽象,应用题目的越来越难懂,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因此,要想有效的实现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都要做到了如指掌、有的放矢。只有备好学情,在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时,才能够从实际出发,考虑周全,预测每一类学生的实际状况,使每一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所收获,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有些学生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在课堂上越来越沉默,听不进去,甚至开小差;做练习题时眼高手低,甚至应付抄袭;质疑解惑时,茫然失措,无言以对。其实,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日积月累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需要教师从课堂引入到教学过程以及课后作业,都需要精心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在讲授《倒数》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猜字谜。吞——吴,呆——杏,……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这样成功引入新课,有同学认为倒过来的数就是倒数,我们的教學过程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作为接入点展开进行。
以上案例,教师从实际情况切入,吸引学生注意,有针对性的教,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所以,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展开学情分析,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提升自己,打造高效课堂。
二、动手实践,促进认知需要
小学阶段,孩子们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专注时间短,坐不住,是孩子们最大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这些特点设计出适合孩子们的教学过程,穿插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动”起来是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的方式去接触新知识,变抽象为形象,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加强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显然,对于抽象概念、理论定理较多的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动手实践是教学过程最好的呈现方式,不仅增加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感知力,还可以发挥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小纸条。在讲解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把三个不同长度的小纸条继续裁出一定的长度关联:第一个纸条最长,第二个纸条是第一个的一半,第三个纸条是第二个的一半。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小纸条,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两两比较,比如:第二个小纸条与第一个小纸条,第三个小纸条与第二个,第三个小纸条与第一个。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分数,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上来就叙述“分数”的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不仅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手脑统一,动手之前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分析与规划,加强对抽象事物的认知与理解。
三、鼓励发言,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不仅抽象,而且逻辑性强,然而,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向抽象转化阶段,对于复杂的问题懒得思考,总是皱眉说不会,如果教师正确引导、反复鼓励,让孩子试着说出来,由最简单的大声朗读题目开始,再逐步引导学生去理解题意,试着画出题目的关键词、句,然后让学生试着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这样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学生就会逐渐适应。这样,既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又满足孩子爱说的天性,还可以让孩子说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数学课堂中,有的学生想说又不敢说,有的学生会做又不会说,其实,就是孩子们怕说错了遭到同学的耻笑,老师的批评。所以,教师就需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辩解,最好是给予发言学生适时鼓励,同时给不善表达的学生创造机会,让大家感受回答问题的喜悦,并把这种喜悦传递下去。比如在讲授“圆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小活动:让学生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并让学生边捏边观察它的特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最后归纳总结。然后,引导学生明白这些只是它的表象,再用小刀把圆锥从上到下切开,让学生由表及里再进一步观察,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互动、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会抛开羞涩、敞开心扉,不由自主的走进课堂,在争先回答问题中进步。
上述案例,教师并没有上来就讲解圆锥的相关概念、特点、公式,而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大胆地说出来,从“说”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说”中不断进步。
四、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是一项常规教学方式,在这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紧凑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由主导作用转变为指导者、帮助者,主要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了解他们的合作进展,同时在讨论方式、讨论思路等方面给予指导。小组合作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找到答案,提高学习能力,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合作的潜能,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创造力,学会尊重、共享与倾听,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布置好课前任务,让学生各自用纸片准备好一个圆,使大家对圆有一个感性认识,课上让学生互相协作完成圆的测量工作,这项任务开放性很强,让本小组学生组内自主分工,有的同学负责测量,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计算。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看看哪组合作最好,完成最快。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们既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又学会了记录,还试着学会使用公式去计算,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增强了团队意识。
以上案例,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人人参与其中,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能力。
五、注重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课后练习是对新知识的检测、巩固、内化、提升和延伸,练习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所以,练习的设计就需要教師多花一些心思,既要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又要对原有知识有所巩固、提升;既要设置好难度梯度,又要考虑全体的同时兼顾针对性,争取使每名学生都有所提高;既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还要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的能力。这样就可以通过相应练习,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设置一道这样的开放式练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礼品店里的各种礼品,包装礼品的盒子有四种,每种都有若干个,假设你的好朋友过生日,你和你的同桌想一起送他礼物,你们想选取其中的两样礼品包装在一个大的长方体礼盒中,选什么合适?应该怎么包装?需要多少包装纸?这道题目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联系实际生活——送生日礼物这一情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创新思维就会自然迸发。
上述案例,教师设置的练习贴近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积极主动地去做练习,从“练”中找到快乐。既延伸了知识,又开发了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以学定教,其实就是教师静下心来、蹲下身来仔细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听懂学生的内心需求,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需,全面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寻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美红.深度学习:基于“学”的视角重构小学数学课堂[J].教育科学论坛,2020(26):3-6.
[2]丁浩波.“互联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资讯,2020,18(26):35-37.
【关键词】以学定教;数学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依赖于老师课上去讲,学生被迫去听,抽象难懂,题海战术,苦不堪言。我觉得数学教学本身不应该是一堂课,而是一项活动,是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二者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调动、迎合学生的兴趣,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被动的去听到主动的去学,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创造、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学定教,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分析学情,确立教学起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数学知识的越来越抽象,应用题目的越来越难懂,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因此,要想有效的实现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都要做到了如指掌、有的放矢。只有备好学情,在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时,才能够从实际出发,考虑周全,预测每一类学生的实际状况,使每一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所收获,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有些学生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在课堂上越来越沉默,听不进去,甚至开小差;做练习题时眼高手低,甚至应付抄袭;质疑解惑时,茫然失措,无言以对。其实,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日积月累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需要教师从课堂引入到教学过程以及课后作业,都需要精心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在讲授《倒数》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猜字谜。吞——吴,呆——杏,……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这样成功引入新课,有同学认为倒过来的数就是倒数,我们的教學过程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作为接入点展开进行。
以上案例,教师从实际情况切入,吸引学生注意,有针对性的教,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所以,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展开学情分析,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提升自己,打造高效课堂。
二、动手实践,促进认知需要
小学阶段,孩子们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专注时间短,坐不住,是孩子们最大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这些特点设计出适合孩子们的教学过程,穿插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动”起来是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的方式去接触新知识,变抽象为形象,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加强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显然,对于抽象概念、理论定理较多的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动手实践是教学过程最好的呈现方式,不仅增加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感知力,还可以发挥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小纸条。在讲解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把三个不同长度的小纸条继续裁出一定的长度关联:第一个纸条最长,第二个纸条是第一个的一半,第三个纸条是第二个的一半。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小纸条,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两两比较,比如:第二个小纸条与第一个小纸条,第三个小纸条与第二个,第三个小纸条与第一个。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分数,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上来就叙述“分数”的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不仅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手脑统一,动手之前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分析与规划,加强对抽象事物的认知与理解。
三、鼓励发言,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不仅抽象,而且逻辑性强,然而,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向抽象转化阶段,对于复杂的问题懒得思考,总是皱眉说不会,如果教师正确引导、反复鼓励,让孩子试着说出来,由最简单的大声朗读题目开始,再逐步引导学生去理解题意,试着画出题目的关键词、句,然后让学生试着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这样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学生就会逐渐适应。这样,既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又满足孩子爱说的天性,还可以让孩子说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数学课堂中,有的学生想说又不敢说,有的学生会做又不会说,其实,就是孩子们怕说错了遭到同学的耻笑,老师的批评。所以,教师就需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辩解,最好是给予发言学生适时鼓励,同时给不善表达的学生创造机会,让大家感受回答问题的喜悦,并把这种喜悦传递下去。比如在讲授“圆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小活动:让学生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并让学生边捏边观察它的特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最后归纳总结。然后,引导学生明白这些只是它的表象,再用小刀把圆锥从上到下切开,让学生由表及里再进一步观察,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互动、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会抛开羞涩、敞开心扉,不由自主的走进课堂,在争先回答问题中进步。
上述案例,教师并没有上来就讲解圆锥的相关概念、特点、公式,而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大胆地说出来,从“说”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说”中不断进步。
四、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是一项常规教学方式,在这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紧凑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由主导作用转变为指导者、帮助者,主要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了解他们的合作进展,同时在讨论方式、讨论思路等方面给予指导。小组合作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找到答案,提高学习能力,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合作的潜能,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创造力,学会尊重、共享与倾听,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布置好课前任务,让学生各自用纸片准备好一个圆,使大家对圆有一个感性认识,课上让学生互相协作完成圆的测量工作,这项任务开放性很强,让本小组学生组内自主分工,有的同学负责测量,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计算。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看看哪组合作最好,完成最快。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们既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又学会了记录,还试着学会使用公式去计算,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增强了团队意识。
以上案例,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人人参与其中,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能力。
五、注重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课后练习是对新知识的检测、巩固、内化、提升和延伸,练习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所以,练习的设计就需要教師多花一些心思,既要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又要对原有知识有所巩固、提升;既要设置好难度梯度,又要考虑全体的同时兼顾针对性,争取使每名学生都有所提高;既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还要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的能力。这样就可以通过相应练习,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设置一道这样的开放式练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礼品店里的各种礼品,包装礼品的盒子有四种,每种都有若干个,假设你的好朋友过生日,你和你的同桌想一起送他礼物,你们想选取其中的两样礼品包装在一个大的长方体礼盒中,选什么合适?应该怎么包装?需要多少包装纸?这道题目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联系实际生活——送生日礼物这一情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创新思维就会自然迸发。
上述案例,教师设置的练习贴近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积极主动地去做练习,从“练”中找到快乐。既延伸了知识,又开发了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以学定教,其实就是教师静下心来、蹲下身来仔细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听懂学生的内心需求,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需,全面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寻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美红.深度学习:基于“学”的视角重构小学数学课堂[J].教育科学论坛,2020(26):3-6.
[2]丁浩波.“互联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资讯,2020,18(2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