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困扰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愿意读书,缺乏阅读兴趣。而语文学习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多读多背、积累语言。缺乏阅读兴趣和积累语言,这真是一对矛盾。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学生生活在缺乏学习气氛、没有读书习惯也无书可读的家庭环境之中。长期的不重视读书造成了学生视野狭窄,文化素养偏低,缺少创造精彩人生的源动力。因此,经过慎重地考虑,结合当前推行“自主互助学习型”高效课堂的有利时机,我在班里推行了“日日读书”活动。
当我拿着一本书告诉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来读这本书时,所有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个个兴奋异常。于是,便开始了固定的“日日读书”活动。为保证读书的效果,我把每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作为固定的读书时间。读书的形式可以是默读,也可以是朗读,还可以是教师一人读集体听。说实话,在很多时候会有突如其来的事情影响正常的工作安排,但我总是尽量不去占用我们共同的“读书时间”。有时因教学任务紧张忘记了,同学们就会很认真地提醒我,“老师,今天还没读书呢!”“老师,今天怎么不读书了?”望着他们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偶尔因为特殊原因没读,我总觉得像是欠着同学们似的,会在下一次多挤一点时间给他们读。有时,自己示范读时,读得口干舌燥,嗓子疼痛,但看到同学们静静聆听的专注神情,我就会觉得自己在做着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书的力量实在是无穷的。在同学们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时地感受着书带来的巨大魅力。最明显的例子要数我们班的“昏睡大王”——吴世杰了。 说吴世杰是“昏睡大王”,不仅仅是因为他平时总是不分场合、时间地呼呼大睡,更在于他有时站着都能进入梦乡。对学习他更是丧失了兴趣,老师屡次三番的教育,他也置若罔闻。他成了老师同学头疼的学困生。对他,我几乎是失望了。自从开展“日日读书”活动以来,几乎每次,在我给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吴世杰俨然成了最积极的拥护者。每当看到我拿出了书,他总是第一个兴奋地站起来呼吁全班安静下来,“老师要读书了!快点听呀!”此时此刻,上课从来坐不住几分钟的他居然可以是全班的最佳听众,当有同学偶有窃窃私语时,他更是毫不客气地横眉冷对,“别说话!认真听!”,这让我怎么也没法和向来就没有上课意识的那个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的他联系起来。有时在学校的阅览室读书,他也一改课堂瞌睡的毛病,读得津津有味、聚精会神。他就是如此直接地表达着自己对读书的喜欢,让我丝毫不敢懈怠的同时更惊讶于书在他身上起到的神奇作用。
读书,不仅改变了吴世杰学习懒散的毛病,更让我感动的是同学们的写作。以前写作是同学们的愁苦事。自从开展日日读书活动以来,学生们的写作热情高涨,作文不再是一件难事;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吴世杰一反常态,作业上交非常及时。要知道,平时的作业他可是要老师反复催着才能完成,作业质量更是一塌糊涂。可他第一次交来的作文就让我大吃一惊,那次作文他竟然写了满满3页稿纸,虽然文笔不算优美,但看得出他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而且他的字迹也非常工整。
我想,下一步应该以书为媒介,让书的力量去改变更多的学生,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生书读得多了,自然会对语言产生灵敏的感觉能力,那时学生不需要对语法、逻辑、修辞等进行理性分析,就可以凭直觉辨识言语的正误、优劣、美丑,并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不假思索地自由运用。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正是由大量的反复的文本阅读升华而成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养成,全赖多读、熟读,舍此别无它途。阅读之所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心,正是因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足以适应未来需要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调节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心智技能的能力,自然更需要反复历练。由此可见,开展“日日读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离开了学生的大量阅读,空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不切实际的。
反思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只满足于教师泛泛地讲,时时不敢放手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导致学生阅读面窄,阅读兴趣下降,这种做法确实是不可取的。为此,今后日常读书活动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和教师都必须“挤”出一定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语文教师要拿出语文课堂的时间以保证学生有“独立阅读时间”。要通过写读书心得、写读后感、交流感悟等活动巩固读书效果。
其次,灵活地运用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多种多样,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如形成默读习惯、养成浏览习惯、养成搜寻要点习惯等等。此外还要教会学生经常训练自己的速读能力,长期坚持练习,以便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积累。
再次,教师、家长要共同合作,营造读书的氛围。可以与学生一起读书,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文章不易读懂,教师、家长要进行适时的讲解、导读;可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情况,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精彩章节。
最后,学校也要搭建学生阅读交流的平台。如举行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让学生积累读书的方法与经验;进行读书小竞赛、征文比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勇于打破阻碍学生阅读的“瓶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督促学生坚持日日读书、积累学识,就一定能够以“读”为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受益一生。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学生生活在缺乏学习气氛、没有读书习惯也无书可读的家庭环境之中。长期的不重视读书造成了学生视野狭窄,文化素养偏低,缺少创造精彩人生的源动力。因此,经过慎重地考虑,结合当前推行“自主互助学习型”高效课堂的有利时机,我在班里推行了“日日读书”活动。
当我拿着一本书告诉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来读这本书时,所有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个个兴奋异常。于是,便开始了固定的“日日读书”活动。为保证读书的效果,我把每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作为固定的读书时间。读书的形式可以是默读,也可以是朗读,还可以是教师一人读集体听。说实话,在很多时候会有突如其来的事情影响正常的工作安排,但我总是尽量不去占用我们共同的“读书时间”。有时因教学任务紧张忘记了,同学们就会很认真地提醒我,“老师,今天还没读书呢!”“老师,今天怎么不读书了?”望着他们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偶尔因为特殊原因没读,我总觉得像是欠着同学们似的,会在下一次多挤一点时间给他们读。有时,自己示范读时,读得口干舌燥,嗓子疼痛,但看到同学们静静聆听的专注神情,我就会觉得自己在做着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书的力量实在是无穷的。在同学们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时地感受着书带来的巨大魅力。最明显的例子要数我们班的“昏睡大王”——吴世杰了。 说吴世杰是“昏睡大王”,不仅仅是因为他平时总是不分场合、时间地呼呼大睡,更在于他有时站着都能进入梦乡。对学习他更是丧失了兴趣,老师屡次三番的教育,他也置若罔闻。他成了老师同学头疼的学困生。对他,我几乎是失望了。自从开展“日日读书”活动以来,几乎每次,在我给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吴世杰俨然成了最积极的拥护者。每当看到我拿出了书,他总是第一个兴奋地站起来呼吁全班安静下来,“老师要读书了!快点听呀!”此时此刻,上课从来坐不住几分钟的他居然可以是全班的最佳听众,当有同学偶有窃窃私语时,他更是毫不客气地横眉冷对,“别说话!认真听!”,这让我怎么也没法和向来就没有上课意识的那个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的他联系起来。有时在学校的阅览室读书,他也一改课堂瞌睡的毛病,读得津津有味、聚精会神。他就是如此直接地表达着自己对读书的喜欢,让我丝毫不敢懈怠的同时更惊讶于书在他身上起到的神奇作用。
读书,不仅改变了吴世杰学习懒散的毛病,更让我感动的是同学们的写作。以前写作是同学们的愁苦事。自从开展日日读书活动以来,学生们的写作热情高涨,作文不再是一件难事;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吴世杰一反常态,作业上交非常及时。要知道,平时的作业他可是要老师反复催着才能完成,作业质量更是一塌糊涂。可他第一次交来的作文就让我大吃一惊,那次作文他竟然写了满满3页稿纸,虽然文笔不算优美,但看得出他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而且他的字迹也非常工整。
我想,下一步应该以书为媒介,让书的力量去改变更多的学生,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生书读得多了,自然会对语言产生灵敏的感觉能力,那时学生不需要对语法、逻辑、修辞等进行理性分析,就可以凭直觉辨识言语的正误、优劣、美丑,并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不假思索地自由运用。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正是由大量的反复的文本阅读升华而成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养成,全赖多读、熟读,舍此别无它途。阅读之所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心,正是因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足以适应未来需要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调节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心智技能的能力,自然更需要反复历练。由此可见,开展“日日读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离开了学生的大量阅读,空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不切实际的。
反思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只满足于教师泛泛地讲,时时不敢放手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导致学生阅读面窄,阅读兴趣下降,这种做法确实是不可取的。为此,今后日常读书活动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和教师都必须“挤”出一定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语文教师要拿出语文课堂的时间以保证学生有“独立阅读时间”。要通过写读书心得、写读后感、交流感悟等活动巩固读书效果。
其次,灵活地运用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多种多样,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如形成默读习惯、养成浏览习惯、养成搜寻要点习惯等等。此外还要教会学生经常训练自己的速读能力,长期坚持练习,以便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积累。
再次,教师、家长要共同合作,营造读书的氛围。可以与学生一起读书,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文章不易读懂,教师、家长要进行适时的讲解、导读;可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情况,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精彩章节。
最后,学校也要搭建学生阅读交流的平台。如举行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让学生积累读书的方法与经验;进行读书小竞赛、征文比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勇于打破阻碍学生阅读的“瓶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督促学生坚持日日读书、积累学识,就一定能够以“读”为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