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24-01
如果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条曲线,那么青年时对自由的追逐就是它的顶峰。自此之后,生命向左,自由向右。
迟子建笔下的《稻草人》写的是一段有关自由的故事,从作者到乡下舅舅家纳凉,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古塔上遥望无边无际的麦田,而坐立于麦田周围的那几个稻草人是显得那么栩栩如生,它们做着威吓和驱逐的姿态,使鸟儿望而生畏。那七个稻草人扎的极好,可舅舅家的小孙子生荒却不爱这些,生荒正在读小学,他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爱自由自在的鸟群,他讨厌稻草人赶走了他喜欢的鸟群,在一个月色半明半暗的夜里,他点燃了那七个稻草人,稻草人走了,鸟群却没有回来。舅舅是个地道的庄稼人,他说生荒是个不务实的家伙做不了本分的农民,看到生荒烧了稻草人,他便打了生荒。生荒因此而离家出走:他说,我爱爷爷,我爱石板,我爱妈妈,我更爱鸟群,所以我才烧了稻草人,让全家人难过了,我对不起你们。后来,“我”从古塔中找回生荒,舅舅痛苦的叹息:稻草人可以不扎了。故事到此就结束了,这是一个写稻草人和鸟群感叹自由的故事,而我要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座斜塔和一个老和尚。
作品虽命名为《稻草人》,但作者着墨最多的却是郊外的一座斜塔,传说这是一座有三百年历史的古塔,里面有个老和尚,住在塔的最高层,他身怀绝技,搭救过许多生命垂危之人,却也因此招来了祸端,在一个残月斜挂之日,老和尚被盗贼从塔顶向西侧抛去,塔身自此之后便向西倾斜着,微微颔首 ,似乎是想伸出手来搭救那个不幸罹难的老和尚。
多年之后,塔看上去已像年过七旬的老妪摇摇欲坠地斜插在泥土里,塔顶更是极尽的荒凉。作者运用了很多形容词来描述那通向塔顶的木梯是多么破旧不堪,可最终她还是为了找生荒而踏了上去,作者用了一大段文字来描写“我”登上塔顶的过程,整篇文章的这种结构使古塔显得更为神秘莫测,人对神明的敬畏也变得那般虔诚。我喜欢稻草人和鸟的故事,因为它有关自由,那是生命中灵魂渴望的归宿。而我更爱那座斜塔,它是把生命的枝桠打乱呈现在人眼前,我们看见它的破旧,看见它的不堪一击,可每个人走近时体会更多的却是敬畏。不管那个传说是不是真的,古塔却是真实存在的,它的怀抱容纳了正在热恋的情侣,温暖了失去方向无家可归的鸟群。
文中有关塔的描写占三分之一之多,作者把所有和塔有关的事情都穿插在了这个和自由相关的故事里,许多看上去好似没有任何关系的情节简单的杂揉在一起,使文章增添了几许生动的色彩。那对依偎在一起的青年男女、在塔顶休憩的鸟群、立在麦田的七个稻草人,以及无拘无束的生荒,他们都是没有联系的,可作者却把所有的故事巧妙连接在一起,使文章丝毫不显赘余。
文中有一段这样写到:这老朽的木梯,斑斑驳驳得犹如一幅古老残破的画卷。想必老和尚的袈裟一定是很重吧,才拂得它如此憔悴。我深知一个成年人的脚步对这木梯来讲意味着什么,但我还是踏了上去。只走了几步,就听见四周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令人毛骨悚然,我的腿有些抖,但残存勇气促使我向上,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笼罩着我,但我已经无法下来了,我已经走了一半,我必须上去。我在心里跟自己下着赌注:如果登上塔顶,生命于我来讲还是重要的;如果中途同木梯一同坠落,说明我的生命应该以此种方式结束,一切都是自然的。我几乎是在一种飘飘欲仙的状态中到达塔顶的,当我接触到牢固的砖石的时候,全身瘫痪了似的,我倒在那里,我再也没能起来。我微微闭上眼睛,感受着这逍遥的孤立与空旷,仿佛我不是来找生荒的,而是来找自己的,我哭了。作者用这一段描写了塔对她的震撼,从第一次的想登上塔顶却不敢登,到第二次的被迫登上塔顶,生命的脆弱在这一瞬间体现地淋漓尽致。我之所以跟自己下赌注,是我对死亡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肯定。不管塔顶是否真的存在过一个救死扶伤的老和尚,这我并不清楚,可我清楚地知道,这座斜塔震撼了作者的灵魂,让她在那一瞬间之后更加热爱生命,向往自由。
也许成年的作者和我们并不怎么理解生荒逃学追寻鸟群和深夜烧稻草人这件事,但他却是用一个小孩子单纯的心思用最直观的手段表现了他内心的想法,他热爱鸟群,热爱自由这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大人的固执和他们执拗的不肯改变的想法,而生荒极端的追逐自由的愿望最终迫使家长屈服,在这其中夹杂的又是浓浓的爱意,这是长者对晚辈的爱护,这也是舅舅最终同意不再扎稻草人的原因。
越长大越孤单,我们走在成长的路上,把童真、善良、天真无邪一点点地丢弃,再为自己加上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包袱,背压弯了,心也就斜了。塔顶的摇摇欲坠,唤回了作者心中倾斜的天平,命运一点点地向最原始的状态延伸,这才是重点。作者说,这痛苦的极致让我终身难以忘怀。这是作者对这次生命考验的总结,可见,在面难死亡时,生的可贵就再次显现出来了,而生的本身是要去完成活着的渴求,自由便是第一要义。
作者简介:王辉,汉族,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如果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条曲线,那么青年时对自由的追逐就是它的顶峰。自此之后,生命向左,自由向右。
迟子建笔下的《稻草人》写的是一段有关自由的故事,从作者到乡下舅舅家纳凉,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古塔上遥望无边无际的麦田,而坐立于麦田周围的那几个稻草人是显得那么栩栩如生,它们做着威吓和驱逐的姿态,使鸟儿望而生畏。那七个稻草人扎的极好,可舅舅家的小孙子生荒却不爱这些,生荒正在读小学,他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爱自由自在的鸟群,他讨厌稻草人赶走了他喜欢的鸟群,在一个月色半明半暗的夜里,他点燃了那七个稻草人,稻草人走了,鸟群却没有回来。舅舅是个地道的庄稼人,他说生荒是个不务实的家伙做不了本分的农民,看到生荒烧了稻草人,他便打了生荒。生荒因此而离家出走:他说,我爱爷爷,我爱石板,我爱妈妈,我更爱鸟群,所以我才烧了稻草人,让全家人难过了,我对不起你们。后来,“我”从古塔中找回生荒,舅舅痛苦的叹息:稻草人可以不扎了。故事到此就结束了,这是一个写稻草人和鸟群感叹自由的故事,而我要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座斜塔和一个老和尚。
作品虽命名为《稻草人》,但作者着墨最多的却是郊外的一座斜塔,传说这是一座有三百年历史的古塔,里面有个老和尚,住在塔的最高层,他身怀绝技,搭救过许多生命垂危之人,却也因此招来了祸端,在一个残月斜挂之日,老和尚被盗贼从塔顶向西侧抛去,塔身自此之后便向西倾斜着,微微颔首 ,似乎是想伸出手来搭救那个不幸罹难的老和尚。
多年之后,塔看上去已像年过七旬的老妪摇摇欲坠地斜插在泥土里,塔顶更是极尽的荒凉。作者运用了很多形容词来描述那通向塔顶的木梯是多么破旧不堪,可最终她还是为了找生荒而踏了上去,作者用了一大段文字来描写“我”登上塔顶的过程,整篇文章的这种结构使古塔显得更为神秘莫测,人对神明的敬畏也变得那般虔诚。我喜欢稻草人和鸟的故事,因为它有关自由,那是生命中灵魂渴望的归宿。而我更爱那座斜塔,它是把生命的枝桠打乱呈现在人眼前,我们看见它的破旧,看见它的不堪一击,可每个人走近时体会更多的却是敬畏。不管那个传说是不是真的,古塔却是真实存在的,它的怀抱容纳了正在热恋的情侣,温暖了失去方向无家可归的鸟群。
文中有关塔的描写占三分之一之多,作者把所有和塔有关的事情都穿插在了这个和自由相关的故事里,许多看上去好似没有任何关系的情节简单的杂揉在一起,使文章增添了几许生动的色彩。那对依偎在一起的青年男女、在塔顶休憩的鸟群、立在麦田的七个稻草人,以及无拘无束的生荒,他们都是没有联系的,可作者却把所有的故事巧妙连接在一起,使文章丝毫不显赘余。
文中有一段这样写到:这老朽的木梯,斑斑驳驳得犹如一幅古老残破的画卷。想必老和尚的袈裟一定是很重吧,才拂得它如此憔悴。我深知一个成年人的脚步对这木梯来讲意味着什么,但我还是踏了上去。只走了几步,就听见四周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令人毛骨悚然,我的腿有些抖,但残存勇气促使我向上,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笼罩着我,但我已经无法下来了,我已经走了一半,我必须上去。我在心里跟自己下着赌注:如果登上塔顶,生命于我来讲还是重要的;如果中途同木梯一同坠落,说明我的生命应该以此种方式结束,一切都是自然的。我几乎是在一种飘飘欲仙的状态中到达塔顶的,当我接触到牢固的砖石的时候,全身瘫痪了似的,我倒在那里,我再也没能起来。我微微闭上眼睛,感受着这逍遥的孤立与空旷,仿佛我不是来找生荒的,而是来找自己的,我哭了。作者用这一段描写了塔对她的震撼,从第一次的想登上塔顶却不敢登,到第二次的被迫登上塔顶,生命的脆弱在这一瞬间体现地淋漓尽致。我之所以跟自己下赌注,是我对死亡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肯定。不管塔顶是否真的存在过一个救死扶伤的老和尚,这我并不清楚,可我清楚地知道,这座斜塔震撼了作者的灵魂,让她在那一瞬间之后更加热爱生命,向往自由。
也许成年的作者和我们并不怎么理解生荒逃学追寻鸟群和深夜烧稻草人这件事,但他却是用一个小孩子单纯的心思用最直观的手段表现了他内心的想法,他热爱鸟群,热爱自由这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大人的固执和他们执拗的不肯改变的想法,而生荒极端的追逐自由的愿望最终迫使家长屈服,在这其中夹杂的又是浓浓的爱意,这是长者对晚辈的爱护,这也是舅舅最终同意不再扎稻草人的原因。
越长大越孤单,我们走在成长的路上,把童真、善良、天真无邪一点点地丢弃,再为自己加上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包袱,背压弯了,心也就斜了。塔顶的摇摇欲坠,唤回了作者心中倾斜的天平,命运一点点地向最原始的状态延伸,这才是重点。作者说,这痛苦的极致让我终身难以忘怀。这是作者对这次生命考验的总结,可见,在面难死亡时,生的可贵就再次显现出来了,而生的本身是要去完成活着的渴求,自由便是第一要义。
作者简介:王辉,汉族,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