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家书以信件的方式记录了近代中国共产党人离开家乡奋战沙场,时刻面临死亡威胁时,对家中亲友的殷殷嘱托。其中蕴含了激动人心的担当精神和丰富深刻的担当智慧。他们既有为信仰、为国、为民的崇高担当理想,也有对传统担当的继承与发扬。信息化时代为红色家书阅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积极探索能够有效激发人们阅读热情的途径,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基因。
革命先辈通过一封封红色家书诉说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传递着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家书中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鲜明的革命立场、敢于牺牲的勇气、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家书文化,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担当精神。
确立信仰,肩负革命担当
家国危亡之际,有逆来顺受者、有得过且过者、有悲观厌世者、也有背家叛国者。红色家书的作者则勇于担当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支撑起他们担当勇气的正是共产主义信仰。
他们关注现实问题,放眼国内国外,观察战争局势的变化。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现实性等,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们在家书中反复强调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1935年1月,方志敏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后,在监狱中写道:“我们始终是党的正确路线的拥护者和执行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竭诚的信仰者”,他坚信,“共产主义世界的系统,将代替资本主义世界的系统,而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从痛苦死亡毁灭中拯救出来。全世界的光明,只有待共产主义的实现!”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的英雄,无论是真正面对死亡,还是在日常的书信中,都保持着对信仰的热爱与忠诚。1947年,查茂德于魏县随部队南下,临行前夕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嘱托:“希你好好扶[抚]养丰丰小儿,小女雪,长大完成我未完之事[业],一直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到共产主义社会,仅[谨]记仅[谨]记。”革命英雄们在投身革命的时候,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们的每一封家书都有可能是留给家人最后的文字,传递的正是自己觉得最宝贵的人生价值,可谓字字玑珠,感人肺腑、真实可信。
舍弃小我,成就爱国担当
战火纷飞之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为了维护人民利益,革命先辈自觉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他们在小我与大我之间,果断选择牺牲小我以成全大我。1928年,陈觉、赵云霄夫妇先后被抓进长沙陆军监狱署,陈觉在就义前给妻子赵云霄的信中写道:“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革命先烈英勇就义前,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书信。1926年,沈志昂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的身体不是我自己的,是公众的,倘使为公众利益而要我身体死的时候——但是精神终不会死——我当不辞的,向前走。”1928年,夏明翰在监狱中写道:“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并写下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的家人也纷纷投身革命,一家就有五人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1932年,石涧湘给妻子的信中说:“我为人民谋解放,为马克思主义而甘心牺牲。”这样的英雄家庭举不胜举,如周平民、周健民兄弟,方惟善、方连喜叔侄,陈觉、赵云霄夫妇等,他们携手抗敌,毅然决然为国捐躯。正是这些为追求共产主义信仰而自觉自愿、勇于牺牲的革命烈士,铺就了战争胜利的道路。
孝亲诫子,传承治家擔当
传统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有这样的担当精神,把自我担当与对家国天下的担当都系于一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自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红色家书中,孝亲传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亲人生病时,自己不能亲自在床前尽孝,也令革命者十分遗憾、歉疚。1929年,文绍珍在写给二叔的信中,将照顾父母的任务委托于二弟,他说自己在母亲生病却不能在她身边照料时,“心中是非常不安”的。1930年,冷少农在南京给母亲的信中说:“好久没有接着您的信了,更是好久没有聆听您老人家慈爱亲切的教训了,我的心中是多么的想念啊!”即使是之前觉得是不耐烦的唠叨,现在也觉得格外亲切,格外想念。家中亲人的身体健康更是他们特别关注的事情,彭雪枫在给妻子的信中不止一次提到让妻子注意休养身体,并注重妻子精神上的愉悦;1941年5月,左权将军在给妻子的信中也提到:“你的身体不好,希多多注意休养,莫给我过多担心。”他们还特别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如物价的上涨等,1941年9月左权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受敌人封锁的影响,“盐已卖到五元多钱一斤”,且其他日用品的价格也比之前涨了不少,他将自己的稿费、薪水、生活物资等寄给家人,以免去家人的“薪水之忧”。
中国传统家训以教子为重要内容,红色革命者中也非常重视对子侄辈的教育。传统儒家贬抑骄奢淫逸,褒扬勤俭谦逊,革命者也对自己的子女有这样的品质要求,指出要“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以‘骄’‘奢’‘逸’三个字为终身之戒”。当然,作为先进的革命者,他们还很注重对子女信仰的教育。1936年,赵一曼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写下了给儿子的遗书,她知道自己即将为国牺牲,念念不忘将自己的遗志传递给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替母亲继续斗争”。他们传递给子女的正是自己用生命热爱并成就的最高价值理念。1944年,徐特立在给儿媳的信中指出:“你只是算半个布尔什维克,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还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还希望儿媳徐乾要多读联共党史的相关书籍。他认为不钻研理论知识,就会限制年轻人的进步;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把自己提高一步,才能提高工作效能”。1947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佳县神泉堡给儿子毛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有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其中包含了对孩子的鼓励、引导和严格要求,领袖的爱子之情跃然纸上。革命先辈提醒青年人不应该局限于个人的未来和家族的前途,鼓励他们为中华民族复兴勇敢战斗、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的未来发展也要依赖青年的努力,革命先辈特别重视青年的学习,鼓励青年多学习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要未雨绸缪,为将来的新中国建设积蓄力量。 他们毅然决然地离家是对家最深沉的爱,书信中敬老与爱幼都是英雄们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演绎出的温暖而独特的家国情怀。
激发阅读热情,传承担当智慧
革命先辈在家国危亡之际,在大事、难事当前,展现出丰富的担当智慧、锻炼出过人的担当能力,留给后人诸多启示。我们要积极传承他们的担当智慧。
信息化时代,人们使用书信的概率越来越小,曾经令人望穿秋水的家书已然成为历史,作为数据原住民的青年没有通过家书传递情感的生活体验。和平岁月里,红色家书作为战争年代的精神文化资源,也不会自然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交流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不同,都拉开了我们与红色家书之间的距离,需要恰当地教育与引导才能拉近距离,才能传承其中的智慧。
事实上,即使是在校读书的学生,对红色家书的关注度与认知度都不高。2020年12月8—12日,華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随机调研了中央民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理工学院、德州学院四所高校的234名在校大学生。其中,“您看过红色家书的相关书籍吗”和“如有,请您列举”的答案显示,能够列出红色家书相关书籍的只有19人,仅占总人数的8%,列出非红色家书书籍的有101人,占总人数的43%,没有看过红色家书的有114人,占总人数的49%。
可见,大多参与调研的大学生没有真正读过红色家书的相关书籍。红色家书阅读的缺乏显而易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红色家书文本,就能够品味到其中蕴含的共产党人的风骨与力量。没有阅读,何来品味与理解?何谈传承与创新?网络信息社会给予我们越来越便捷、立体的阅读途径,但是,随着图片式、视频式信息读取方式的普及,鲜少有人自觉阅读红色家书。有效激发人们对红色家书的阅读热情,成为有力传承红色家书文化的重要突破点。
通过“被动式”阅读,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例如2015年7月,央视十套科教频道推出《红色家书》系列纪录片。该纪录片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六位人物与亲友间的书信为线索,讲述了书信背后的故事,彰显了家书作者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祖国的热爱,带我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全国各地引起很大的反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也有此效果,邀请明星读家书,吸引人们观看,从而通过阅读家书实现红色家书文化的教育功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督,强化媒体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媒体工作者要多倾听群众的声音,明确群众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家书文化,以红色家书为创作蓝本,进行歌曲、小说、影视剧、纪录片、短视频等多样红色文化创作,形成红色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廉洁自律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让红色文化在人们生活中活跃起来,让更多的人主动积极地学习红色家书,传播红色文化。
探索“参与式”阅读途径,拉近与红色家书的距离。在高校,可以将红色家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红色家书”为主题设计各类活动,通过红色家书的诵读、竞赛、辩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过程,深入了解红色家书的内容,分享阅读的心得体会等。引导学生积极在学校官方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网络媒体上发布他们挑选或制作的与红色家书文化的相关视频,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提升学生对红色家书的情感认同。要注重“回到”红色家书中革命故事发生的背景,勾勒出故事主人公的奋斗历程,通过“还原”革命故事,弥合跨越时间的历史距离,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红色家书文字中力透纸背的丰富情感、深入地解读蕴藏其中的丰富意蕴。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红色家书后的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把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在以情感人的基础上达到以理服人,提升阅读效果,让红色文化真正引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信息化时代,曾经令人望穿秋水的家书已然成为历史,但家书中纸短情长的担当内涵,却能跨过岁月给予我们不竭的精神力量。不断点燃阅读热情、提升阅读效果,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青年人丰富精神世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儒家担当精神现代转化与公民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6BKS099)的阶段性成果。
革命先辈通过一封封红色家书诉说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传递着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家书中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鲜明的革命立场、敢于牺牲的勇气、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家书文化,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担当精神。
确立信仰,肩负革命担当
家国危亡之际,有逆来顺受者、有得过且过者、有悲观厌世者、也有背家叛国者。红色家书的作者则勇于担当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支撑起他们担当勇气的正是共产主义信仰。
他们关注现实问题,放眼国内国外,观察战争局势的变化。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现实性等,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们在家书中反复强调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1935年1月,方志敏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后,在监狱中写道:“我们始终是党的正确路线的拥护者和执行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竭诚的信仰者”,他坚信,“共产主义世界的系统,将代替资本主义世界的系统,而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从痛苦死亡毁灭中拯救出来。全世界的光明,只有待共产主义的实现!”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的英雄,无论是真正面对死亡,还是在日常的书信中,都保持着对信仰的热爱与忠诚。1947年,查茂德于魏县随部队南下,临行前夕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嘱托:“希你好好扶[抚]养丰丰小儿,小女雪,长大完成我未完之事[业],一直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到共产主义社会,仅[谨]记仅[谨]记。”革命英雄们在投身革命的时候,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们的每一封家书都有可能是留给家人最后的文字,传递的正是自己觉得最宝贵的人生价值,可谓字字玑珠,感人肺腑、真实可信。
舍弃小我,成就爱国担当
战火纷飞之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为了维护人民利益,革命先辈自觉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他们在小我与大我之间,果断选择牺牲小我以成全大我。1928年,陈觉、赵云霄夫妇先后被抓进长沙陆军监狱署,陈觉在就义前给妻子赵云霄的信中写道:“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革命先烈英勇就义前,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书信。1926年,沈志昂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的身体不是我自己的,是公众的,倘使为公众利益而要我身体死的时候——但是精神终不会死——我当不辞的,向前走。”1928年,夏明翰在监狱中写道:“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并写下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的家人也纷纷投身革命,一家就有五人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1932年,石涧湘给妻子的信中说:“我为人民谋解放,为马克思主义而甘心牺牲。”这样的英雄家庭举不胜举,如周平民、周健民兄弟,方惟善、方连喜叔侄,陈觉、赵云霄夫妇等,他们携手抗敌,毅然决然为国捐躯。正是这些为追求共产主义信仰而自觉自愿、勇于牺牲的革命烈士,铺就了战争胜利的道路。
孝亲诫子,传承治家擔当
传统儒家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有这样的担当精神,把自我担当与对家国天下的担当都系于一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自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红色家书中,孝亲传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亲人生病时,自己不能亲自在床前尽孝,也令革命者十分遗憾、歉疚。1929年,文绍珍在写给二叔的信中,将照顾父母的任务委托于二弟,他说自己在母亲生病却不能在她身边照料时,“心中是非常不安”的。1930年,冷少农在南京给母亲的信中说:“好久没有接着您的信了,更是好久没有聆听您老人家慈爱亲切的教训了,我的心中是多么的想念啊!”即使是之前觉得是不耐烦的唠叨,现在也觉得格外亲切,格外想念。家中亲人的身体健康更是他们特别关注的事情,彭雪枫在给妻子的信中不止一次提到让妻子注意休养身体,并注重妻子精神上的愉悦;1941年5月,左权将军在给妻子的信中也提到:“你的身体不好,希多多注意休养,莫给我过多担心。”他们还特别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如物价的上涨等,1941年9月左权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受敌人封锁的影响,“盐已卖到五元多钱一斤”,且其他日用品的价格也比之前涨了不少,他将自己的稿费、薪水、生活物资等寄给家人,以免去家人的“薪水之忧”。
中国传统家训以教子为重要内容,红色革命者中也非常重视对子侄辈的教育。传统儒家贬抑骄奢淫逸,褒扬勤俭谦逊,革命者也对自己的子女有这样的品质要求,指出要“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以‘骄’‘奢’‘逸’三个字为终身之戒”。当然,作为先进的革命者,他们还很注重对子女信仰的教育。1936年,赵一曼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写下了给儿子的遗书,她知道自己即将为国牺牲,念念不忘将自己的遗志传递给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替母亲继续斗争”。他们传递给子女的正是自己用生命热爱并成就的最高价值理念。1944年,徐特立在给儿媳的信中指出:“你只是算半个布尔什维克,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还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还希望儿媳徐乾要多读联共党史的相关书籍。他认为不钻研理论知识,就会限制年轻人的进步;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把自己提高一步,才能提高工作效能”。1947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佳县神泉堡给儿子毛岸英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有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其中包含了对孩子的鼓励、引导和严格要求,领袖的爱子之情跃然纸上。革命先辈提醒青年人不应该局限于个人的未来和家族的前途,鼓励他们为中华民族复兴勇敢战斗、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的未来发展也要依赖青年的努力,革命先辈特别重视青年的学习,鼓励青年多学习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要未雨绸缪,为将来的新中国建设积蓄力量。 他们毅然决然地离家是对家最深沉的爱,书信中敬老与爱幼都是英雄们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演绎出的温暖而独特的家国情怀。
激发阅读热情,传承担当智慧
革命先辈在家国危亡之际,在大事、难事当前,展现出丰富的担当智慧、锻炼出过人的担当能力,留给后人诸多启示。我们要积极传承他们的担当智慧。
信息化时代,人们使用书信的概率越来越小,曾经令人望穿秋水的家书已然成为历史,作为数据原住民的青年没有通过家书传递情感的生活体验。和平岁月里,红色家书作为战争年代的精神文化资源,也不会自然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交流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不同,都拉开了我们与红色家书之间的距离,需要恰当地教育与引导才能拉近距离,才能传承其中的智慧。
事实上,即使是在校读书的学生,对红色家书的关注度与认知度都不高。2020年12月8—12日,華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随机调研了中央民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理工学院、德州学院四所高校的234名在校大学生。其中,“您看过红色家书的相关书籍吗”和“如有,请您列举”的答案显示,能够列出红色家书相关书籍的只有19人,仅占总人数的8%,列出非红色家书书籍的有101人,占总人数的43%,没有看过红色家书的有114人,占总人数的49%。
可见,大多参与调研的大学生没有真正读过红色家书的相关书籍。红色家书阅读的缺乏显而易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红色家书文本,就能够品味到其中蕴含的共产党人的风骨与力量。没有阅读,何来品味与理解?何谈传承与创新?网络信息社会给予我们越来越便捷、立体的阅读途径,但是,随着图片式、视频式信息读取方式的普及,鲜少有人自觉阅读红色家书。有效激发人们对红色家书的阅读热情,成为有力传承红色家书文化的重要突破点。
通过“被动式”阅读,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例如2015年7月,央视十套科教频道推出《红色家书》系列纪录片。该纪录片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六位人物与亲友间的书信为线索,讲述了书信背后的故事,彰显了家书作者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祖国的热爱,带我们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在全国各地引起很大的反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也有此效果,邀请明星读家书,吸引人们观看,从而通过阅读家书实现红色家书文化的教育功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督,强化媒体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媒体工作者要多倾听群众的声音,明确群众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家书文化,以红色家书为创作蓝本,进行歌曲、小说、影视剧、纪录片、短视频等多样红色文化创作,形成红色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廉洁自律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让红色文化在人们生活中活跃起来,让更多的人主动积极地学习红色家书,传播红色文化。
探索“参与式”阅读途径,拉近与红色家书的距离。在高校,可以将红色家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红色家书”为主题设计各类活动,通过红色家书的诵读、竞赛、辩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过程,深入了解红色家书的内容,分享阅读的心得体会等。引导学生积极在学校官方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网络媒体上发布他们挑选或制作的与红色家书文化的相关视频,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提升学生对红色家书的情感认同。要注重“回到”红色家书中革命故事发生的背景,勾勒出故事主人公的奋斗历程,通过“还原”革命故事,弥合跨越时间的历史距离,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红色家书文字中力透纸背的丰富情感、深入地解读蕴藏其中的丰富意蕴。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红色家书后的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把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在以情感人的基础上达到以理服人,提升阅读效果,让红色文化真正引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信息化时代,曾经令人望穿秋水的家书已然成为历史,但家书中纸短情长的担当内涵,却能跨过岁月给予我们不竭的精神力量。不断点燃阅读热情、提升阅读效果,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青年人丰富精神世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儒家担当精神现代转化与公民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6BKS09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