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营销》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核心专业课程,内容变化十分迅速。团队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明确主题将分散的学习个体集中起来共同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紧跟网络技术和网络交易发展脉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主动钻研、沟通交流、自我展示等方面积累经验,因此适合于用到《网络营销》教学之中。
【关键词】团队研究性学习;网络营销;专业课程教学
《网络营销》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传统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基础上的、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岳云康,2010)。由于网络营销赖以生存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十分迅速,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很多基于网络虚拟平台所发生的行为已超出传统营销理论边界,而且这样的现象仍然在不断涌现。尽管有大量学者围绕这些现象开展研究并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还不足以达到可引入到规范教材之中的成熟度,因此现有教材无法涵盖虚拟世界一日千里的最新动态。
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未来极有可能面临立足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工作环境,这种富于变化的工作环境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显然,传统的“授人以鱼”的教学方法无法前瞻性地解决这一问题。而团队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之中掌握主动钻研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能力。因此,这种方法体现了“授人以渔”的原则,适合于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使用。
一、团队研究性学习及其意义
团队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参与到团队之中,同其它成员一起共同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探索性学习,通过任务分工、信息收集、讨论交流、智慧共享等环节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学习方法。团队研究性学习整合了团队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一方面,这种学习方法需要组建学习小组,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担学习任务并相互合作,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另一方面,这一方法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有待研究的主题,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用于问题的解决,这又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团队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人文社科类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常常停留于“教师施教,学生接受”的模式。正如王素文(2007)所言,大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大都是在“听课-笔记-记忆-考试”中度过。在传统教学中,基于教材的照本宣科式文字信息传递容易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和倦怠情绪,进而出现较高的缺课率。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师生关系,通常情况下,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干预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教学效果评估则主要集中于期末考试这一事后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而又盲目的状态。团队研究性学习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了特定的探究主题,任务和目的十分清楚,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践中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的时间伴随下课铃声戛然而止。尽管有些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围绕专业方向积极钻研相关知识、积累专业技能。但在较为松散和高度自主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的个体很难发挥带动和示范效应。还有学生具有好好学习的主观愿望,但在具体落实中没有方向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团队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化零为整方式,将松散的个体集合起来,充分发挥“领头人”带动和示范作用,促使不同个体将时间和智慧集中到有益的主题上,从而使个体在交流沟通中共享集体智慧。
传授文字信息的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作用在于从专业理论的角度充实和优化学生的感知结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由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延迟性客观存在,本科阶段的课堂教学常常出现理论与实践在“表象”上的脱节,以现有的智力基础,学生无法深入领会教师所传授的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惯于从实用主义的视角判断课堂教学的意义,这种单一的静态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老师讲的这些有什么用?”的疑惑。而团队研究性学习可以变这种单一的静态学习模式为立体的动态学习模式。这种动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学习内容的动态性,为了解决预设的问题,团队成员需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收集相关的动态信息;二是学习过程的动态性,要解决问题,团队成员需要基于自身搜集的信息进行沟通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和思想碰撞,整个学习是不断重复“搜集-沟通”的动态过程;三是学习目的的动态性,团队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提升研究技能等基于桌案工作的静态能力,还要让学生锻炼和培养团队意识、沟通能力以及通过上台宣讲等方式锻炼在公众场合轻松自如而又恰当地进行自我展示的能力,这些动态能力对于将要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概括起来,团队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学习,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
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营销》课程是电子商务核心专业课程,本次团队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电子商务专业本科阶段三年级学生中开展。
(一)主题设置
鉴于网络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的关联,《网络营销》课程中包含的基础理论内容较为稳定,并具备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而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的具体营销手段却层出不穷,因此,团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设置的主题全部集中在较为突出的网络营销手段上(见表1)。
表1 研究主题
(二)团队组建与时间安排
全班56人共分为18组,其中两组包含4名成员,其它16组各含3名成员。分组主要遵循随机原则,通过抽签方式决定,有个别同寝室分入一组或全组均为同性别成员的,进行局部调整。各小组所对应的主题也通过抽签方式获得。随机原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个人好恶或个人关系好坏形成小团体进而影响小组均衡性。
每组一名组长由教师指定,所指定的组长均为平常言语较少不太活跃的学生,较为活跃的学生大多都能利用学校其它平台得到综合锻炼,因此,在团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锻炼机会向沉默寡言、性格腼腆的弱势学生倾斜。组长负责全组学习安排、小组讨论等活动。
《网络营销》教学時间共18周54个学时,每周3学时。团队研究性学习活动操作流程见图1。主题设置和团队组建在第一周完成。第2周至第10周为教师集中授课时间,教学内容集中于基础理论部分;与此同时,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资料查找、小组讨论、规划提纲、起草报告等活动。第11-16周每周分别由3个小组成员作主题宣讲。第17周做总体点评和颁奖。第18周为学校统一安排的教学内容。
(三)过程监控与激励
过程监控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学生自我监控。由于各小组主题十分明确,小组成员都将上台宣讲,且自身得分将直接影响小组成绩,在这种外来压力下,他们具有认真学习的意愿。为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自我监控,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份自我监控表(如表2)。另一方面是教师监督。第2周至第10周是教师集中讲授基本理论知识阶段,也是各小组各自开展具体活动的时间,为了避免部分小组可能出现“临时抱佛脚”到最后搞突击的情况出现,在第2-10周每次授课前都要求各组汇报上周学习进展,并且每次汇报前先让组长到教室外回避,随机指定小组其它成员汇报本组进展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让组长进来再次汇报,看组长与成员汇报信息是否存在较大差异,以避免弄虚作假。对在情况汇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对进展缓慢的小组予以提醒和告诫。
激勵措施主要集中在事后,即在最后的宣讲过程中评出名次,依次予以物质奖励。奖项共分团体奖和个人奖两种类型,其中团体奖包含一、二、三等奖各1个,个人奖也包含一、二、三等奖,但一等奖3位,二等奖3位,三等奖6位,尽量提高奖励比例。物质奖励预算500元。这些具体规则在第1周即予告知。
表2 自我监控表
(四)主题宣讲与评价标准
主题宣讲集中于第11-16周,每周由三个小组宣讲,每名成员上台讲述10分钟,本组所有成员宣讲完后,由台下同学提问,每组回答3个问题。评委由18组各派一名代表及教师共19名成员组成,且自始至终担任评委人员不可变动,只在本组上台展示时该组所派评委代表自动退出评委席,以保证评分标准的主观均等性。
评分包含两部分,评分内容和标准见表3。需要强调的是,团队表现最后得分(用于评奖的依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依据表3中团队评分标准评判所分数,占最后总评分数的25%,二是本小组所有成员个人得分的均值,占最后得分的75%。
表3 小组成员和团队评分标准
(五)颁奖与总结
在第17周用一个课时举行颁奖仪式,颁奖嘉宾均由电脑随机抽取,让每位同学都有均等机会上台表现,主持人也由学生担任。整个仪式既热烈又简约,能充分调动大家的情绪。
总结包含两个环节。首先是利用规范化问卷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分别针对组长、成员及团队等三个主体展开(见表4);第二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所讨论的主题包含“收获”、“问题”和“启示”等三个方面,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主动自我反省、客观公正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表4 自我评价表
三、结语
团队研究性学习以明确的主题将分散的个体集合起来,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将行为沟通、自我展示等环节同传统的信息传授式教学相结合,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余时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和锻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例如,过程监控还需要更加有效的手段,成员搭配还应更加兼顾不同个性的学生之间的组合,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在未来实践中摸索解决。
【参考文献】
[1]岳云康: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2):52-54
[2]王素文:大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特点与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07.12B.29-32
【关键词】团队研究性学习;网络营销;专业课程教学
《网络营销》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传统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基础上的、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岳云康,2010)。由于网络营销赖以生存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十分迅速,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很多基于网络虚拟平台所发生的行为已超出传统营销理论边界,而且这样的现象仍然在不断涌现。尽管有大量学者围绕这些现象开展研究并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还不足以达到可引入到规范教材之中的成熟度,因此现有教材无法涵盖虚拟世界一日千里的最新动态。
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未来极有可能面临立足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工作环境,这种富于变化的工作环境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显然,传统的“授人以鱼”的教学方法无法前瞻性地解决这一问题。而团队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之中掌握主动钻研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能力。因此,这种方法体现了“授人以渔”的原则,适合于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使用。
一、团队研究性学习及其意义
团队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参与到团队之中,同其它成员一起共同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探索性学习,通过任务分工、信息收集、讨论交流、智慧共享等环节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学习方法。团队研究性学习整合了团队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一方面,这种学习方法需要组建学习小组,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担学习任务并相互合作,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另一方面,这一方法还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有待研究的主题,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用于问题的解决,这又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团队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人文社科类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常常停留于“教师施教,学生接受”的模式。正如王素文(2007)所言,大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大都是在“听课-笔记-记忆-考试”中度过。在传统教学中,基于教材的照本宣科式文字信息传递容易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和倦怠情绪,进而出现较高的缺课率。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师生关系,通常情况下,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干预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教学效果评估则主要集中于期末考试这一事后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而又盲目的状态。团队研究性学习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了特定的探究主题,任务和目的十分清楚,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践中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的时间伴随下课铃声戛然而止。尽管有些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围绕专业方向积极钻研相关知识、积累专业技能。但在较为松散和高度自主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的个体很难发挥带动和示范效应。还有学生具有好好学习的主观愿望,但在具体落实中没有方向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团队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化零为整方式,将松散的个体集合起来,充分发挥“领头人”带动和示范作用,促使不同个体将时间和智慧集中到有益的主题上,从而使个体在交流沟通中共享集体智慧。
传授文字信息的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作用在于从专业理论的角度充实和优化学生的感知结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由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延迟性客观存在,本科阶段的课堂教学常常出现理论与实践在“表象”上的脱节,以现有的智力基础,学生无法深入领会教师所传授的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惯于从实用主义的视角判断课堂教学的意义,这种单一的静态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老师讲的这些有什么用?”的疑惑。而团队研究性学习可以变这种单一的静态学习模式为立体的动态学习模式。这种动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学习内容的动态性,为了解决预设的问题,团队成员需要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收集相关的动态信息;二是学习过程的动态性,要解决问题,团队成员需要基于自身搜集的信息进行沟通交流,以实现信息共享和思想碰撞,整个学习是不断重复“搜集-沟通”的动态过程;三是学习目的的动态性,团队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提升研究技能等基于桌案工作的静态能力,还要让学生锻炼和培养团队意识、沟通能力以及通过上台宣讲等方式锻炼在公众场合轻松自如而又恰当地进行自我展示的能力,这些动态能力对于将要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概括起来,团队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学习,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
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营销》课程是电子商务核心专业课程,本次团队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电子商务专业本科阶段三年级学生中开展。
(一)主题设置
鉴于网络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的关联,《网络营销》课程中包含的基础理论内容较为稳定,并具备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而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的具体营销手段却层出不穷,因此,团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设置的主题全部集中在较为突出的网络营销手段上(见表1)。
表1 研究主题
(二)团队组建与时间安排
全班56人共分为18组,其中两组包含4名成员,其它16组各含3名成员。分组主要遵循随机原则,通过抽签方式决定,有个别同寝室分入一组或全组均为同性别成员的,进行局部调整。各小组所对应的主题也通过抽签方式获得。随机原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个人好恶或个人关系好坏形成小团体进而影响小组均衡性。
每组一名组长由教师指定,所指定的组长均为平常言语较少不太活跃的学生,较为活跃的学生大多都能利用学校其它平台得到综合锻炼,因此,在团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锻炼机会向沉默寡言、性格腼腆的弱势学生倾斜。组长负责全组学习安排、小组讨论等活动。
《网络营销》教学時间共18周54个学时,每周3学时。团队研究性学习活动操作流程见图1。主题设置和团队组建在第一周完成。第2周至第10周为教师集中授课时间,教学内容集中于基础理论部分;与此同时,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资料查找、小组讨论、规划提纲、起草报告等活动。第11-16周每周分别由3个小组成员作主题宣讲。第17周做总体点评和颁奖。第18周为学校统一安排的教学内容。
(三)过程监控与激励
过程监控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学生自我监控。由于各小组主题十分明确,小组成员都将上台宣讲,且自身得分将直接影响小组成绩,在这种外来压力下,他们具有认真学习的意愿。为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自我监控,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份自我监控表(如表2)。另一方面是教师监督。第2周至第10周是教师集中讲授基本理论知识阶段,也是各小组各自开展具体活动的时间,为了避免部分小组可能出现“临时抱佛脚”到最后搞突击的情况出现,在第2-10周每次授课前都要求各组汇报上周学习进展,并且每次汇报前先让组长到教室外回避,随机指定小组其它成员汇报本组进展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让组长进来再次汇报,看组长与成员汇报信息是否存在较大差异,以避免弄虚作假。对在情况汇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对进展缓慢的小组予以提醒和告诫。
激勵措施主要集中在事后,即在最后的宣讲过程中评出名次,依次予以物质奖励。奖项共分团体奖和个人奖两种类型,其中团体奖包含一、二、三等奖各1个,个人奖也包含一、二、三等奖,但一等奖3位,二等奖3位,三等奖6位,尽量提高奖励比例。物质奖励预算500元。这些具体规则在第1周即予告知。
表2 自我监控表
(四)主题宣讲与评价标准
主题宣讲集中于第11-16周,每周由三个小组宣讲,每名成员上台讲述10分钟,本组所有成员宣讲完后,由台下同学提问,每组回答3个问题。评委由18组各派一名代表及教师共19名成员组成,且自始至终担任评委人员不可变动,只在本组上台展示时该组所派评委代表自动退出评委席,以保证评分标准的主观均等性。
评分包含两部分,评分内容和标准见表3。需要强调的是,团队表现最后得分(用于评奖的依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依据表3中团队评分标准评判所分数,占最后总评分数的25%,二是本小组所有成员个人得分的均值,占最后得分的75%。
表3 小组成员和团队评分标准
(五)颁奖与总结
在第17周用一个课时举行颁奖仪式,颁奖嘉宾均由电脑随机抽取,让每位同学都有均等机会上台表现,主持人也由学生担任。整个仪式既热烈又简约,能充分调动大家的情绪。
总结包含两个环节。首先是利用规范化问卷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分别针对组长、成员及团队等三个主体展开(见表4);第二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所讨论的主题包含“收获”、“问题”和“启示”等三个方面,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主动自我反省、客观公正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表4 自我评价表
三、结语
团队研究性学习以明确的主题将分散的个体集合起来,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将行为沟通、自我展示等环节同传统的信息传授式教学相结合,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余时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和锻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例如,过程监控还需要更加有效的手段,成员搭配还应更加兼顾不同个性的学生之间的组合,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在未来实践中摸索解决。
【参考文献】
[1]岳云康: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2):52-54
[2]王素文:大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特点与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07.12B.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